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影响及教育建议
2023-04-25贺祥丽
贺祥丽
摘要: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极易在不良因素的诱发下做出网络欺凌行为或遭受网络欺凌。网络欺凌作为新兴的欺凌方式,会导致青少年在认知、情绪及行为上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自伤行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可以通过加强社会支持来预防或减少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欺凌;社会支持;同伴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3-0037-03
一、青少年网络欺凌现状
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0.51亿,其中19岁以下网民占比17.7%[1]。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网络的普及,校园欺凌也逐渐向网络延伸,成为网络欺凌,又称网络欺负,是指个体利用社交媒体、通信平台、游戏平台和手机等网络数字技术羞辱、恐吓、激怒他人,给他人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2-3]。网络欺凌不受时空限制,隐蔽性更强,作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隐形暴力行为”,容易实施却难以抵抗,还会与现实生活中的欺凌行为相关联,威胁着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导致他们出现心理或身体问题,如自尊降低、自杀意念、抑郁、退缩、头痛、失眠等[4],部分受欺凌者通常采取沉默的方式应对网络欺凌,这会让他们陷入“受欺凌-忍让-再受欺凌”的无限循环中[5]。
很多国家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隐形拳头”的危害,采取了防治措施。英国设立了专门为校园网络欺凌受害者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机构。日本规定通信服务公司为青少年提供免费的过滤不良软件和信息的服务。澳大利亚则设置了网络安全办公室处理未成年人有关网络欺凌行为的投诉。2021年6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6]。各个国家都开始想办法预防网络欺凌的出现,降低网络欺凌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社会支持对网络欺凌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指当个体面临各种压力时,周围环境包括父母、亲人、同伴、学校等给予的支持和帮助[7],是个体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对他们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个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存在负相关[8]。社会支持缓冲器模型认为当个体处于痛苦状态时,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减轻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保护个体免受伤害。根据来源,社会支持可分为来自父母的支持、来自同伴的支持及来自教师的支持三类。
(一)父母支持
高质量的父母支持包括情感上和行动上的支持,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缓冲受欺凌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9]。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思想、认知及行为都产生着影响。家庭氛围和睦、亲子关系良好的青少年往往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道德认知观念、较强的自我约束力,能够合理使用网络。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会教青少年如何甄别网络上可能存在的暴力内容,以及保护自己的方法,青少年也会较少参与网络欺凌行为,或勇敢面对网络欺凌。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差,亲子之间缺少沟通,父母给予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也较少。在缺少父母支持的情况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较差,易沉迷于网络,从中习得不好的行为,如在网络上欺凌他人;而有的青少年在遭遇网络欺凌后,不能很好地面对,容易产生抑郁、退缩、焦虑等消极情绪。
(二)同伴支持
进入青春期后,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成为他们关系中最为亲密的人,在其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0],群体社会化理论指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同伴群体的家庭外社会化[11],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带给青少年积极的影响,而不受同伴欢迎、被同伴排斥的青少年往往存在着心理或行为问题[12]。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与网络欺凌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同伴关系越好,网络欺凌发生的概率越小[13]。此外,同伴支持还可以缓冲一些消极因素,如父母消极教养、压力等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作用[14]。
(三)教师支持
作为社会支持的组成部分,教师支持是青少年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15]。教师支持包括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还包括对学生的情感上的鼓励以及心理上的支持[16]。教师支持可以改善青少年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强化其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青少年的学校归属感[17],学校归属感则会进一步影响青少年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学业的幸福感[18],促使青少年投入学习中。教师的及时关怀和情感疏导等在青少年网络欺凌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提高社会支持的教育建议
(一)家庭方面
要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与网络欺凌呈显著的负相关,良好的亲子依恋可以减少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19],并且能够使他们正确地面对网络欺凌。因此,父母平时要注意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积极、主动地与孩子沟通,增强亲子之間的情感联结,提升孩子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当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后,当遇到网络欺凌时,他们会主动与父母交流,寻求帮助。父母平时要管理好孩子的上网行为,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如果发现孩子是欺凌者,父母要第一时间制止,并要求他们撤销网络上的不良言论,向受欺凌者道歉;如果发现孩子是被欺凌者,父母要及时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勇敢面对,做孩子强大的后盾。
父母要合理地满足青少年发展的需要。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增强,希望他人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当生活中的基本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到虚拟世界中寻求补偿[20-21]。因此,父母要在满足青少年的合理需求与约束之间找到平衡点,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防出现偏差行为。
父母应该严于律己,为孩子树立正面榜样。在子女面前,应该合理控制情绪,避免做出暴力行为,提高自身素质,杜绝不良行为,避免青少年对暴力的模仿 [22]。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加强平安校园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网络文化的宣传教育,提升网络文化建设水平,将网络安全知识融入计算机课程中,规范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使学生文明使用网络;完善学校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及时过滤不法网络信息,保证学生安全使用网络[23]。另一方面,通过专家讲座、心理课程等普及反网络欺凌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对网络欺凌危害性的认识,学会科学应对网络欺凌 [24]。
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升教师对网络欺凌的危害及其严重性的认识以及应对能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平时要多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变化情况,当发现学生实施网络欺凌时,要及时与学生谈话了解具体情况,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避免其过度卷入。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巩固同伴支持。同伴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青少年拓展认知视野、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 [25]。对此,学校应开展相关课程,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交友标准,远离“问题”少年;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扩大人际交往圈,结识更多优秀的同伴,充分发挥同伴因素的保护作用,远离校园欺凌。
青少年网络欺凌是具有多重特性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协同配合,从而使青少年最大程度地免受网络欺凌的伤害。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5):12.
[2]Tokunaga R S. Following you home from school:A critical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yberbullying victimiz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3):277-287.
[3]Freitag L,Ireland J L,Niesten I J.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quality,emotional well-being and aggression levels in a European sample[J].Journal of aggression,conflict and peace research,2017,9(3):167-177.
[4]李泳汉,常俊杰,袁梦园,等.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21(11):1751-1756.
[5]蒋索,丁金琦,刘艳,等.青少年早期网络欺凌/受欺凌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社交焦虑和抑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1):85-96.
[6]刘娜.初中生网络欺凌现状的调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2.
[7]方晓娅.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7.
[8]宋佳萌,范会勇.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3(8):1357-1370.
[9]Appel M,Stiglbauer B,Batinic B,et al. Internet use and verbal aggressi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parents and peer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3):235-241.
[10]Criss M M,Houltberg B J,Cui L,et al. Direct and indirect links between peer factor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difficulties[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6(43):83-90.
[11]陈武,李董平,鲍振宙,等.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的问题性网络使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学报,2015(5):611-623.
[12]张彩,江伊茹,朱成伟,等.学校归属感与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关系:学习焦虑的中介效应与同伴关系的调节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6):848-858.
[13]王博晨,金灿灿,赵宝宝.青少年家庭功能、人际适应和网络欺凌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4):469-476.
[14]李星睿.父母手机冷落行为对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
[15]张虎.父母监控、教师支持与初中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关系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22.
[16]Deci E L,Schwartz A J,Sheinman L,et al.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adults orientations toward control versus autonomy with children:reflection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erceived compete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1,73(5):642-650.
[17]吴春琼.教师支持方式对15岁学生积极情绪的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J].上海教育科研,2020(7):28-33,92.
[18]黄亮,宋萍萍.教师不公正和同伴欺凌对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響——学校归属感的弥补和抵御作用[J].教育科学研究,2019(12):46-52.
[19]王小娴.亲子依恋对网络欺凌的影响[D].广州:广州大学,2020.
[20]Kardefelt-Winther D. Problematizing excessive online gaming and its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1):118-122.
[21]Zhou Z,Tang H,Tian Y,et al. Cyberbullying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13,34(6):630-647.
[22]祝玉红,陈群,周华珍.国外网络欺凌研究的回顾与最新进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80-85.
[23]宋宜桦.青少年学生网络欺凌的成因及防治[J].法制与社会,2021(22):111-112.
[24]薛博文,王永强.教师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事件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2(4):32-37,51.
[25]王琼,肖桃,刘慧瀛,等.父母拒绝与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6):749-758.
编辑/ 卫 虹 终校/ 张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