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元问题解析

2023-04-24黄长义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共同利益本质属性共同体

方 天,黄长义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思想多元、意识形态渗透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继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命题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这一重大命题,这既凸显了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又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研究现状,从历史、理论与实践三个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何具有引领力,以助力于为建成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支撑。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何具有引领力

习近平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有力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围绕这一议题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概而言之,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内涵的讨论。一是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划分为若干能力。有学者从“思想辨别力”“理论创新力”“共识凝聚力”和“话语支配力”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内涵做出了讨论。二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借鉴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进行界定。有学者以“方向标”“发动机”等形象词汇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第二,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总结。学术界主要从国家层面、政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这一议题进行了探讨。在国家层面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紧迫性要求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建设;在政党层面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求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建设;在个人层面上,培育新时代的公民和思想的引导要求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建设。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现实境遇的分析。学术界主要从现实、网络和主体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度剖析。从现实维度来看,西方文化渗透的加强与国内思想领域复杂情况的交织叠加增大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难度;从网络维度上看,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造成了诸多困境;从主体维度来看,党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社会成员思想多元化的双重压力也加大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难度。第四,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路径的挖掘。学术界主要根据现实境遇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提升路径。从现实维度来看,要坚持立破并举,在洞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建设。从网络维度上来看,要净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生态,不断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从个人维度上来看,既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提升传播主体的公信力,又要统筹协调群众利益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上述研究成果所隐含的逻辑前提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天然具有引领力,该逻辑前提是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问题无法回避的。由此所引申的学术问题便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何天然具有引领力的追问。这一问题是回应所有问题的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因此可以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元问题。而综观研究现状,我们发现学者们均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何具有引领力是不证自明的,很少对这个元问题作进一步深究。而要回答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何天然具有引领力这个元问题,首先需要厘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基本概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于自身的属性所产生的对人民的一种指引、推动、感召的特殊力量。在此基础上,为回应理论困惑,必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何具有引领力这个元问题作出解答。一方面,通过与其他性质的意识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作比较,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之处,以便从理论的维度探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生引领力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通过理论指导现实,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生成路径,以便从实践的维度探究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路径。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

关于元问题的研讨,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引领力,是由其自身的本质属性使然。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引领力[1]。这种解释路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引领力的来源问题,但是未能解释清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与引领力生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现有的研究仍旧侧重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阐释,尚未进一步明晰这些本质属性在引领力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导致在回应引领力元问题上的理论说服力不足。

探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需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因为意识形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2],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样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体系能够区别于其他性质意识形态的核心标识在于社会主义是其最鲜明的底色。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其在历史长河中包括思潮、运动、制度这样三部曲[3](P3)。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初,社会主义只是作为一种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潮而出现。经过三百多年的历史演进,到十九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成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的一种社会运动。而到二十世纪初乃至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跃升为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一种崭新制度。然而,无论社会主义是以思潮、运动或制度的样态呈现,贯穿于其中且亘古不变的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4]。简而言之,社会主义内蕴的最高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核心标识,彰显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首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人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旨在实现人类自身向着自己命运主宰者的复归。人的主体地位的萌生到最终确立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发展着的。西方近代历史哲学家维柯认为:人类发展历经了“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在“神的时代”里,人类的一切听从神的安排,神掌握着人的命运;在“英雄时代”中,虽然人代替了神统治着社会中的一切,但是这里的人仅代表着少数精英人物,是少数人统领着多数人的时期。而只有到了“人的时代”,人类的主体意识得到彻底觉醒,成为自主、自觉、自由的人的渴求得到完全激发,人的主体地位最终确立。维柯关于人类历史“三个时代”的划分清晰地揭露出作为社会存在中的人,先后从“神的权威”和“英雄权威”中摆脱统治,不断解放自身的历史,而这部历史也演绎着人的主体地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增强的动态过程。而人的主体地位的跃升呼唤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对以往“神的时代”“英雄时代”的阶级统治的革命式颠覆,重新复原并极大程度提升了人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自由的发展意在摆脱各种条件的束缚,特别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对人的阻碍。全面的发展意在摆脱各种因素的羁绊,特别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是机器”式的片面发展。总而言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宗旨在于重新恢复并提升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完全摆脱“神的时代”里神对人的本质的占有及“英雄时代”中少数人对多数人本质的剥夺,进而将人的本质重新归还到人类自己的手中。

其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落实“真正的共同体”构建,旨在推动这一崇高的价值追求成为现实。根据人类社会的演进趋势并立足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状况,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说”,即自然的共同体——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虚假的共同体——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真正的共同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人类社会就是从原初的“对人的依赖性”过渡到“以物为基础的独立性”再演进到“自由个性”的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以此为基础的三大共同体之间所呈现出的关系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同样有着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关系。也就是说,真正的共同体是在否定虚假的共同体基础上实现着对自然的共同体的完全超越,其实质在于建构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在那里,“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5](P199)。这是马克思对真正的共同体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精彩论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崇高价值追求只有放置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完全落实,因为后者提供了实现前者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自由自主的劳动与充裕的闲暇时间[6]。自由自主的劳动既不同于自然共同体下的那种粗俗的生存方式,更不同于虚假共同体中的那种异化了的谋生手段,而是已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成为人们乐于享受的一种事业。当然,正是由于劳动的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的便是人们自由可支配时间的增加,这就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要件,因此马克思所畅想的“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5](P165)的惬意式生活才可能变为现实。

最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世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叙事主题的指引,没有叙事主题的历史运动是杂乱无章的。而社会主义在逆境中诞生,在曲折中前行,其演进的历史脉络同样必然有着叙事主题的引领,否则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运动便会黯然失色。对此,马克思指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7](P196)这一论述表明,世界历史是由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根本不存在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异己存在物”和“非实在性”的存在者。这既是对中世纪“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驳斥,更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批判,深刻揭露出社会主义发展的叙事主题就是“把人类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8](P460),换言之,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向着人类自身本质的复归。由此可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互为目的和基础。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科学事业的叙事主题,贯穿于其运动的全过程,保障着此项事业能够沿着正确轨道前行,以至于不丧失科学性、合法性和正义性。另一方面,叙述主题的终结也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的不断跃进中才能实现。因此,从这个程度上而言,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渐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

概而言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念,彰显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通过对其内涵的解析并与其他性质的意识形态比较,不难得出三点结论。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生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既是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所体现的人文关怀的扬弃,更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张扬的利己主义的批判,首次将现实中的人正确地放置在社会中。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彰显着崇高的价值追求。这既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完全没有实践与实现的可能,更不是一种虚幻式的共同体,首次将自身的真实动机公之与众。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遵循着的科学客观价值原则。这既不同于上层人士的主观畅想,更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个人意志,首次遵循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以认为人民性、真实性与科学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这三大本质属性与引领力的三大构成要素相结合,成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生成的动力源泉,进而有效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何具有引领力这个元问题。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与引领力的生成

综上所述,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出发,明晰了人民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三大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究这三大本质属性与引领力生成之间的关系,以期实现对元问题做出有效解释。经典物理学原理表明,力的生成一般是由力的大小、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三大要素构成。而引领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力量,在共性方面应该遵循着力的三要素,只是在表征的内容方面呈现着特殊性。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三大本质属性与引领力的三大构成要素间存在着耦合的关系,由此催生了引领力的生成。

1.人民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生成的程度性要素

人民性构成了引领力生成的程度性要素,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力量的大小。人民性是从阶级性中所演绎出的概念,表征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当性。阶级性和人民性的对立是一般意识形态共有的特征,而二者之间的统一则表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并由人民群众参与,最大程度上反映着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映着人民的主体地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前进的伟力。这些反映在思想意识领域中就必须要弘扬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最大程度彰显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创造作用。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彰显着为人民服务的本色。“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9]。这也就鲜明地指出了阶级性是一般意识形态的普遍特质。而与之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而且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这在社会主义历史运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遵循着为人民谋利益的原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的最直接表现就在为人民谋利益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P411)。

人民性决定着引领力力量的大小主要是通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程度来体现。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越高,引领力量就越大,反之则引领的力量就越小。当然,认同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从层次上分析,可以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10]。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人民性的三层内涵与认同的三个层次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进而决定着引领力量的大小。首先,人民主体地位的彰显可以增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最基本的前提是知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即是说,对其内涵、性质、功能等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简而言之,认知认同就是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其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以加深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所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是指人民群众对其有着肯定、积极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还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简而言之,情感认同就是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它是所有认同的中间环节。最后,为人民谋利益的原则可以强化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行为认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终极目标就是从行为上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2.真实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生成的动力性要素

真实性构成了引领力生成的动力性要素,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引领效果。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就必须把握真实性的深刻内涵。

真实是与虚假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把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视为“虚假的意识形态”或者是“虚幻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是由于它把现实与思想的关系颠倒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以阶级的利益替代了共同的利益。对此,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5](P552)。社会全体成员或者大多数成员本应该是共同利益的受益主体,而在剥削阶级社会中,共同利益虽然有普遍性的形式,但是缺少普遍性的内容,在本质上仍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实性侧重于指共同利益的真实性,即其既具有普遍性的形式,更具有普遍性的内容,由此便构成了引领力生成的作用点。具体来说,共同利益的真实性包含着两层递进的含义。一是指共同利益是真实存在着的,并且多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例如,在革命时期所提出的激动人心的口号就是一种代表着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现今我国弘扬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是共同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指共同利益是可以实践和可以实现的。如果共同利益仅是真实存在着的,而无实践和实现的可能性,那么它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式的幻想”以及资产阶级的“虚幻的共同利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通常而言,社会主义所代表着的共同利益可以分为终极性指向和阶段性指向。终极性指向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共同体,而阶段性指向的是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

真实性决定着引领效果的好坏主要是通过人民群众对共同利益是否得到满足来体现的。只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得到满足和实现,那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能够实现有效引领,从而产生引领力。根据共同利益真实性的内涵,决定着引领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出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价值诉求。这些价值诉求既不是一种空想,也不是骗人的伎俩,而是一种基于现实而又能够摆脱困境的理想,其本质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动性的生动彰显。例如,基于十九世纪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现实境遇,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畅想“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1](P53)。这种理想社会一经提出,便在工人阶级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鼓舞着他们勇于打破旧世界,重现建立新世界,进而产生着一种引领的力量。二是尽可能地将代表共同利益的价值诉求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运动。对此,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人民不相信。”[12](P314)这也就表明,即便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价值诉求描绘得再完美,制定得再科学,倘若不能转化为现实,那也只能暂时地起到引领作用。

3.科学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生成的方向性要素

科学性构成了引领力生成的方向性要素,直接决定着引领方向的正确与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何以能够称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确立的共同利益渐进实现的过程证明了其具有科学性的特征。真实性反映着科学性,科学性又保障着真实性,二者相互作用。在意识形态概念的演进过程中,列宁首次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以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区别。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可以称作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因为它与“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13](P96)。在此基础上,聚焦到引领力的问题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是指其能够为共同利益的渐进实现提供着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路径。一方面,共同利益的终极性指向与阶段性指向都离不开科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从而保障着共同利益的真实存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过度超前或者过度落后现实所制定的奋斗目标都无法得到贯彻和实施。另一方面,科学的方法路径能够将目标变为现实,从而保证共同利益的可实践和可实现性。对此,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能瞎说一顿。”[14](P139)由此可知,共同利益的落实比共同利益的制定更加重要。只有依靠科学的方法路径将共同利益实践化,引领力的生成才会有现实的保证。

猜你喜欢

共同利益本质属性共同体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破坏发展环境,就是挑战东北人民共同利益
浅论人才的本质属性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属性及实地考量——基于浙江省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价值取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