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品格维度的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
2023-04-20孙湘芸
孙湘芸
引言
近年来,传统“阅读能力”被“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这一新的概念所替代。“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简称PIRLS)提出,阅读素养指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本中构建意义。他们为了学习,参与学校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社群,或者为获得乐趣而阅读(邹敏、陈则航 2023)。基于英语为母语的阅读素养项目(PISA和PIRLS),王蔷和敖娜仁图雅(2023)探讨了外语阅读素养的内在含义,提出外语阅读素养表现在外语阅读品格、阅读能力两个方面。外语阅读品格包括外语阅读习惯和外语阅读体验;外语阅读能力具体表现在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和文化意识四个层面(王蔷、敖娜仁图雅 2023)。其中,阅读能力是建立阅读品格的前提,阅读品格能为阅读能力提升创造持续发展的动力。阅读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理解文本、获取信息或者学习语言,而是能够使用从文本中所获取的信息发展思维、完善自我、参与社会活动。
一、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第一,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普遍较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学习的重心偏向专业技能课,存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第二,中职学生阅读的体验值不高,直接影响其阅读能力。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不明确,学习意识严重缺失,缺乏毅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不利于保持英语学习兴趣。加之,英语学习时间少,学生没有养成自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因为前期接触的英语教学材料相对复杂,学习内容断断续续,所以成功的体验愈来愈少,学习兴趣逐渐减弱,从而影响了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不利于其阅读素养的提升。另外,教师只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忽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加之课程内容与实践结合不密切,缺乏必要的知识延伸,不利于学生高效理解目标知识。
第四,缺乏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不能将语言知识学以致用。由于没有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阅读英语的时间不够,进而影响了解码能力的提高。教师没有将线上线下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建立类似阅读圈的语言训练环境,导致学生学习语言仅限制在课堂教学,在英语阅读水平提升速度方面相对落后。此外,英语教学内容只有联系专业,紧跟社会热点,实用、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感兴趣,从而投入学习。
二、基于阅读品格的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以教材为重点,注重调动学生的阅读动机,提升其阅读技能
阅读过程是读者根据作者及其创作环境、文字、语法等进行“释义”。阅读是一个思维高度活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不是消极地“看”书、吸收书的“意思”,而是积极思考。读者本身也是参与者,需要通过合理使用自身的语言知识,掌握文本信息和内容。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可向学生明确提出读懂课文的要求,授课时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要让他们把课文作为一篇阅读材料,从整体上去理解,而不是局部的学习和思考。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习惯直接将阅读课文体现在句型课堂、语法课堂上,往往自己讲得太多,并且为了引导学生思考,不重视对其进行阅读技巧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引导,不关注其学习能力。以阅读课为例,阅读前教师通过题目和主题图让学生预测故事内容,如通过问题“Who is the man holding the bottle?Where are they?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later?”等激活其背景知识,激发其阅读兴趣。在完成第一遍阅读后,教师通过四个问题“(1)What is happening?(2)Why does they do this?(3)How do they feel?(4)What is the ending of this episode?”让学生大致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通过分组形成阅读圈后,学生需要完成任务卡,做好分享的准备。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What do the following quotations from the text mean?”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知识、人物刻画和写作手法。学生可以有声有色地读出来,也可以利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阅读后,教师通过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aracters?”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加深其对故事理解的同时,将词汇学习融于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之中。然后,通过问题“Prediction,Does the little girl have a good and happy future?Which characters are happy and successful in the end?”引导学生对后续情节作出合理推测,并找到一些情节、语言、人物描写等细节支撑自己的推测,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教师在Act out环节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分组进行表演。学习内容多、课时少,要注意线上线下相结合,使学生学习时间更灵活。课后时间,教师还可以利用练习、微课、电影鉴赏等方式引导感兴趣的学生继续完成整篇故事的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阅读文本创造开放性问题、概念或情境等,锻炼他们的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
(二)采用多文体阅读素材使学生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从而提高其阅读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强调解决问题式的阅读(王蔷、陈则航 2011),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意识阅读大量适合其认知和语言水平的多文体的阅读素材,有效发展其多元思维和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其带着探究问题去阅读,可以从短读物开始,逐步尝试阅读长文章,或者从较易懂的读物开始,逐渐过渡到阅读较难懂的文章。
教师选择从不同角度讨论同一主题的阅读材料,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刻性、灵活性及批判性。当前,英语课堂大多采用单篇课文的精读教学模式。但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单篇课文精读已不能满足当下爆炸式信息阅读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上选择群文阅读的教学思路。在参与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多样化的文本,要求他们快速提取、归纳、整合信息,对文本和主题形成整体性、多角度的理解,拓宽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阅读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综合判断,形成自己对该主题的理解,提升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是阅读速度影响阅读能力。在提升阅读答题正确率的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不断提升阅读效率,要让他们无声地直接理解文字符号,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出声朗读;要让他们按意群阅读,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咬读;要让他们扩大视幅,力争同步查看7—8个词,减少整体的回视,避免重复多次查看相同的单词;要让他们通过边阅读边猜测的方式理解单词的意思,阅读时尽量少查词典。
二是注重阅读技巧和策略的培养。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是阅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各个阶段的阅读过程中都可以培养相应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例如,在阅读前,教师可以设计与阅读目的、文本结构、背景知识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预览插图、标题、主题句等方式猜测文本内容或讨论阅读预期,激活他们的已有知识,培养其预测和推理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提取主要观点、解释关键概念、确定重要细节、分析文本结构、从字里行间推断作者的言外之意或人物心理等,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和结构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其分析、推理、解释等思维能力;在阅读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文本内容和结构,评价文本信息的可信度、文本的写作手法和作者观点,撰写阅读日志,反思文本内容和形式,从主人公或其他人物的视角续写、改写文本,提升其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利用“阅读圈”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阅读圈”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高其阅读能力(王竞婉 2022)。阅读圈是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自主深入探讨文本的过程,通常由4—6名学生组成阅读小组,从中筛选自身感兴趣的素材。在指导相同文本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扮演多个角色,如讨论组长、总结者、单词大师、好句好段分享者、联想者、文化比较者等,进行分层分级阅读。例如,让优等生担任讨论组长,布置小组探究作业。教师要协助组长按主旨类、细节类、推理判断类、批判思考类设置好问题。教师要清楚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形成互动;了解学生的兴趣,搜集英语电影、歌曲和动画等素材,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运用微课展现,形成碎片化阅读,引导学生解决难点问题。此外,教师要注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在素材上,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输出自己有价值的思考,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涉及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的认同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元认知阅读策略的培养,加强学生对自身阅读过程的自觉审视、自我管理和自我纠正。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设置阅读目标,根据阅读目标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阅读理解情况调整阅读速度、阅读时间和阅读方法或进行重读,并自我修正错误的阅读信息,以培养自我觉察力,提高高阶阅读能力。
(五)发挥英语阅读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英语阅读素养整体提升
教师要深化传统文化阅读教学,根据学生成长阶段,结合思政目标,发挥英语阅读育人功能,促进英语阅读素养整体提升。针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外部需求,以及我国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根据学生成长心理特点,引导其阅读有关传统文化的英语素材。中华文化有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代表国人生活方式的节日、美食、婚俗、中医、生活习惯等无不凝结着中华智慧的精神财富。其中,古诗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部民族的百科全书,不仅包含古人的智慧,还包含丰富且宝贵的思想,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语言精练的艺术。教师可以基于中国古代诗歌,不断吸收和判断课程内容,合理使用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思想政治素材,将其和翻译鉴赏相互融合,使其成为阅读的一部分,从而使英语阅读兼具传授知识、提升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功能,有效挖掘人文价值、育人功能等,在实现文化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使其进行创造性的改变。
《诗经》是我国首部诗歌总集,属于我国诗史的起源点。其中有一篇《静女》,短小而生动,英语翻译也不长。如下:
《静女》
A Shepherdes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A maiden mute and tall
Trysts me at corner wall.
I can find her nowhere
Perplexed,I scratch my hair.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The maiden fair and mute
Gives me a grass-made lute.
Playing a rosy air
I’m happier than e’er.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Coming back from the mead
She gives me a rare reed.
Lovely nor for it’s rare
It’s given by the fair.
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女子。通过叙述“爱而不见”的场景,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快乐。因为这首诗出现在《中职语文》教材上,学生学过,所以英语译文阅读可以激发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翻译好奇心。
教师在讲授时,引导学生鉴赏翻译大师许渊冲的英译版本,同时基于显性知识线和隐性思政线思路开展思政课程教学工作。通过阅读引导,感悟主题的核心理念,探寻其蕴含的价值观。例如,提出中职学生敏感话题: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在校学习生活中如何保持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友谊距离?你怎样过好人生的“四季”?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怎样的爱情才不会被外部因素所打败?引导学生不要在学习“春季”快速过渡到成熟的“秋季”。教育学生保持独立的人格,以平等互助为基础相处,理解爱情的真谛是在相处过程中保持理解、信任,共同分享快乐、共同面对困难,最终让学生明白他们正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期,没有能力对爱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要珍惜这种喜爱情感,不能够谈“情”。
结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此,在积极探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时,教师需要持续性学习,不断吸收英语教学前沿理论,解读教学材料,促进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优化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将学生引入阅读实践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