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将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2023-04-20周红
周 红
引言
在我国,虽然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甚至更早就开始学习英语,并且英语测试被纳入各个阶段的考评,但是在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场合中,常常听不懂英语、说不出英语。文化之间互通互融,忽视母语文化而一味追求外语文化的教法与学法必然造成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衡,最终对两种语言文化的共处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同时,既注重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又注重提高其文化传输的能力,使其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下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责任(教育部 2020)。
一、将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需求
英语是目前世界各国对外经贸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语言是文化传输的载体,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中间人”的桥梁作用。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不仅是语法、句法等语言形式的教学,而且是跨文化语言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实现两种文化的平衡发展,就需要在文化传输的过程中,既注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又注重母语文化的输出(Kramsch 2020)。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其中包含了博大精深的思想、礼俗、文学、道德、音乐等,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作为当代中国未来的学生群体,应该更好地丰富语言和文化知识,提高多方面技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冯铁柱、宋阳 2021)。《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作了明确规定,指出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不但要实现知识内容的传输,还要注重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实现,强调英语教学要有长远性目标,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当代学生应该肩负起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担。
(二)促进学生发展的需求
对于面临高考升学压力的高中生,扎实的学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对他们固然重要,但是,要想实现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除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掌握外,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样重要,学生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如果将语言的使用能力或者相关的学历与证书比作学生步入职场的“敲门砖”,那么文化素养软实力则决定他们在未来职场和人生中的高度和厚度。另外,高中生经历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十几年的成长,对于学科文化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淀,且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如果一味地进行课本知识的传输及西方文化的输入,不注重中国文化的融入,就会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更无从谈起。高中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在学好英语学科知识的同时,认识到语言的工具性特征,即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而不仅仅是了解一种语言。将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能打破思维的局限,而且有助于发挥其在英语学习中正向的作用,明确英语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其英语知识体系的完善。
(三)改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的需要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压力下,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还是集中在单词、句法、语法知识的讲解上,以实现其应试目的,忽视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造成学生即使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无法在交流中灵活运用英语知识。长期以来,高中英语教学仍采用照本宣科、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输出,导致文化生态系统失衡。许多学生对圣诞节的来源与庆祝了若指掌,却不知道我国春节的由来和各地的庆祝传统,在跨文化语境中提到我国传统文化如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四书五经及核心价值观等时甚至出现失语现象。因此,将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有助于探索英语教学新思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满足新课改对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要求。
二、将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提出及课程思政的发展,促使中国文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然而,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依然是短板,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本身的“灌输”上,缺乏文化内容的教学。学生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教学和引导,加之在日常生活中极易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他们很难承担起中国文化输出的历史使命。
(一)高中英语教师中国文化教学意识有待提升
在以应试教育和应用为主的背景下,高中英语作为一门主科,其成绩直接影响升学,因此高中英语教师仍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目标,按照考试大纲教学,忽视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然而,高中英语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英语成绩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职责,还承担着培育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整体素养的重任。英语语言教学不应停留在语言知识本身,而是要实现文化的对比和交流。另外,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母语在语际关系中的负迁移,英语教学注重营造纯目的语环境,淡化了母语文化。加之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是英语专业出身,其在大学主修的课程也是以西方文化文学等为主,中国传统文化功底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教材中中国文化素材有所缺失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然而,目前多个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均缺乏中国文化素材,大都以西方文化介绍为主线开展单元主题介绍。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主要介绍了西方的传统节日圣诞节和万圣节的来历及庆祝活动,仅在Reading部分简单介绍了我国春节的庆祝。Unit 3 Diverse Cultures则介绍了美国食物的由来和美国文化的典型标志等内容,提到中国文化的部分则是通过Chinatown进行了简单介绍。市面上除教材以外,关于西方文化的英语课外读物比比皆是,但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读物却少之又少。从主题和内容来看,中国文化的比重明显低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教学的素材明显缺失,从而导致英语语言教学还停留在语言点的“灌输”等外在形式上,并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忽略文化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交流人才更无从谈起。
(三)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未得到全面落实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威多森(Widdowson)曾指出:“外语语言学习是为了跨文化交流,而交流本身是双向的,它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高中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正确认识《课程标准》对其的新要求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仔细研读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没有量化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应该达到的水平,在教学环节没有将中国文化教学与英语知识教学有机统一,从而导致高中生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黄秀锦2020)。
三、将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适当融入中国文化要素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支撑,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媒介作用,为英语教学指引方向。因此,将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首先应该立足教材,从单元主题、内容等着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因素,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教学将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日常的高中英语教学,实现英语知识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张晓菊 2021)。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激活,有意识地通过课前导入、小组讨论、场景模拟等教学活动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提升其整体素养和多维能力(戚小燕 2019)。这样可以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文化输出的目的。
(二)全面提高高中英语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只有具备较强的文化生态意识和扎实的文化知识,才能在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使命。作为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要研读关于不同文化的书籍,积极参加教学研讨会和国内外的相关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其次应正确对待英语教学中的语际迁移现象,不能只强调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还要关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共性及母语在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另外,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采用双向文化的生态教学模式,在课堂的引入和讲解等环节,创设多元文化情境,向学生展示不同文化的风采,明确他们在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中的职责。
(三)丰富教学活动,借助教学手段
面临高考升学压力的高中生更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以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要想增加中国文化教学的相关内容,除利用课堂时间外,还可在课余时间通过电影、读书分享会、文化讲座及文艺演出的形式将中国文化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丰富了传统教学。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不拘泥于教材,教学时间可突破课堂的局限,教学空间也不仅仅是教室。新课程改革倡导对生活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让教学活动更加饱满(王素菊 2020)。
(四)建立师生考评机制
测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将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高中英语测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中国文化的教学起到反拨作用。2017年高考英语全国II卷的作文题是“假如你是李华,想邀请外教亨利(Henry)一起参观中国剪纸艺术展,请给他写一封信”;2021年全国高考英语甲卷作文题是“如果你叫张明,你就读学校在新学期计划举办中国文化主题班会,请同学们用英语给国外的朋友杰克(Jack)写一封信,向他咨询对于外国朋友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吸引他们”。从高考命题的趋势不难看出,新课标对学生中国文化输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将中国文化的测评纳入全国性大型考试的第一步,用被动的方式实现他们主动学习的目的。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从形式到内容将本土文化纳入考试范畴,逐步推进各类英语考试的改革如学校课程考核,是解决英语教学中缺乏中国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结语
多年来我国重视英语语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却忽视了对中国文化的融入,导致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作为即将或已经成年的高中生,需要具备在跨文化交流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同时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职责。然而,在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高中英语教学背景下,学生在中西语言与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失衡现象,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不能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探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策略成为时代所需。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从宏观上唤醒学生的文化生态观,加强其在语言学习中对多文化共存的辩证认知;另一方面,教师应从微观的角度改进文化传播客观所需要的教材内容、测评方式等,同时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文化教学中的补充作用,以实现多文化共荣的和谐文化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