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度提升的中学英语阅读理解训练方法
2023-04-20薛星星
薛星星
一、问题的提出
曾经和其他一些学校一样,采取与升学考试一致的英语阅读理解题型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结果发现,学生阅读能力只是随着词汇量的增大、阅读量的增多在缓慢提高,很难取得质的飞跃。最典型的表现:做同样分值的试卷,从起始年级到毕业几乎得同样的分数。这不禁令人感到困惑。经过研究,从陶行知“怎样做便怎样学”的理论中获得了启发,进而发现,考试题型的阅读理解是一篇篇容量有限的阅读材料,题量的增加虽然能提高能力,但是由于阅读材料基本是在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学生的水平也就处于“低空盘旋”状态。可见,虽然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型适用于考试,但并不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方式。因此,尝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一个完整故事到一部名著的简写本,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完成一个个阅读过程,然后选择一些报刊文章让他们品读,结果产生了“功夫在诗外”的效果——学生的水平从“低空盘旋”发展到“展翅高飞”,甚至在一些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长难文章面前“如鱼得水”,阅读能力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此基础上,对增强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质度进行了探究。在阅读材料上进行渐进式选编,提升材料的质度;在阅读方式上训练学生整体把握与细节定位,提升理解的质度;在阅读目的上整合自觉获取信息和自然习得技能,最终达成能力质度的提升。
二、非功利性阅读的尝试
非功利性阅读是针对应试题型——阅读理解选择题所提出的,是让学生相对自由获取信息的阅读。通过非功利阅读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提升他们的理解水平。采取先易后难的顺序,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故事,让他们掌握意群阅读的方法,把阅读速度提起来,然后给他们准备较长、较难的文章,让其概述文章大意,训练其整体理解能力。
(一)用简单素材培养意群阅读习惯,提速度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节选及英语国家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生活素材,设计2—3个问题让他们快速进行意群阅读。
意群(meaning group)可分为句子、语段和语篇三个层面。在句子层面,意群即句子中的几个表情达意的关键词所串起的句意;在语段层面,意群即对一组句子的整体会意;在语篇层面,意群即由主题所串联的基于语段或段落的意义整合。意群是一个立体交叉式结构,是语篇、语段、关键词汇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读者快速阅读到高效理解间的桥梁和纽带(胡学军 2011)。
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记录他们完成一定量阅读所需的时间,并公布其完成任务的时间。用时短的学生成就感最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用时较长的学生逐渐习得了意群阅读的方法,速度慢慢提了上来,注意力也相对集中了,成就感顺势增强了。
(二)用较难、较长的素材培养整体理解能力,得大意
克拉申(Krashen 1995)认为,英语学习者通过接触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即i+1(i为现有水平,1为略高于i的水平)而习得语言,他们不断吸收语言材料,从而逐渐提高语言水平。
在学生养成意群阅读习惯后进行巩固提升,从现实生活中人们阅读的需求出发,训练他们获取大意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阅读往往会关注文章的重点内容。通过标题预测文章的大致内容;通过第一段明白文章的主题;有的文章第一段为吸引关注,导入话题,那么主题往往在第二段;对中间段落主要看首句的内容;结尾段大多起照应主题的作用……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有利于快速获取想要的信息。同时,对文章的文体特征也要做到快速识别。常见的文章以说明事物、事实、事理为主,作者喜欢开门见山地呈现想要说明的内容。对一些现象的评价往往是议论文或论说文,对这类文章要明辨事实与观点,并保持对正/反观点的期待,同时予以鉴别。对于事件叙述、人物介绍等文章,可以归入记叙文范畴。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要学会抓大放小,即不要面面俱到,快速理清主要事件及发展顺序,不要只重细节,从而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使文章理解乱而无序。因此,教师会根据以上特点,让学生看完一篇文章后回答所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便成了他们完成下一个任务的“支架”。
斯旺(Swain 2000)和她的同事发现,许多学习者在接触大量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后,语言输出的准确度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仅靠输入无法提高学习者的中介语水平。因此,此时须趁热打铁,让学生复述文章大意。
复述文章大意就是要训练学生的条理性、文体结构意识和整体概括能力。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文章是为了理解。在现实中,无论是听一个故事,还是看一部电影,之后能自己组织语言讲给别人听,就说明真正听懂、看懂并理解了。这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都适用。因为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讲给他人听,属于更高层次的认知过程。
三、《书虫》系列丛书阅读的实践
在学生掌握意群阅读和整体理解的方法后,让他们阅读更长的篇章,既是对方法的巩固,也是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书虫》系列丛书是国外学者针对不同学段改编的英语文学经典作品的简写本,适合非本土的外国学生阅读。选择《书虫》系列丛书目的是想让学生大容量输入英语素材,从而较大程度地扩充语言输入量。然而,学生阅读简短篇幅已成为习惯,要让他们进行整本书阅读确实是一个挑战。这需要教师予以恰当的指导,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较长时间地集中在阅读材料上。以章节为单位设计阅读任务,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体验经典作品的风采。为了让学生有效阅读,在选取书目时,主要从他们的兴趣和现有水平出发,先选取主题轻松的《小妇人》(Little Women),然后是情节见长的《化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等。
(一)欣赏纯正英语表达
在《小妇人》阅读中,让学生把其中结构精妙的句子摘抄下来,感受句子的丰富表达方式,体会词法、语法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在自然习得语言中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例如,该书第六章有这样一段对话:
“We could take her,I suppose,” began Meg.
“No,Laurie only invited us,” said Jo.
2)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智慧教育能够随时收集、统计与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信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可以进行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教学。
“I shall go,” shouted Amy.“Meg says I can.”
“You just stay where you are!” said Jo,angrily.
让学生体会画线部分could、shall两个情态动词的用法。学生从上下文中可理解could表示“可以”,用于建议做某事;shall意为“一定”,强调决心。学生在上下文中自然体会where作为地点状语的用法,生动、具体地化解这一语法难点。
其实,阅读是内化语言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在大语境中融会贯通文法知识。一些晦涩的语法规则在上下文中被自然消化,学生自觉理解后便会在相似语境中产生条件反射。这样习得语言会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信心。把关键语段的长难句列出来,在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础上适当分析,便可赏析英语语言的魅力。
(二)猜测词汇,顺畅理解
猜测词汇技能是阅读理解的必备技能。一些词汇完全可以从上下文中猜测出来。例如:
She was a favourite with everyone,except when she complained about having to wear her cousin’s old clothes because her mother could not afford to buy new ones for her.
学生从上下文中很容易猜出favourite的意思是“受欢迎的人”。当然,如果从上下文中难以猜测出,并且影响理解的词汇,就要在材料中予以标注。
(三)紧扣情节,精编问题
1.Do the four sisters live a poor or wealthy life?
2.Who is the oldest in the four sisters?
3.What made the sisters stop complaining and decide to buy something for their mother’s slippers?
4.What made the four girls decide to be good little women?
设计与情节发展相关的问题,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一开始阅读长文章时,会注意力不集中,读后会呈现茫然的状态。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既要有重点细节的考查,又要有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串联问题,概括大意
学生在回答出上一步骤中的四个问题的基础上,适当组织语言便可概括出章节大意。例如,根据以上问题可把《小妇人》第一章概括为:
Before Christmas,the poor four sisters felt awful when they had to spend the Christmas without presents.In order to enjoy themselves,they decided to buy presents for themselves with the money earned by themselves.But when they found their mother’s too old slippers,they changed their mind and each wanted to buy something for their mother.What moves us more is that when they heard their father’s letter,they felt guilty about their selfish thoughts and behaviors,and decided to try their best to be good little women.
让学生概括大意,除了能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外,还能为他们进一步阅读作好铺垫,为他们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四、报刊阅读的铺开
学生阅读一段时间《书虫》系列丛书文章,阅读速度快了,整体理解能力增强了,再进行阅读技能的强化和长难文章的打磨。由于《书虫》系列丛书阅读量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整本书阅读,放在假期进行。开学后的正常教学时间里会利用周末开展报刊阅读,选取1 000—2 000词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在选材方面,《21世纪报》的Teens、《新东方英语》的Teens、《疯狂英语》的Teens均有许多可读素材。
(一)摄入新词汇,活用常用词汇
报刊阅读的显著特点是词汇新,可以与时俱进地增加许多实用词汇。另外,报刊阅读会复现一些常用词汇。例如,谈到曾经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学生很骄傲地使用In the Name of the People;谈到电影《速度与激情》(Fast and Furious),学生体会到了意译的奇妙。在报刊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这些词汇积累起来,平时再适当巩固,其活用词汇量便不断增大。
(二)阅读最新报道,欣赏精美文章
阅读英语报刊能使学生在了解最新报道的同时学英语。《21世纪报》的Teens把一些文章编制成阅读理解题的形式,可以直接使用。《新东方英语》《英语世界》《英语学习》等有文化、经济、技术、社会、生活、体育等方面的文章,可以按不同学生水平进行选编。在选编材料时,主要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入手,对说明文的主题展开、议论文的观点比对、记叙文的情节发展予以设题。学生对这些点关注多了,思维的有效性便能得到增强。
学生喜欢此类文章,因为其内容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想看了也就乐学了,英语学习便容易进入自然习得的状态。
五、阅读质度提升的体会
国内一些优秀学校的英语教学成功经验无不表明大容量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书报阅读是拓展阅读面,丰富阅读素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学生处于叛逆期,对硬性任务有抵触情绪,当教师换一种方式,变“以培养阅读理解技能来满足他们升学需要的功利性阅读”为“以获取文本信息为主要目的来满足他们猎奇需要的非功利性阅读”时,便能勾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由于阅读材料是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阅读方法旨在让他们读得更快,这些正是他们所期望得到的,他们便很容易在无形中内化阅读技能。
(二)习惯成自然
无论是《书虫》系列丛书阅读还是报刊阅读,其中都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学生在赏析这些句子时,不知不觉便习得了语法知识。随着一些词汇在不同阅读材料中的复现,学生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因为他们知道,积累得越多,阅读便越顺畅。在读后复述环节,学生争先使用文章中比较高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因为他们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想胜人一筹。因此,积累词句的习惯便成了学生内在的需求。
(三)我思故我在
由于《化身博士》情节跌宕起伏,学生读完一章便想读下一章。这时,不妨吊一吊他们的胃口,引导其讨论、预测。预测推断是阅读理解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学生提出各种预测后,教师适时点拨:预测推断需要理清文章脉络,发现内在逻辑,锁定基本信息,综合相关信息,合理匹配信息,作出相应推断。在学生读到下一章,其推断得到准确印证时,他们便获得超乎寻常的成就感。此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便显著增强。这些深层理解能力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放长线钓大鱼
客观地说,非功利性阅读是一项长期工程,短期内很难奏效,在基础年级的阶段性考试中难以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急功近利,想在短期内出成绩,从起始年级便进行功利性阅读,从表面上看分数提高了,实则牺牲了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能力,造成的后果是他们过早地进入饱和期,呈现出瓶颈状态。这是因为知识的保有量相对固定,质度没有提升,学生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徘徊,到高三冲刺时没了后劲。
但是,一旦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他们便会广涉博取,形成内在素质。我们欣喜地看到,完成一本书后,一些学生难以压抑继续阅读的渴望,追问下一本读什么。有的学生自己购置全套《书虫》系列丛书,有的甚至主动开始读其他英语大部头作品。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开展书报阅读符合语言螺旋式发展的规律。从《21世纪报》到《英语广场》等,再到《英语世界》等报刊选材,一步步提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到高三时再全面、多角度地开展功利性阅读,学生便会有居高临下而不是仰望星空的感觉。在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只需对阅读微技能稍加点拨,便可达到量的积累后质的爆发。
结语
从简单故事到《书虫》系列丛书,再到报刊文章选读,形成了阅读材料质度渐进提升;从意群到概括大意,再到关键信息的整合,促成了学生理解能力质度的提升;从兴趣到方法运用,再到高阶认知方式,助推学生学习能力质度的提升。这种自然形成的阅读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应试能力有帮助,而且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成了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