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翻译语境下中国传统译论的传承与发展刍议

2023-04-20张发亮

英语教师 2023年19期
关键词:译论语境理论

张发亮

引言

中国传统译论文献卷帙浩繁,跨越漫长的历史岁月,包括众多人物和理论观念(朱徽2004),在近两千年中国翻译历史长河中,传统译论如璀璨珍珠,散落于不同的时代(陶友兰 2015),其主题也大致经历了“按本—求信—神似—化境”(罗新璋1983)的演变和“肇始阶段(佛经序翻译理论)、古典阶段(正名论翻译理论)、玄思阶段(哲学化翻译理论)和直觉阶段(文艺学翻译理论)”(王宏印、刘士聪 2002)四个发展阶段。在西方近现代翻译理论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逐渐淡化,而中国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翻译语境下,中国传统译论如何守正创新、继承发展,亦为译界所热议,主要有王宏印、刘世聪(2002)对中国传统译论经典的现代诠释,朱徽(2004)对王宏印著作《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论事释——从道安到傅雷》的评论,李林波(2005)认为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型是它得以被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途径,并提出了观点的提取术语、范畴的现代转换、中西互释三个方面的转型,陶友兰(2015)从教材建设视角提出了加快经典性传统译论外译步伐,面向国际传播和加大传统译论教学力度两大路径,黄忠廉、傅艾、刘丽芬(2022)从基础、系统、目标三大方向探讨中国译论发展研究的未来走向,唐瑛(2023)则以《全译求化机制论》为例探析了中国传统译论当代阐释的路径。综观当前研究,都具真知灼见,且各有侧重,却忽略了当前新时代翻译语境的显著特征因素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与发展的影响。例如,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ChatGPT等大型语言生成和输出工具等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实践和理论带来的巨大冲击。有鉴于此,在分析新时代翻译语境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译论在极具特色的新时代翻译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路径,让传统走进现代,随时代译学潮流同步发展。

一、新时代翻译语境的基本特征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命与担当同在

中国翻译实践和理论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蓬勃发展。具体来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的推进,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和使者,虽任务艰巨,但前景广阔。然而,机遇和挑战往往是并存的,机遇充满着挑战,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往往需要克服一定的挑战。例如,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传统翻译实践模式造成了颠覆性的革新。对于机器翻译的研究,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甚至有人提出“机器翻译将取代人工翻译”的论调。如何处理机器翻译对传统翻译实践模式的颠覆性革新成为当今译界面临的巨大挑战。更甚者,如处理人与机器的关系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又如,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译论的时代价值、精神标识,结合新时代特色推陈出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译论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也是当今译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自古以来,翻译就承载着文明交流与传播的使命,并且与政治密切相关。例如,汉武帝通西域后,印度佛教和哲理通过翻译相继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对华夏文明和中国社会文化的构建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担当与使命。新时代翻译人自然也有新时代人的使命与担当。首先,新时代翻译人担当着培养多语种人才,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其次,新时代翻译人担当着梳理“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与中国古往今来文学互动的文化使命。最后,新时代翻译人担当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服务于外宣活动的政治使命。毫无疑问,在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新时代翻译人的责任和使命愈显重大和光荣。

(二)西方译论对我国传统译论的冲击逐渐淡化

20世纪末,西方翻译理论如潮般涌入我国译坛,对中国传统译论造成强烈且持久的冲击。一时间,大量专家、学者沉迷于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介绍及研究,致使对传统译论的研究进入短暂沉寂期。然而,在西方译论进入“后理论”时代的情况下,我国本土翻译理论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而繁荣发展,理论体系也逐步构建起来。大多数学者逐渐意识到西方翻译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翻译实践,也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翻译实践问题,因此不再一味沉迷于西方现当代翻译理论,而是充分结合传统文化、传统译论及中国翻译实践建构中国翻译理论体系。例如,辜正坤提倡的“玄翻译学”、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陈东成提出的“大易翻译学”、吴志杰提出的“和合翻译学”、周领顺提出的“译者行为研究”、黄忠廉的“变译理论”等理论体系的构建充分说明我国学者构建本土翻译理论体系意识的觉醒和决心。因此,西方现当代翻译理论对中国传统译论和现当代本土译论的冲击逐渐淡化。相反,在新时代语境下,西方现当代翻译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国译论融合发展之势比较明显,如认知翻译学、语料库翻译学、社会翻译学等译学研究发展迅速,方兴未艾。

(三)新技术、新媒体对传统翻译实践与传播模式产生颠覆性革新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迭代式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催生了ChatGPT等大型语言生成和输出工具的问世,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撼动了人的社会价值定位,引发了一系列人们对“技术”的价值审视和“人机”社会伦理关系的讨论。这种由海量数据与巨大算力共同催生的深度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无疑给当下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造成了前所未有、革命性的冲击。例如,近几年机器翻译研究突飞猛进,从最初的基于规则的转换系统演变至今日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对于一般的科技、法律等文本的翻译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且翻译速度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又如,ChatGPT的横空出世,它可以提供多语种问答、检索、翻译、写作等服务,而最新的GPT-4能够更好地回答即时性、逻辑性、创造性要求更高的问题(朱永新、杨帆 2023),这很可能完全颠覆传统的翻译实践模式和研究模式。传统的以纸质版书籍、报刊等为主的译语文本传播模式,在新媒体数字时代已经转变成以电子文本、网络渠道、多模态形式为主的传播模式。不得不承认,在人工智能的强力介入下,传统“人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正以不挡之势向当下“人机协同共生”思维模式转变。毋庸置疑,新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翻译实践模式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和冲击是新时代语境的一个鲜明、引人注目的特色,且极具发展潜力。

二、传承与发展

(一)充分挖掘传统译论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标识推陈出新

虽然中国传统译论一步深于一步,一层高于一层,但是表现出分布零散,言简意赅,在系统性和方法论上缺乏科学性的特点。然而,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国传统译论的价值及其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罗新璋(1983)说:“我们的翻译理论自有特色,在世界译坛独树一帜,似可不必妄自菲薄。”足见对中国传统译论的肯定。后来,译界专家、学者在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批判性研究时,几乎都肯定了中国传统译论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佛经翻译大师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中潜藏翻译本体论的卓见,彦琮的“十条八备”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译者主体性的阐释。后来,章士钊与胡以鲁关于音译、意译的争论,已凝聚着有关译名的本质的探求;贺麟的“言意之辨”中折射着哲学思辨的精神(李林波 2005),严复的“信、达、雅”更是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足见中国传统译论内涵之深邃。于是,王宏印、刘士聪(2002)将中国传统译论的人文精神作了“以道德为本位”“群体本位思想”“人文主义的语言观”等方面的总结,足见中国传统译论的人文精神之丰富,而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在译论领域的折射。由此观之,在新时代语境下,充分挖掘传统译论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标识推陈出新是其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二)博采众长,融西立中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西方译论以来,西方译论似乎一直一枝独秀于中国译坛。然而,自西方译论经历了语言学派、阐释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描写翻译等翻译理论的繁荣之后,当今西方译论发展似有放缓之势。与此相反,中国的译学研究正在异军突起(孟凡君 2018)。中国传统译论和现当代译论在新时代语境下要实现“走在世界前列,自立于国际译坛”(穆雷 1995)的目标,就应该批判性借鉴、吸收古今中外各派译论的优势,顺应当代译学发展趋势,中西合璧,博采众长,融西立中,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中西合璧”就是把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和新时代本土译论结合起来推陈出新,是新媒体时代全球文化交流互鉴互通的大势所趋;“博采众长”就是批判吸收、借鉴西方译论之精华,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是必要的途径;“融西立中”主要是“以中为体,以西为用”建立中国特色译论体系。

(三)热拥“技术”革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热点

“人机协同共生”是技术革命和人类社会实践相互适应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新时代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与发展理应顺应时代潮流,热拥“技术”革新传统以探索研究方法,丰富研究视角,创新研究热点,守正创新。然而,如ChatGPT这样的赋能工具的使用需要注意人机社会伦理关系问题和技术的“双刃剑”问题。首先,正确定位人和机器的社会价值地位。无论机器神经网络多么发达,或自我意识有多强,我们应该认识到机器的工具性和使用价值,它是为人所创,亦为人所用,而不应该本末倒置把有“灵”的人变成无“灵”的机器的附庸。其次,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科学、合理,就会促进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如果使用有悖社会发展和进步,就会造成一系列不可挽回或弥补的影响。例如,如果将ChatGPT正确、合理使用在翻译实践和研究方面,就会提高译文质量和翻译速度,节省人工成本等,为研究者提供可靠的研究数据和检索结果;反之,则会引发学术论文滥造乱象,扰乱学术研究秩序。

结语

新时代翻译语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命与担当同在;新技术、新媒体对传统翻译实践和传播模式产生颠覆性革新的同时,西方译论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冲击逐渐淡化。在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新时代翻译语境下,内涵深邃,富含人文精神,但分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中国传统译论要在传承的前提下取得长足发展,应该顺应国际翻译学发展潮流,充分挖掘传统译论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标识推陈出新;博采众长,融西立中;热拥“技术”革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热点,以此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译论并构建中国特色译论体系,与曾经一度一枝独秀于中国译界的西方近现代译论争相媲美,美美与共。

猜你喜欢

译论语境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译论通史研究:重识与重写
——黄忠廉教授访谈录
第五届“理论翻译学及译学方法论”高层论坛通知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从“三美论”看中国学派译论的先进性与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