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次走过这条河

2023-04-20曹学林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碌碡活计水泥板

曹学林

这条河,没有名字,更不可能出现在任何地图上,连形状也是那样弯弯曲曲、宽宽窄窄,没有那种“一条大河波浪阔”的气势。更重要的是,上面连一座桥都没有,南来北往的人要想通过只能靠着一条小船摆渡。它带给行人、带给两岸百姓的只是阻隔,只是不便。尽管后来有了两块水泥板搭成的小桥,尽管再后来水泥板桥又变成了坚固的水泥拱桥,这条河都还是那样微不足道。

然而,当我在一次采风过程中,听到一个关于这条河的“捉兵”的故事,我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捉兵”其实是“捉边”。

在传统农耕时代做过几天农民的人,谁都知道什么是“捉边”。那秋天夜晚晒场上赶牛碾场人的一声“捉边”的吆喝,是每一个深谙秋忙之苦的人所极为熟悉也极为亲切的。

深秋收稻季节,稻子从田里割下来,挑到晒场上,要将稻谷打下来,在没有脱粒机的年月,全靠牛拉碌碡碾场。因白天忙于收割,农民往往夜里借助月光碾场。他们先将稻把散开,摊成一个与晒场差不多大的圆匾状,形如一块巨型烧饼。然后将套上碌碡的牛赶上去,从外往内一圈靠一圈地碾,一遍碾过后要翻场,翻场时边上的草就会散在外边,不整齐,这时就要用翻耙把边上的草“捉”齐,以便碾场时碌碡才能碾到边。每碾一遍,都要翻一遍场,“捉”一次边。因此,只要晚上有人碾场,寂静的夜空里,不时就会响起一声吆喝:“捉边——!”

我就参与过多次“捉边”。这样的活计在农村是最普通的,也是属于轻巧的活计,我们这些既不会用牛,又挑不动稻把,还拿不了镰刀,刚出校门的半大孩子,手握一把翻耙,站在场边,“捉边”一声令下,立即冲上去,挥动耙柄,将那些蹦在边上的、不听话的草一一“捉”齐。我们不是在干活,简直是在进行一场游戏,或者,也像一场战斗——儿童“打草仗”的战斗。

然而,真的有一次,“捉边”变成了“捉兵”,游戏變成了真的“战斗”!

时间是在解放战争初期,一个深秋之夜;地点就在这条河边——河边的南岸上,有一处晒场,农民正在月下碾场。被新四军击溃的国民党反动派某部残余,如丧家之犬,慌张逃窜。夜晚逃至这条河边,那时河水又宽又深,河上无桥,水边无船,疲惫不堪的逃兵瘫倒在河坎上一边休息,一边想法过河。就在这时,在他们的头顶上,猛然传来一声断喝:“捉边——!”

国民党逃兵惊得肝胆俱裂,急忙跳入河中,由于天冷水深,身上又背着很重的武器和背包,有的人还受了伤,有的人又不会游水,不少人就淹死在河里,好不容易爬上岸的也冻得半死,瘫在地上浑身打抖。碾场人听到河水“扑通扑通”响,还夹杂着说话声音,这到底怎么回事?他们感到很奇怪,就大着胆子来到河边察看。这一看,吓了一跳,只见河里都是人在拍水,有的往下沉,有的拼命向对岸游,还有的躺在河边直哼哼。碾场人知道这是国民党溃兵,他们以翻耙为武器,大声高喊:“不许动!缴枪不杀!”

“捉边”终于成了“捉兵”。

这个“捉边”变“捉兵”的故事,我是在采风时听一位居住在河边的老人讲述的,后来还在当地有关革命斗争史料中得到证实。

这条河在苏中白米,那是我的故里。

那时这条河比现在宽,比现在深,但那时这条河上没有桥。可正是因为没有桥,让它成了一条英雄河!

我曾经从这条河上走过不知多少次,但我没有真正认识这条河,这条河上太多的东西都被流水冲去了!而世间,又有多少条河上多少不该被流水冲去的东西,却都被流水冲去,都被湮没,遗忘了。河水无言,只是不舍昼夜地汩汩而流。

不能忘记的,终究要记住。

再次走过这条河,当年那一声响亮的吆喝会在我耳边回响:“捉边——”

责任编辑:张若曦

猜你喜欢

碌碡活计水泥板
漂浮的碌碡
秋夜
一粒榆树的种子
活计
雍朝戏事——从《活计档》看雍正帝与宫廷戏曲的发展
增强型木丝水泥板弯曲性能试验研究
南方和北方
聚合物乳液对发泡水泥板的改性研究
植物纤维水泥板抗折性能研究
落寞的碌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