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23-04-19陈彦道
何 灏 陈彦道 路 毅
课程思政是新媒介生态背景下党中央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新闻与传播专业意识形态属性较强,这对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应围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借助学科优势,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宏观格局。本文从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具有地方工科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地方工科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工科类院校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等融入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各门课程中,推动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同向同行,共同担负育人职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目前,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蓬勃发展,这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VR、5G 等被广泛应用于新闻行业,学生需要了解其现状、发展趋势及相关的道德、法律等问题,为从事新闻传播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短视频行业风起云涌,教师应通过课程思政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其指引正确的方向。
一些工科院校对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已经成为工科院校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地方工科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然而,在地方工科院校中,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虽然各学科教师都在其领域内具备专业技能,但他们对推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差异。一些教师未能恰当处理教学和育人的关系,导致二者脱节。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由思政课教师负责,不需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
(二)缺乏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的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建设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未得到系统的建设。如许多高校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仍以教材为主,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陈旧,对最新的新闻事件关注不足。此外,课程思政仅停留于形式,总结和分析不够充分,也未能自然融入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三、地方工科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抓好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新闻传播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具有特殊的社会使命和责任,从业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其师德师风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治学态度,还有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信任度。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育人主体,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人格魅力和品德力量,做好思想引领和行为示范,真正做到“学高”“身正”,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也为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加强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第一,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既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认同,也决定了他们在实践中的作用。教师的能力水平也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要根据学校类型和学科专业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趋势,实现教师教育理念上的转变。第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不同的教学话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每一种话语都适用于特定的场合和情境,因此,教师需要随着课程思政教学的推进及时掌握和运用适当的教学话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要以学生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应紧密围绕学生展开,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其量身定制课程内容。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考虑其体验感受,以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第一,关注学生的政治素质。应注重其对国家和社会、政治和法律、党的理论和政策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第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应鼓励学生开放思维,通过观察、思考和感知来理解和表达问题。第三,注重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其自律能力。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关注社会热点、加强文化学习,不断提升道德修养。
(二)教好三类课:通识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
1.利用通识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识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文化、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深入学习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对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和职业操守。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培养其批判思维等,使思政内容深入学生心中。如在教学现场报道时,笔者开设了通识课专题,包括“民主与法制”“媒介与社会”“国际新闻报道”等,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主制度和法律法规,了解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学习国际新闻报道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增强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利用专业理论课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其不断探索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指导思想。专业理论课的课程思政一是要强调社会公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教材内容和教学安排来看,学生将接触到新闻与价值观、传媒伦理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着重阐述什么才是公正的新闻报道。二是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新闻传播的特点。三是强调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媒体应是社会监督者的角色。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程设计中,要强调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为他们日后从事新闻工作奠定基础。
3.专业实践课要注重实际案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专业实践课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闻采访、编辑、制作等相关技能,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如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一是在课上分享中国新闻史上著名新闻记者的事迹,如邵飘萍、黄远生,为课程注入思想价值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记者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新闻品格。二是在教学中加入案例分析。具体讲解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编辑等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闻传播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表达形式,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思政是“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改革中的重要环节,要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