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思政”的必然性、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2023-04-19梁德东
魏 彬 梁德东
2020 年7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1]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和成长引领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探究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建立良好和谐的导学关系有利于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通过探讨“导学思政”的必然性及现实困境,寻找建构“导学思政”体系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导学思政”的必然性
(一)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2]因此,必须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课堂教学对本科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好,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有很大不同。“导学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形势,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聚焦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域。“导学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教育者精准识别受教育者的问题,并对其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育德和育才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建设“导学思政”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导学活动中的全覆盖,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细落实。
(二)完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需求
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时代在变化,人才培养体系也要现代化。新时代研究生素质培养的关键在于导师怎么导、学生怎么学。畅通导学关系是新时代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法。“导学思政”以其精确性和实效性,回应了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完善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体系。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落实研究生教育的“立德树人”任务是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导学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导师的引导来塑造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证明,通识教育能否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谁来引导学生思想、引导到何处去,[3]导学活动占据研究生教育实践的重要时空场域。导师一方面担负“育才”重任,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授之以渔”,传授方法和原则,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其能力;另一方面,担负着“育德”的重任,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自身德行影响学生。育德和育才相互支撑和渗透,把研究生培养成为能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导学思政”的现实困境
倡导健康和谐的导学关系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导学关系异化的情况,如雇佣型、放养型、应付型、不正当型等不健康的导学关系,不仅不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还会阻碍“导学思政”体系的构建。
(一)雇佣型导学关系
雇佣型导学关系是指研究生导师缺乏平等沟通意识,过于强调“利益驱使、彼此回报”,致使导学关系变成了类似于老板与雇员的关系。[4]在此种导学关系下,导师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无偿享受学生创造的价值,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学生接受并执行导师发布的任务,导学关系持续畸形发展;二是导学关系破裂,师生关系解除。不论是哪种结果,雇佣型导学关系都没有达到研究生教育要求实现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
(二)放养型导学关系
放养型导学关系是指导师由于个人能力和个人选择的关系与学生只是名义上的师生,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指导。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的所有学习和研究工作都是自主完成的,甚至见到导师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在此状态下,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容易导致其延期毕业。在放养型导学关系下,导师没有担负起“人民教师”的责任,而是把学生当成“包袱”甩在一边。学生专业学科素养难以提高,倡导“导学思政”也只是空喊口号。
(三)应付型导学关系
应付型导学关系是指研究生对导师指导(或安排)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用各种借口推诿、拖延、应付,导致导学关系不畅。[5]专业学科素养培育是研究生教育的育人流程,在应付型导学关系下,学生由于个人选择和职业规划不同,不接受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采取应付的方式,导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导学关系名存实亡。
(四)不正当型导学关系
不正当型导学关系是指师生之间违背传统伦理,做出违背师生底线的事情。在此导学关系下,师生不仅违背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更有甚者触犯法律的底线。导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形象不复存在。
三、“导学思政”的实现路径
在导学关系中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在于导师怎么导、学生怎么学。为此,需要从导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一)导师方面
1.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导师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要想在导学活动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导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敏感度。可以通过集体学习,组织导师观看并学习“导学思政”的先进典范,激发其育人情怀。同时,也可以开展一系列拉近师生距离的活动,帮助导师认识到自己为人师表的育人使命,更好地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2.加强监督,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充分发挥“导学思政”的作用需要有力的监督。应完善学校内部相关评价和奖惩机制,定期开展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情况问卷调查。一方面,建立终身档案制,将导师每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考核、立德树人实效评价等纳入人事、科研档案中统一管理,并跟随导师的人事变动和岗位调整,使评价覆盖其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对导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立德树人实效进行中长期的跟踪评价,评价形式可以多样化,评价者可以是其学生、同事及学校管理人员等。将近几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考核和立德树人实效评价结果进行等级评价,作为职称评定和导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
3.加强引导,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想在导学关系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因素,需要对导师开展“原理+技巧”式的指导,使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学校应组织“导学思政”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优秀范例可以为导师提供更直观的可供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学生方面
1.增强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在“导学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在导学过程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主题教育、理论宣传等形式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可以通过奖励等机制增强其学习动力。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多学习,多交流,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2.提供多元化的导学互动场景。创设学术科研、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场域为学生提供与导师沉浸式交流的机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平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导学互动过程中不断凝聚共识和价值认同。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加有导师参与的科研活动和实践活动,珍惜自我提高的机会,有所想、有所悟,在与导师的多元互动中塑造自我。
3.加强朋辈之间的促进教育。在“导学思政”的过程中,导师不只有一个学生,更多的是“一对多”的情况,这为朋辈之间相互交流促进提供了契机。由于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在导学关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不一样。导师由于课程安排和科研任务不能随时指导学生,而朋辈之间有较多时间和场所可以交流学习。朋辈之间的促进教育可以作为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导学关系作为研究生阶段核心的社会关系,深刻影响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研究生群体相较于本科生群体思想更为成熟,在重视课堂这一传统育人途径的同时,要积极构建符合新时代研究生特点的“导学思政”体系,这对于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才能在研究生教育领域更好地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