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角色和功能的变化
——以《典籍里的中国》的主持人撒贝宁为例

2023-04-19闫镇江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3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贝宁典籍

闫镇江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在《典籍里的中国》中,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体现相较以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有了较大改变。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不单单是节目的串联者,还是穿越到古代的现代读书人,和先贤一起,感受历史的变迁。这一改变,让主持人不再置身事外,而是融入其中,成为典籍故事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人,同时进行必要的串联衔接,使节目更加立体,内容呈现更紧凑,意义升华更自然[1]。在功能表现上,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引导和文化传播功能逐步得到增强。本文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分析撒贝宁在主持人角色和功能两个方面的主要变化。

1 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

1.1 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是主持人根据节目的形式,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自己在节目中的合适的位置,调节自己的语言、动作、服装等外部特征,以达到节目和主持人的融合统一[2]。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一个标签,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代表了节目本身。主持人要根据节目定位、节目形态等多方面考量,力求与节目形象保持一致。主持人形象与节目形象足够匹配,融合度更高,有利于使观众记忆犹新,拍手称赞。

观众对于主持人的角色认知主要包括两方面:主持风格是否符合节目本身;主持语言是否鲜明有特点。风格又包含了主持人的人设、形象和气质,因此,主持人在塑造风格时,既要满足节目预期,还要满足观众心中的设想。主持语言清晰准确、有条不紊是主持人的基本规范,但时代的更迭革新促使观众对电视节目有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应该在规范的基础上使用体现自己主持风格的个性化语言。语言犀利不失温度,言词简单不失深度,语气高调不失风度,这足以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主持人要根据自身特点使用适合的个性化语言,在展现自身语言特点的同时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1.2 主持人功能体现

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节奏尤为重要,节奏掌握在主持人手中,节奏的轻重缓急会影响节目的时长、氛围以及质量。这就要求主持人对节目流程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对节目内容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对节目行进的节奏有准确的把握,从而在整体上更好地主持节目。同时,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主持人既要保证节目的完整性和流畅性,还要在语言上体现出专业性和美感。

广泛意义上的传播,是将信息内容通过不同的途径传递给受众,人类的信息传播同时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语言传播。主持人是节目信息传播的载体,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节目形象,主持人在节目中表达的每一句话,都是在进行信息传播。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会影响节目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信息传播要求主持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规范,这样才能为受众带来更好的节目观看体验。

2 《典籍里的中国》主持人角色定位的创新

2.1 双角色主持

传统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就像是节目各环节的桥梁,发挥着承上启下、完善节目内容的作用。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电视节目内容的多样性和节目形式的创新性,使得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悄然发生了改变。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撒贝宁可谓双角色在身,一是作为主持人进行节目串联和解读典籍,二是以现代读书人的身份穿越到古代与先贤对话。第二个角色对撒贝宁来说,相当于承担了一个演员的身份。

在节目中,撒贝宁对于这两个角色的转换可谓恰到好处。节目伊始,撒贝宁研读古籍的镜头出现在观众视野,此时的撒贝宁是当代读书人的形象。紧接着,舞台上开始了典籍背景的戏剧表演,此时,撒贝宁以主持人的形象串联古今。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一期节目中,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秦朝博士伏生出现在观众面前,晁错前来拜见伏生,此时,撒贝宁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讲述着舞台上正在表演的故事背景。在晁错退下之后,撒贝宁又以当代读书人的形象出现在伏生面前,与伏生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随着对话的深入,不同时期的故事在同一空间内进行演绎,在故事表演中,撒贝宁同剧中人物一样,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伏生讲到护书过程中,自己的妻子因护书而死掩面而泣时,撒贝宁也和故事中的其他角色一同感动落泪。在每个典籍片段演绎完毕,撒贝宁又以主持人的身份进行总结评述。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形象成为典籍故事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人。

撒贝宁一改单一主持的身份,通过双角色主持的创新方式,为节目增光添色。撒贝宁双角色主持的优势如下:第一,当代读书人的形象让观众将自己代入其中,加深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第二,演绎过程中的总结评述,让观众对典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典籍精神的深化,使节目在传播优秀典籍文化精神上更进一步;第三,撒贝宁对于两个角色的灵活切换,使戏剧的衔接更为顺畅,节目表现更为立体,意义升华更加自然。

2.2 角色审美升级

《典籍里的中国》不仅赋予了撒贝宁双角色主持的身份,也使得撒贝宁在角色定位的审美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形象、语言和副语言。

2.2.1 主持形象升级

主持人的服装形象是节目整体基调的体现。以往的节目中,男主持人的服装以商务西服或商务休闲套装居多,这类服装整体呈现中规中矩,不会出错。撒贝宁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中身穿新中式黑色中山装搭配中式立领白衬衫主持节目,在第二季节目中以灰色中山装搭配白衬衫为主。撒贝宁的服装相较以往的节目有了一定的设计性,不仅符合节目对于主持人的角色设定,也和节目想要表达的典籍厚重感相呼应。同时,其服装相较现代西服的优点在于:第一,服装的新中式设计让主持人身处各朝各代的历史场景中看起来都恰到好处,降低观众的出戏感;第二,服装考虑到主持人的双角色定位,在现代与古代的切换中,撒贝宁都可以很好地融入其中,且服装本身极具美感。观众在观看节目时,视觉上带来的影响是第一位的,所以主持人形象传达的美和节目本身传达的美要相一致,且符合观众对于审美的普遍认知。

2.2.2 主持语言提升

在节目主持中,主持人应当注意语言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声音美、技术美和意境美,以提高节目的品质和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文化类节目要求主持人的语言不仅要流畅,语言内容也要颇具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文化是节目的根,主持人的语言如同清澈的泉水,滋养了观众的心灵,也使节目的内涵和高度得到提升。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撒贝宁的情感表达加重,词句重音突出,语气厚重悠长,由此带给观众的情绪冲击更大,视听体验更震撼。相较以往,撒贝宁的语言表达足够细致和唯美,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冲击,能够让观众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2.3 主持副语言优化

主持人在进行有声语言表达时,往往会配以恰当的副语言进行辅助表达,这样既可以凸显主持人风格,也使主持人表达更加完整。副语言一般被认为是独立于有声语言之外的非言语表达的符号,因此在主持人进行表达时,涉及非言语表达范畴的并且能够承载和传递信息的非言语符号都为副语言[3]。在节目中,副语言的使用不仅要贴合节目形象,也要符合观众普遍审美。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五期节目中,撒贝宁神情庄重并以作揖的姿势拜见孔子,而在第一季第二期节目中,撒贝宁面露微笑以微屈上身的姿势拜见宋应星先生。在文化类节目当中,主持人的副语言传达代表的也是节目想要传达的信息之一,撒贝宁会根据角色不同,合理地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和手部动作,使副语言表达尽可能准确地贴合历史事实。作为节目的文化形象传播者,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不仅要为主持行业树立标杆,也要兼具节目提倡的审美性,还要起到积极向上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这就要求主持人在出镜时牢固树立运用规范体态语的观念,增强自身的媒介意识,将规范的有声语言与恰当的体态语合二为一,进而更好地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4]。

3 《典籍里的中国》主持人功能的变化

3.1 从串联者到引导者

在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承担着把控节奏以及串联节目内容的重要功能,但随着网络节目的快速发展,单一的串联功能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节目的要求。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撒贝宁很好地完成了从串联到引导的功能转换,使观众对于典籍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典籍的历史背景更加明确。在负责节目戏剧串联的同时,撒贝宁还引导观众将关注点集中在典籍精神和典籍内容本身。在戏剧演绎环节,撒贝宁对每个故事的表演进行了画龙点睛式的解读和总结,使观众能够以更易于吸收的方式理解典籍、品味典籍。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七期节目中,屈原对撒贝宁说:“我是问了很多问题,可有些问题在我的心里,也没有答案。”撒贝宁思虑片刻后答道:“敢于发问的勇气,勇于求索的精神,有时候,比答案更珍贵。”撒贝宁的回答得到了屈原的认可,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一问一答的方式,不仅是主持人在思考,观众也在思考,而主持人教科书式的回答犹如醍醐灌顶点醒了观众。《典籍里的中国》赋予了主持人全新的角色形象,使得主持人的引导功能大大增强,从节目串联者到节目引导者,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定位已然发生了改变,而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引导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3.2 从信息传达到文化传播

信息传达是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最基础的功能,主持人在节目中要表达完整、言辞准确。对于文化类电视节目来说,主持人应当在信息传达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传播的功能,既要对观众进行直观有效的文化输出,还要肩负起传递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和引导社会积极向上风气的责任。因此,主持人不仅要用极具智慧的语言把节目中展现的文化精髓、文化理念传达给观众,还要让观众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撒贝宁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作为穿越到古代的现代读书人,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人形象,同时他也把现代文化带到古代与古人一同品鉴。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节目中,撒贝宁先带领观众观看袁隆平老先生利用《天工开物》提到的杂种优势培育杂种水稻,又引导观众走进宋应星先生的生活,感受《天工开物》的创作过程,之后带着宋应星先生感受21世纪科技的发达和技术的变革。撒贝宁通过语言引导、古今互动的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让观众了解到了传统文化发展对后世的重要性。《典籍里的中国》是面向过去的传承,也是面向未来的开启,是对先贤的致敬,也是对后辈的期许。撒贝宁带领观众看到了中华文化的起源,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样,在其语言的带动和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束之高阁的史书古籍不再那般晦涩难懂,而是更通俗易懂。节目运用全新的技术手段打破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壁垒,以古人走进现代的方式让观众更清晰地明白文化的传承性和重要性。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5]。节目立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了让观众更好吸收典籍中的文化精髓,主持人除了在节目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文化传播功能也得以凸显,这也使得节目本身的传播效果大大增强。

4 结语

随着电视节目的改革与发展,主持人的角色与功能也在不断进行变革。从最早的新闻播报和节目串联,到如今突破传统角色,集多功能于一身的设定,让主持人变得更专业化、系统化,也更具不可替代性。《典籍里的中国》大胆创新,勇于尝试,让观众看到了主持人全新的主持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主持人在节目中依然有无限的创新性和可能性。撒贝宁在节目中的角色和功能变化,不仅是一种创新,也为其他节目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标杆。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贝宁典籍
撒贝宁:敏思善问,问出精彩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评论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贝宁的摩托车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愚人节里的意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