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云纹设计
2023-04-18成诺
成诺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 530006)
云纹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之一,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展现出多样的形态和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云纹主要以曲线形态为主,造型相对简单,常与神兽结合,呈现“S”型。到了秦汉时期,由于人们对升仙思想的追求,云纹的样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开始与灵兽结合,形态上变得更加卷曲,并增加了“云尾”元素,使云纹装饰呈现出更多的流动感。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云气纹样出现了与植物结合的形式,用来衬托神仙与灵兽的飞翔姿态。到了隋唐时期,云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载体,并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这一时期,云纹广泛应用于壁画、银器、漆器、服饰、石刻等多个领域,成为一种常见的装饰纹样。尤其是在敦煌壁画中,隋唐时期云纹的繁荣情况被集中展示。在多种宗教信仰的影响下,敦煌壁画中的云纹造型更加饱满圆润,充分展现了隋唐时期的文化发展和艺术成就。
一、云纹的类型
在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中,云纹图案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造型既复杂多变又自由舒展,色彩搭配艳丽而华贵,渐变过渡自然。云纹在画面中交错穿插,整体展现出庄重而大气的风格。这些云纹形态在敦煌壁画中得以充分展示,根据云头和云尾的特征,我们可将隋唐时期的云纹形态分为卷云型、弧线型、伞型、云气型以及水滴型。这些精致而创意丰富的云纹类型不仅增强了壁画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体现了艺术家对云纹形态的精湛技艺和创新解读,为隋唐时期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独特的视觉魅力[1]。
(一)卷云型
卷云型云纹是云纹演变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明显的卷曲和流动感。这种云纹以卷曲线条为主,呈现流动的形态,使整体纹样富有动感。其线条通常更为复杂和丰富,表现出更多的曲折和变化。卷云型云纹的表现形式可能与神兽、灵兽等元素结合,营造出神秘和飘逸的氛围。根据云头的数量,卷云型云纹可分为单卷头云、双卷头云、三卷头云、四卷头云及多种卷云组合。单卷头云的云头为一个卷,尾部由粗到细,最后消失于一点。双卷头云的云头为两个向心卷曲、互相对称,颜色丰富,用线流畅。三卷头云的云头为呈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卷云,顶处卷曲方向不固定,下部两卷头对称,方向向心,外有花瓣状弧线叠层,弧线形云尾顺势延长,由粗到细,直至消失。四卷头云的云头为四个卷云,云尾是三至四条较长的波浪状线条,最后交于一点。多种卷云组合则可同时由上述多种卷云形式组合,没有规律性,图像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卷云型云纹用在天空、山峰等背景之中时可以突出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与神仙、灵兽等形象结合时可以提高画面的动态效果和神秘感。
(二)弧线型
弧线型云纹是一种主要以弧线元素为特点的装饰纹样。其显著特征是线条呈现弧形,创造出独特的装饰效果。弧线型云纹根据弧线数量分为单弧线型、三弧线型以及单弧线、三弧线组合型。单弧线云纹只有一根单独的弧线组成,弧线两端细,中间粗,呈U型,但单弧线云纹极为少见,目前就在隋第392窟中发现一例。三弧线型云纹为三条U型弧线首尾相接,一般是单侧或双侧有拖尾。单弧线和三弧线组合型云纹样式具有样式不固定的特点,随意性较强,在敦煌壁画中较为常见。弧线型云纹展现出柔和与优美的感觉,常以单独或连续的形式出现,用于天空、山水等背景中营造宁静和谐的氛围,与建筑物、人物等形象结合时表现优美和谐的环境和氛围[2]。
(三)伞型
伞型云纹的形状出现较少,仅在隋代和初唐的时候出现。伞形云纹大多是白色,云头是开口方向朝下的单弧线或三弧线,单弧线或三弧线下面会有一或三条弧线,云头形似“伞头”,下面的弧线形似“伞骨”。因此,这种形状的云纹被命名为“伞型”。
(四)云气型
云气型云纹是在卷云型云纹基础上发展出的独特形态。这种云纹不采用线条勾勒轮廓,具体形态难以清晰描述,因此被称为云气型。云气型云纹多出现在山水画之中,会利用留白或者以白色晕染将众多的山峰隔开,表现出一种极强的空间感。云气型云纹一般会作为山川的点缀出现在画面中,用来修饰山体的轮廓。这种云纹以流动的线条和曲折的形状为主,表现出一种飘逸、流动的感觉。云气型云纹通常与山峰等形象结合使用,多位于画面上方,中部和下部也会出现,用以连通整个画面,增强画面中的动态效果。
(五)水滴型
水滴型云纹在隋代壁画中出现,特征为尖头向上、钝头向下的形状,尾部带有延伸和飞白效果,呈现出水滴状,因此得名水滴型云纹。水滴型云纹根据水滴数量分为单头水滴、双头水滴以及三头水滴。单头水滴云纹多为蓝色,尖头在上,钝头在下,尾部有飞白,有较短的延伸。双头水滴云纹由两个水滴状纹样构成,大小无较大差别,两个水滴一高一低或平行分布,有连接和分开两种不同的情况。三头水滴云纹由三个水滴状纹样组成,大小无较大差别。三个水滴成一行,或紧密相连或稍有顿开。水滴型云纹通常与山水、河流等自然景观结合使用,以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二、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云纹的演变
在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云纹经历了从初探时期到成熟期再到程式化时期的漫长发展。不同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艺术家通过不断探索和技巧的提升,使云纹从最初的模拟自然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元素。这一发展过程受到当时社会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理解和感受的演变。从最初对真实性的追求到后来的艺术抽象,云纹在隋唐壁画中呈现出多样的形态,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媒介,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一)敦煌壁画云纹的探索期
在隋代统一全国之后,敦煌壁画的云纹进入了探索期。在隋文帝大力推广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云纹样式经历了独特的变革。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与中国文化融合的探索和自我变革。敦煌位于丝绸之路上,成为文化交流的要道,因此,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云纹也反映了文化交流的特色。在探索期,云纹样式变得尤为丰富,共有五种不同类型的云纹出现。云纹主要的颜色以白色和蓝色为主,也有少量红色。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和红色只有在与植物纹样结合时才会出现。这两种颜色是根据植物纹的特征而非云纹本身的颜色[3]。
在探索期内,尽管各类云纹类型与之前相比并未显著变化,但在短短39年间,艺术家们不断尝试和摸索。这一时期,虽未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绘画风格,但其样式繁多的云纹为唐代云纹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时间的艺术实践不仅使云纹艺术变得更加多元化,而且为后来唐代云纹艺术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基础,为敦煌壁画的辉煌时期埋下了伏笔。
(二)敦煌壁画云纹的发展期
隋朝灭亡后,唐朝经历了政局动荡和平藩战争,最终在艰难困苦中实现了统一。面对国家百废待兴的局面,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面推动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他成功地恢复了丝绸之路,为唐朝带来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在这个背景下,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探索期,敦煌壁画中的云纹呈现出南北风格的多样性,尚未形成固定的艺术风格。随着唐代经济的腾飞和佛教思想的盛行,佛教影响下的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发展期,云纹在继承探索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引入了多种修饰元素。云纹逐渐变得更加世俗化,色彩更为丰富多样。卷云型云纹在这一时期显得更加饱满、圆润,线条充满力量,类型更加丰富,颜色增加了黄色、绿色和红色等元素。这段时期的繁荣与创新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而且深刻地反映在艺术领域。唐代敦煌壁画的云纹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当时的文化氛围添彩,同时也为后来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启示。这段辉煌的历史时光留下了深远的文化遗产,为后代传承发扬光大的中国艺术奠定了基础。
(三)敦煌壁画云纹的成熟期
在盛唐时期,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使唐朝达到全盛,进入了“开元盛世”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唐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达到繁荣昌盛的高峰,成为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丝绸之路的交流不断,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遇,敦煌壁画的云纹展现出独特魅力。在盛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中,云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再单调。艺术家们开始运用更多颜色,如冷暖色相互交融,创造出更为生动的画面。云纹的线条更加流畅,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感觉。尽管云纹的基本类型与前期相似,但在盛唐时期,云纹趋于固定,仅有个别样式出现微小变动,显示出更为成熟的艺术风格。
成熟期的敦煌壁画云纹在之前的基础上添加了更多修饰,颜色更艳丽。相较于之前,虽然应用上大致相似,但这一时期的云纹反映了盛唐艺术的繁荣和多样性。云纹的发展不仅为敦煌壁画增添了更丰富的视觉层次,而且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盛唐时期的艺术繁荣成就了一系列创意丰富和表现力强的作品,为后来的艺术风格和传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四)敦煌壁画云纹的程式化期
在唐朝中晚期,经济下滑和政局动荡导致“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创作受到了巨大冲击,频繁的君主更迭和政局不稳使得壁画创作难以持续。云纹装饰在这一时期变得程式化,线条粗糙,色彩沉稳,不再呈现盛唐时期的艳丽特点。中晚唐时期,由于藩镇割据,敦煌受到吐蕃统治,壁画的色彩趋向冷灰。尽管社会动荡,敦煌壁画仍在绘制,但云纹的程式化作业继续,折射了唐代走向没落的趋势。这时期的壁画似乎反映了社会动荡的不稳定性,呈现出一种沉闷、冷静的色调,与盛唐时期的繁荣和活力形成鲜明对比。艺术的受限并未阻止壁画在中唐时期的存在,但云纹的变化成为一种象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不安与动荡[4]。
晚唐时期,各方面的衰落使云纹类型减少,卷云型面积增大,形态相似。云纹的绘制变得程式化,色彩单一。总体而言,敦煌壁画云纹的演化与隋唐社会的发展同步。从隋代的探索阶段、初唐的初创期、盛唐的成熟固定到中唐的平淡、晚唐的衰落,云纹逐渐失去个性和审美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局面。这时期的敦煌壁画不再是盛唐时期那般绚丽多彩,而更多地展现了时代的沧桑和变迁,为观者呈现一幅深刻的历史画卷。
三、云纹在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主要功能
在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中,云纹以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样式呈现,常与不同纹样相结合,成为壁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这种云纹在壁画中拥有多重功能。首先,云纹填补了壁画中的空白区域,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为整体增添了生动感和层次感。其次,作为一种装饰元素,云纹巧妙地融合了不同人物和景物,赋予画面更加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为壁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最后,云纹还承载着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它不仅是装饰,而且表达艺术家对当时社会、文化和情感的思考和诠释。云纹的多样性和绚丽色彩为敦煌壁画增添了深度和魅力,使观赏者能够感受到当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一)填充空白
敦煌壁画中的云纹起着填充空白、增添视觉吸引力的重要作用。敦煌壁画在创作中存在难以覆盖整个画面的情况,而壁画中的留白可能导致观赏性降低。为了克服这一挑战,艺术家们巧妙地运用云纹,创造出更加迷人的效果。这些云纹不仅是简单的符号装饰元素,而且融合了中国宗教和佛教思想的表达。艺术家们通过一种容易传达、大众易接受的方式,承载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为壁画赋予了历史和宗教的意义。云纹不拘一格,依附于建筑、绘画、雕塑等物体上,丰富了画面,增强了艺术感和观赏性。在早期的敦煌壁画中,水滴型的云纹填补了飞天背景,创造了和谐统一的画面。而在隋唐时期,云纹与飞天形象紧密结合,凸显了其填充空白的功能。尽管艺术家们在创作中采用了固定的模式,但随机的位置和样式并不遮挡主体形象,兼顾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带给观赏者视觉上的享受[5]。
敦煌壁画中的云纹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装饰元素,而且是文化传承的媒介。通过其独特的装饰效果和深刻的宗教内涵,云纹填充了壁画的留白,为观众提供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体验。
(二)融合空间
在隋代,云纹的作用超越了纯粹的装饰性,开始展示出塑造山形和融合空间的功能。艺术家们通过巧妙的“云隔”和“云连”手法,呈现出千里山川的广袤空间,从而解放了透视和章法的束缚,并增强了画面的空间层次感。到了唐初期,虽然山水画逐渐过渡到写实风格,云纹却已呈现出相对自由的趋势。山峰的轮廓不再被清晰描绘,而是受到云气的遮挡,形成不规则的形态。这表明画家们有意向现实生活靠拢,追求更真实的表现方式。到了唐中期,敦煌壁画中的云纹进一步演变,其形态变得更加自由多变,不再受到具体轮廓的限制。在佛教史迹画和海上远景图中,云气展现出更加灵活的表现形式。画家们巧妙地运用云纹,将近处与远处的山峰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由近及远的视觉空间。这时的云纹不仅是装饰,而且成为画面中各个要素之间联系的纽带。在故事画中,云纹的作用更为明显。它不只是填充空间,更是引导观众的视线,将不同层次的景色和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画面中的云气形态自由流动,仿佛是一种生命力量,为整个画面注入了活力。
敦煌壁画中的云纹不仅具有装饰性功能,而且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从隋代一直到盛唐,云纹的演变展现了画家们在空间表现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同时也反映了佛教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刻影响。这些云纹不仅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而且是对宇宙、生命、无边佛法的诠释和表达。
(三)情感表达
赵玉平在研究《敦煌壁画“雨中耕作图”与唐五代赛祆教祈雨活动》中,通过深入分析敦煌文书并特别聚焦于画面中人物衣着的动态,得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结论:《雨中耕作图》实际上是一幅展现粟特文化特征的“赛祆祈雨图”。这一发现揭示了敦煌壁画中多元文化的融合,引导观赏者深入理解宗教仪式的神秘面貌。贡布里希提出:“图像本身无法向一个崇拜者诉说一个他从未听过的故事,意味着图像大师只需改变作品的手段和目的,就能使我们感受到图像中殉难者的英雄主义和所受的痛苦。”在敦煌壁画的语境下,这一理念显得更加深刻。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敦煌融合了多元文化,而其壁画则成为超越时空的媒介,向观赏者传达情感和故事。画面中阳光充足、雨水有限的环境或许是对当时天气的叙述。画家通过描绘雨中农作的场景,将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壁画,传递了对丰收和生命的向往。题记则表明画的原典并非具体故事性叙事,而是佛经中的抽象文字。这种文字以插图形式生动呈现,不仅美化了装饰,而且为画面注入了生动的叙事元素,增强了插图功能的表现。抽象的经文通过具象的画面呈现,使其更贴近生活、更加充实有趣[6]。
敦煌壁画中常见的云纹具有多重功能,包括填补空白区域、融合不同元素、表达文化内涵和情感。通过对云纹的观察,我们能够窥见盛唐时期敦煌地区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人们对生活、信仰和自然的向往与理解。这些云纹不仅是画面的点缀,而且是艺术家对当时社会、宗教信仰和自然景观的诗意诠释,含蓄而深刻地流露出当时人们的情感。
四、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云纹的意义
自汉代起,云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祥瑞的象征意义,成为神仙图像中不可或缺的造型主题。在道教中,云被视为神仙的象征,并融入了神仙的艺术表现中。在佛教传入中国的两汉时期,佛与神仙的区别并不明显,两者在中国传统神仙系统中相互融合。隋唐时期,云纹在敦煌壁画中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呈现出丰富的形态。它不仅填补了画面的空白、衬托了动势,而且塑造了山形,融合了空间和叙事功能。在这一时期,敦煌在唐朝的掌控下变得更为牢固,寺院如大云寺、龙兴寺和开元寺成为文化纽带,促进了敦煌与长安之间的文化互通。云纹在佛教艺术中广泛出现,描绘了虚构的神仙或神兽飞翔的场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鼓励人们忍受苦难,但到了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描绘奢侈场景的经变画,象征着财富,标志着佛教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一时期的云纹赋予了财富的意义,体现了佛教思想的世俗化。在装饰图案中,敦煌壁画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保留了独特的风格。女性形象与云纹的结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呈现了空间的动态感。唐代的云纹更加写实,为壁画中的女性形象增添了艺术魅力。
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云纹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而且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佛教思想、社会观念和审美理念的演变,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这一时期的云纹发展反映了时代变迁的痕迹,反映人们对自然、信仰和审美的不断追求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