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背景下的“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研究
2023-04-18郑景文刘康平
郑景文,刘康平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一、开展“网络思政”的重要性
根据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民超过10.51亿人,其中大学生所在的20~29岁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7.2%,显著高于其他年龄和职业段群体,10.51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亿[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所以,我们要想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工作,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创新性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
(一)“网络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的阵地制高点”
虽然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但随着网课、慕课(MOOC)、微课等新型互联网教育的兴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空间不断扩展。网络思政教育相较于传统教育,具有时间灵活性和空间无限制的特点,使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实现时间的“碎片化”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此外,网络思政还支持与学生的双向交互式“教育和反馈”,展现出“开放性”与“包容性”。这些特点使网络思政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把握时机,快速准确地占据“网络思政”的新阵地。
(二)“网络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的新工具”
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应善于利用“网络思政”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新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网络媒体,尤其是移动网络媒体,已深刻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甚至影响了社会的舆论生态结构。在“无处不网络,一切皆互联”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若未能妥善利用网络传媒,特别是移动网络传媒这一“最大变量”,构建良好的网络思政舆论场,则难以有效开展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二、利用“网络思政”手段开展“四史”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新媒体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对大学生群体起着正面积极的导向作用。然而,互联网新媒体衍生出一些消极影响,如色情、暴力、享乐等。这些现象严重冲击着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合理运用新型网络思政教育工具,及时把握大学生网络舆论思想动态,减轻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抵制负面网络舆论对传统思政教育的“网络冲击”,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进步。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受“网络影响”进一步深化
当代大学生群体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的过度关注中成长,常受到周围人的称赞、褒扬甚至溺爱,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个人中心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使他们倾向于从个人角度解决问题,认为个人利益优先于他人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这些学生常表现出任性、孤僻、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等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的负面效应对这一群体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重。例如,互联网新技术中大数据分析手段的运用。该技术通过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大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向用户定向推送个性化信息。虽然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开放、自由、个性、平等、智能的网络环境,但也导致了互联网用户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人为过滤掉了社会的多样性信息,接收到的信息是经过加工的片面信息。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大学生可能变得越来越偏激,甚至走向思想极端。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大数据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控制了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判断能力,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
(二)传统思政教育受“网络冲击”,教育效果持续走低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与互联网舆论引导力的对比中显示出多项劣势,导致其教育效果持续走低。
1.在教育形式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讲大道理”的宣传教育方式。这往往让大学生感到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同时宣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难以产生共鸣,导致宣讲效果浮于表面。这种形式化的宣讲教育很难使宣讲内容入脑入心,效果不佳。
2.在教育方式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整体性”的方式进行集中式的宣讲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群体多样化、个性化、层次化的育人发展需要,没有真正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没有精准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没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学习、报告宣讲、经典故事诵读等内容为主,缺乏与大学生群体的客观现实互动和个性化的有机联系。这种内容与大学生群体天生所具有的朝气蓬勃、追求新鲜事物的特性不符,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空洞、乏味,对大学生来讲缺乏足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3]。
三、网络思政背景“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的构建
(一)开设红色校史相关网络课程思政选修课
目前,高校已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旨在让大学生更全面了解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尽管这一课程包含了“四史”的部分内容,与专题“四史”教育相比,后者则更具体和深入。此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受限于教学时间和内容,难以让学生全面理解“四史”。因此,高校有必要开设相关的网络课程思政选修课,以补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不足。高校中蕴含的红色校史教育文化是“四史”教育的相关内容,不仅是中国革命先辈的重要遗产,而且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非常适合作为高校网络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开设“红色校史文化”网络课程思政选修课,是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活动的号召,是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教材、课堂、入脑入心的有效举措,是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提升高校各类课程立德树人成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切入点。
(二)开设“四史”教育网络公众号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广泛普及。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通过开设“四史”教育网络公众号来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四史”的高效快捷通道是必要且有效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开设“四史”教育相关微信公众号,推送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的内容能有效利用我国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等,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将学校的红色校史文化嵌入到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平台。例如,笔者所在的南京邮电大学,具有80年的办学历史,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与信息人才的学校之一,前身可追溯到1942年,诞生于八路军山东滨海抗日根据地的“战时邮务总局干部训练班”,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和优良的革命传统。1942年到1948年,学校先后在沂蒙山革命老区的莒南县以及五莲、青州、济南等地办学,学校名称从“训练班”到“战邮学校”,再到“山东大学邮电专科部”“山东邮政专科学校”及“华东邮电学校”。新中国成立前夕,学校从济南市迁到南京市。建校初期的八年间,南京邮电大学为新中国的诞生培养了一批邮电通信人才。学校初创阶段的校史就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基因”故事。
意识形态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及政治安全,网络思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开设“四史”教育网络公众号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特别是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讲述高校红色校史的故事,传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进一步坚定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支持。
四、网络思政背景下的“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的意义
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已经引发并加剧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变动。这些变动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肩负着培养具有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网络思政环境下开展思政育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战略重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思政教育的手段,打造以大学生为核心的个性化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和平台。这样的创新和优化不仅拓宽和深化当今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范围,而且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构建新的发展格局[3]。
(一)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
高校通过重视“四史教育”和红色校史教育,可以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增强他们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征。高校采取协同育人的方式,能够加强思政工作队伍的团队精神,提高协作能力,促进队伍成员间的学习和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高校思政工作队伍通过红色校史教育,可以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和红色传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二)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红色校史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红色历史和优良传统,从而增强他们对学校和祖国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通过学习“四史”,学生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丰富文化,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为他们的个人成长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生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有更积极的态度和充足的信心,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些学习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祖国和社会主义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