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少阴立论”治疗阳虚寒凝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浅析

2023-04-15李江敏子张红升尚菊菊刘殿池

河北中医 2023年2期
关键词:温经散寒少阴麻黄

李江敏子 张红升 尚菊菊 刘殿池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1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1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男科,北京 1000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以后者多见[1]。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四肢末端感觉异常等,进一步形成坏疽,以致引起截肢结局,经济负担巨大[2]。DPN发病率高,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47%~91%[3]。国内报道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DPN发生率高达70.0%[4]。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报告显示,全球每30 s便会发生1例因糖尿病而截肢的事件[5]。约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受到DPN影响,增加死亡风险[6]。高血糖是造成DPN的主要原因,包括代谢障碍、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细胞因子异常、氧化应激反应和免疫因素等。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由小纤维受损造成的,表现为疼痛或感觉障碍,但有50%的DPN患者早期无症状,常从临床查体中发现[7]。血糖、血脂等代谢物质异常,共同导致神经传导障碍,最终引起周围神经病变[8]。中医治疗DPN具有一定优势[9]。中药治疗可减少患者血流阻力,促进周围神经组织修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具有起效快、疗程短等特点[10-11]。我们以“少阴立论”治疗阳虚寒凝型DPN取得了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1 中医学认识

DPN属中医学“痹证”“痿证”“麻木”等范畴,《素问·痹论》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又有“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血枯脉涩失于濡养,造成血脉瘀阻。通过行气止痛、活血祛瘀及养血活血的方法,推动气血运达四肢,改善脉道阻滞。一方面可以改善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更重要的是能更大程度地保护受损的神经组织,恢复神经传导速度,还能从根本上改善血液淤滞的状况,改善末梢神经的缺血状况[12]。

以往的中医治疗侧重于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型,采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DPN[13];或者阴虚燥热,血脉瘀阻型,采用养阴清热,活血通络为法[14],前两者可以减轻患者四肢疼痛、麻木等症状,但患者四肢发凉、肿胀、冷痛的症状减轻不明显。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15]推荐使用阳和汤、当归四逆汤治疗阳虚寒凝型DPN患者的肢体冷痛症状,但临床应用后对肢体肿胀改善效果欠佳。

我们根据《伤寒论》以少阴立法,从心肾论治,提出阳虚为本,寒凝阻络为标,认为DPN以肾阳不足,营卫不和为病机。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导致寒凝经络,久之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濡筋骨等,故治以温阳通络之法。合心肾论治,心主血脉,肾主元气,血为营,营行脉中,气为卫,卫行脉外。营以为守,卫以为御,营统于肝,卫统于肺,而其根皆在心肾。少阴以热为本,以少阴为标,以太阳为中见之气,少阴之上,热气治之。太阳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主营卫,少阴主气血,少阴为病,自里而外,气血不足,肾阳虚为本,寒从内生,凝滞经脉血脉,故不荣则痛,发为痛痹。

2 创新治疗

2.1 温经散寒法的立论依据 阳虚寒凝型是常见的DNP临床证型。阳虚寒凝,血脉瘀阻,寒伤形,形伤肿,气血凝滞则致经脉失养而痛,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从气血论治,结合六经辨证,温经散寒为法,恢复气血运行,改善DPN症状。温经散寒法是阳虚寒凝型DPN的正治法,方以附辛通络汤加减。

温经散寒法是通过对刘殿池主任医师治疗DPN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16],发现阳虚是少阴病的发病基础。刘殿池对消渴病的认识源于《伤寒论》的枢机不利、营卫不和观点。少阴虚寒即少阴主热,阳气不足,则生虚寒。陈修园云“少阴上水下火而主枢机”,这是指心属火、属离,肾属水、属坎,正常情况下水火要既济,心肾要相交,心火下降可以温肾水,即温坎中之阳,肾水上升可以济心阴,即养离中之阴。水火既济的一个重要条件,即二者间道路畅通,枢机灵活,则少阴经脉通畅。若水火相交之通路受阻,即少阴阳气郁结,则升降失司。少阴病,心肾病,以心阳肾阳不足为病,里有虚寒,故脉沉。心肾为水火之脏,交通人体阳气与精血津液转化,肾水依靠心火下降的温煦作用蒸腾化气,心阳依附肾水的滋养化赤为血,肝藏血,体阴用阳,善于疏泄,人体的气机依靠厥阴风木上升之气,阳明燥金肃降之气转动气的运行,依靠脾阳的升清降浊运化水谷而滋养,依附三焦通调水道,推动胆胃大小肠的传导功能。若阳气不足,血行不畅,血脉受阻,则出现肢体疼痛、发凉、麻木等症。

2.2 附辛通络汤的创立基础 附辛通络汤是在温阳通络药物的基础上加用祛风胜湿的药物,创新了DPN的治疗思路。以乌药调诸气,气行则血行,用风气祛寒湿,增强温化寒湿之力,治疗阳虚寒凝型DPN。太阳为六经之长,兼统营卫,方其营卫初病,外解经络,内调脏腑,使脏寒不动,腑热不作。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均出于《伤寒论》。历代医家根据其病机,认识到病在少阴,则阳虚寒凝,表里俱寒,用附子温里寒,麻黄散表寒,甘草和中,细辛温经,治疗阳虚寒凝诸症,均有疗效。《证治准绳·伤寒》:“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伤寒论类方》:“附子、细辛为少阴温经之药,夫人知之。凡用麻黄者,以其发热,则邪犹连太阳,未尽入阴,犹可引之外达。”《伤寒溯源集》:“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发微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云。”

2.3 附辛通络汤方药分析 药物组成:附子5 g,细辛3 g,炙麻黄6 g,炙甘草10 g,独活15 g,桑寄生20 g,乌药10 g,山茱萸15 g。主要功效为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中,附子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凡沉寒痼冷用此无不奏效;细辛温经散寒,主疏散肾经风寒,辛则行水气而润燥;炙麻黄发散风寒,利水消肿,附子与炙麻黄相配伍,补中有发,能除寒凝之寒毒;甘草味甘,主调中,缓急止痛;独活祛风湿止痛;桑寄生、山茱萸平补肝肾;乌药祛肾间冷气,消肿止痛。全方有补中有发,散中有补,疗肾阳虚,寒湿凝滞,经脉痹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加减化裁:若患者腰膝冷痛,手足凉,遇寒加重等,肾阳虚较重者可加用肉桂、肉苁蓉、淫羊霍补肾助阳;若患者出现乏力,口干,大便黏,视物模糊等,脾肾阳虚,痰湿内阻者可加用党参、白术、茯苓、佩兰、冬瓜皮益气健脾化湿;若患者出现下肢针刺样疼痛,活动后减轻,气滞血瘀者可加用鸡血藤、水蛭、苏木、酒大黄等行气化瘀。临床随证治之,疗效相得益彰。

3 典型病例

例1 韩某,男,61岁。2020年3月10日初诊。主诉:下肢麻木发凉10年,加重3个月。患有2型糖尿病18年,DPN 10年,曾口服甲钴胺片,未见明显缓解。既往史:高脂血症。现症见:口干口渴,腰部酸痛,行走后疲劳加重,下肢麻木发凉,双下肢肿胀,晨轻暮重,舌淡,苔白,脉沉。查体:皮温凉,足背搏动减弱,10 g尼龙丝试验及音叉震动觉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8%,空腹血糖(FPG)10.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5.0 mmol/L。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DPN;高脂血症。中医诊断:消渴痹证(阳虚寒凝型)。治则:温经散寒,化瘀通络。处方:黑附子5 g,细辛3 g,炙麻黄6 g,炙甘草10 g,党参15 g,独活15 g,桑寄生20 g,乌药10 g,水蛭3 g,酒大黄6 g,冬瓜皮15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口服。共14剂。服药2周后FPG 7.0~8.0 mmol/L,2 hPG 9.0~10.0 mmol/L,无明显口干口渴,腰部酸痛减轻,下肢麻木减轻,无明显水肿。初诊方加肉苁蓉20 g、续断15 g。继服4周后复查HbA1c 7%,无腰酸腰痛,下肢无明显麻凉肿胀。

按:本例患者年过六旬,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寒凝经络,则下肢麻木发凉;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饮则双下肢肿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滋补中焦,顾护脾胃;独活、乌药祛风湿,强筋骨;桑寄生平补肝肾,且防附子辛热燥血;水蛭、酒大黄活血通络;冬瓜皮利水消肿。二诊加用肉苁蓉补肾阳,续断养肝肾填精之品,增强补肝肾之力则腰痛明显减轻。诸药合用,温经散寒,散中有补,化瘀通络,以达到祛瘀生新、通络止痛之功。

例2 曹某,男,69岁。2020年5月20日初诊。主诉:下肢肿痛7年,加重6个月。患有 2型糖尿病15年,DPN 7年。既往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狭窄。现症见:口干口渴,多饮多尿,视物模糊,时有心悸,四肢麻木,双下肢肿痛,发凉,遇寒加重,舌紫黯,苔白,脉沉弦。查体: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实验室检查:HbA1c 11.3%,FPG 10.0~12.0 mmol/L,2 hPG 12.0~15.0 mmol/L。下肢血管超声:下肢动脉硬化伴中度狭窄。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DP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狭窄。中医诊断:痛痹(阳虚寒凝,血脉瘀阻型)。治则:温经通脉,消肿止痛。处方:黑附子5 g,细辛3 g,炙麻黄6 g,炙甘草10 g,独活15 g,桑寄生20 g,乌药10 g,山茱萸15 g,生黄芪30 g,茯苓15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服药2周后 FPG 7.0~7.5 mmol/L,2 hPG 9.0~12.0 mmol/L,下肢肿痛减轻。初诊方加丹参10 g、肉桂6 g。继服2周后无明显心悸,下肢麻木减轻,无明显肿胀。2 hPG 8.0~11.0 mmol/L。

按:本例患者病程日久,肝肾不足,经脉受寒则疼痛,发凉;血脉瘀阻则心悸,下肢麻木;寒伤形则肿。方中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甘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取独活寄生汤之祛风化湿之意;乌药调诸气;山茱萸养精血;生黄芪益气健脾,与茯苓合用利水消肿,共奏消肿止痛之功。二诊加用丹参活血通络,肉桂引火归元,温通经脉,则心悸减轻,经脉得通,血脉得行则麻木减轻。

小结刘殿池主任治病每与天地相应,与人相合,根据患者现有突出的症状追源溯本,找到发病的原因,对应的五脏六腑经络血脉确定病位,辨其寒热温凉判其病性,调整气血津液,用药物的偏性调节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从而达到阴平阳秘。以温阳散寒、通络止痛为法创立的附辛通络汤为治疗阳虚寒凝型DPN提供了新的临床诊疗思路,可延缓DPN发展,较单纯使用神经营养修复药物能更迅速地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及致残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个人及社会经济负担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温经散寒少阴麻黄
周湘钟运用温经散寒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
温经散寒汤在治疗虚寒性痛经中的临床研究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卵巢残余综合征临床辨证施治探讨
中医药从本治疗风湿病(1例报告)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