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伏邪学说探讨Sweet综合征的发病及诊疗思路※

2023-04-15程宏斌

河北中医 2023年2期
关键词:伏邪邪气正气

彭 梓 黄 田 程宏斌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四川 成都 610072)

Sweet综合征又称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以发热、四肢及面颈部疼痛性红色丘疹、斑块或结节为主要表现[1]。组织学可见密集的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可有白细胞碎裂,无或仅有轻微血管炎。本病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感染、炎性反应、自身免疫、肿瘤或药物相关[2]。研究显示,Sweet综合征15%~30%伴有内脏恶性肿瘤,约25%患者有前驱感染,约10%有使用特殊药物史,且约有30%~50%患者可复发[3]。我们认为其病程长、复发性、缠绵性、急发性等发病特点与中医学中伏邪学说有着密切联系。故本文从伏邪学说着手,探讨伏邪与Sweet病的发病及诊疗思路,以期减少复发率,缩短病程。

1 伏邪学说源流

伏邪,即伏藏于体内逾时而发之邪。伏邪理论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论,属于狭义伏邪之说,仅指伏气温病,为感邪不即发而伏藏于体内逾时而发的一类温病[4]。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补充,扩大了伏邪所指范围,即广义伏邪之说,泛指一切伏而后发之邪气,包括饮食、七情、劳欲所致痰浊、郁热、瘀血、水饮等因素。正如叶霖在《伏气解》中提出“伏气之为病,六淫皆可,岂仅一端”,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皆可为伏气致病,而不单指伏气温病。此外,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指出“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进一步提出“感六淫而后发、治不得法后隐伏、缓解后复发、治愈而病根未除伏发者”皆为伏邪,继续完善了伏邪理论。

清·随霖在《羊毛瘟症论》曰“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认为伏藏体内之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基础。叶天士在伏邪论的基础上提出“藏精论”,重视邪正之间的关系,论述为“正虚邪留、正虚邪作”。亦如《临证指南医案》有“水亏温伏”“虚中邪伏”“邪乘内虚而伏”等观点,均是对正气盛则邪去、正气虚则邪伏的阐释。《医学衷中参西录》载“盖伏气皆伏于三焦脂膜之中,与手足诸经皆有贯通之路,其当春阳化热而萌动,恒视脏腑虚弱之处以为趋向,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亦认为脏腑虚盛乃疾病预后转归的关键。《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藏于精者,春不温病”,指出正气盛、肾精藏则病无以生。张喜奎[5]从“治未病”角度探讨伏邪,认为伏邪学说在继承时忽略了其在“治未病”维度上的研究。故而应该重视在疾病未发欲发时,扶正气养精气,使正气存内而邪气自除。

因此可知,伏邪不仅仅指伏气温病,还包括其他一切伏藏于体内而不即发的致病邪气,如饮食、七情、外邪等所致痰浊、瘀热、虫毒等致病因素,具有“动态”“时空”“积聚”“隐匿”等特征[6]。伏邪致病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邪气性质、正气强弱乃发病与否、邪气去留之关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乃治已病、防未病的核心。

2 伏邪发病与Sweet综合征发病的关联性及诊疗思路

Sweet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病因尚不清楚的反应性疾病,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快速缓解皮肤及系统症状。其疾病本身病程长、难根治、易复发,故易耗伤人体阴液,终致气阴两虚。此外有学者认为,糖皮质激素药性偏于温燥(如同中药中的阳药),日久服用,易致人体阴液耗伤,气精亏损[7]。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日久,痰浊、郁热、瘀血等应运而生,之后邪伏深处伺机而发,故而应当结合中医药既可缓解激素副作用、缩短疗程、减少依赖性等,又可顾护正气、藏养精气以托邪外出而减少疾病复发。

2.1 正气不足为伏邪产生之基 《诸病源候论》云“若正气实者,即感大邪,其病亦轻;正气虚者,即感微邪,其病亦甚”,认为正气强弱是疾病转归的决定性因素。《灵枢·百病始生》载“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指出正气不足是邪气致病的关键;古人有论“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由此可见正虚是邪气伏留的关键。国医大师任继学在《伏邪探微》[8]中说到“伏邪,即隐藏于人体之虚处”,这正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正虚是伏邪产生的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认为正气不足难以抗邪,邪气潜藏,春季阳气升发,阳气来复,正邪交争,故而引发温病。现代医学普遍认为,Sweet综合征的发病是在大量的细胞因子、补体及免疫复合物等参与下的由各种抗原或半抗原(细菌、肿瘤细胞等)及其抗体介导的Ⅲ型超敏反应[9]。有学者从痰浊的角度入手,提出免疫复合物既是痰邪产生的病理基础,其自身也是构成痰邪的病理物质之一[10]。从现代基础医学理论出发,有人认为气是人体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其实质就是新陈代谢,即气是人体的微循环功能[11]。从现代医学角度,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包括感染、肿瘤及药物等),大量免疫细胞、吞噬细胞、病毒、致敏物质共同死亡后结合而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新的疾病;从中医学角度,脏腑功能紊乱,正气不足,一则邪气乘虚深伏,二则内生痰浊、瘀血等致病因素,加强邪气,伺机而发。

2.2 “毒、热”为伏邪发病之机 查阅文献可知,Sweet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多属于“火丹毒”范畴[12],亦有学者称之为“风毒肿”。普遍认为Sweet综合征总体由火热之邪致病[13],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内生湿浊,郁而化热,化为火毒,灼于肌肤;或情绪烦扰,久而蕴积酿火,复感风热外邪,内外相合,化为火毒。“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伤寒论·伤寒例》)都能阐释伏邪的性质属“毒”属“热”。“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金匮要略》),认为红斑、咽喉痛等症状是阳毒外显的突出表现。而Sweet综合征患者在发病前1~2周通常有发热、咽喉痛等阳性症状,且皮损呈痛性红斑、结节,这与伏邪发病特点密切相关。

2.3 足少阴肾经为伏邪藏匿之所 关于伏邪藏匿之所,历代医家都有探索[14]:邪伏肌肤说、邪伏肌骨说、邪伏膜原说、邪伏营卫说、邪伏少阴说,其中邪伏少阴说则以叶天士、柳宝诒为代表。姚鹏宇等[15]在探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伏邪的论述中总结到,温热伏邪在卫气营血辨证时有邪伏气分、血分,而在六经辨证时则以邪伏少阴多见。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肾精亏虚,正气不足,正邪不争,邪气得以潜藏,循经入肾,藏匿于此。肾者,精之处也,若肾精亏虚,邪气深伏,内生痰瘀,积化毒热,伺机而发,循经上扰,正如《伤寒论·辨脉法》曰“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温热经纬·伏气温病》[16]中记载:“若脉微弱者,其人真元素亏,必不发于阳而发于阴,以少阴之脉循喉咙,伏邪始发,热必上升,故必喉中痛似伤”“若脉微弱,知其邪虽化热,未离少阴,循经脉而上灼,当喉中痛似伤者,却非外邪入内之喉痹,是内热欲出之喉痛也。何也?若春时外感风邪,脉浮而弦数,先见发热恶寒之外证,今脉微弱,则非外感,而反喉痛,则确知为内发之伏热,是无其气而有其病也。伏热上行,不得外散,势必又从下走,故曰实咽中痛。”结合Sweet综合征临床表现:发热(以中度热为多)、关节痛、眼结膜炎甚至肾脏受累(如蛋白尿、血尿、氮质血症)等,我们认为伏邪发于肌肤而见痛性红斑、结节,发于少阴而见发热、关节痛、肾功能异常,随着伏邪发病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但其根本在于伏邪潜藏于至虚之处。

2.4 滋肾透邪治已病、防未病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精气藏之,正气充足,正邪交争,抗邪而出,邪不内伏。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一身元阴元阳之根,若精有所藏,气有所化,脏腑协调,阴平阳秘,故病无以生。因此对于伏邪致病,我们认为顾护正气、滋肾透邪为其关键:缓解期应用此法以防伏邪发病,后期应用此法以托邪治已病。方予三黄增免汤,药物组成:黄芪、熟地黄、黄精、制何首乌、菟丝子、桑椹、山茱萸、当归、鸡血藤、枸杞、川芎、补骨脂、橘络,是全国名老中医、四川省名中医钟以泽教授的自创方剂,在几十年临床运用中发现对于中医辨证为气血肝肾不足者疗效甚佳。此方以黄芪、黄精、熟地黄为主,黄芪益气固表,补益肺脾肾之气,乃补气圣药,黄精滋肾填精,补脾益气,熟地黄填精补髓,乃壮水主药,三药同用,共奏调补气血阴阳之功。从现代药理研究的角度来看,黄芪、黄精具有双向调节免疫之功,既可调节细胞免疫,又可调节体液免疫。钟以泽教授结合临床经验指出,皮肤病大多为热性病,故而在辨证施治中多以益气养阴之法扶正透邪[17]。黄莺教授应用此方加减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湿疹、痤疮、白癜风等疾病后期气阴两虚证[18]。

3 典型病例

酉某,女,45岁,职员。2021年2月3日初诊。反复面颈部红斑伴疼痛6个月余,复发加重15天。6个多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颈部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浸润性红斑,伴有疼痛、肿胀、瘙痒感,发热>38 ℃,余无特殊不适。于外院行活检提示Sweet综合征,予以甲泼尼龙等治疗后,发热、皮损症状消退。后复发2次,均予以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症状缓解。15天前上述皮损症状复发加重,发热不显,患者惧怕反复激素治疗,遂前来就诊。现症见:面颈部多处大小形态不同的浸润性红斑,稍有疼痛,自觉时有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午后发热,平素易发口腔溃疡,纳眠一般,小便偏黄,大便时有干结。舌暗红,苔薄腻,脉细。辅助检查提示: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尿常规、自身免疫抗体谱均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Sweet综合征。中医诊断:火丹毒。辨证选以三黄增免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30 g,黄精15 g,鸡血藤30 g,茯苓15 g,白术15 g,陈皮15 g,藿香30 g,佩兰10 g,黄芩15 g,合欢皮30 g,香附15 g,生甘草1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共7剂。

2021年2月10日二诊,无新发皮损,皮损颜色变化不大,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午后发热减轻,纳眠一般,易口渴,二便改善,舌暗,苔少,脉细。初诊方去藿香、佩兰、茯苓、白术、陈皮、香附,加熟地黄15 g、北沙参30 g、山药15 g、莲子15 g、酸枣仁20 g、枸杞15 g、乌梢蛇15 g、重楼10 g、白芍15 g。共7剂。

2021年2月17日三诊,无新发皮损,皮损颜色暗淡、面积减小、平于皮肤,诸症皆有改善。处方:生黄芪30 g,黄精15 g,熟地黄15 g,当归15 g,川芎15 g,鸡血藤30 g,枸杞15 g,女贞子15 g,桑椹15 g,北沙参30 g,山药15 g,莲子15 g,乌梢蛇15 g,重楼10 g,白芍15 g,肉豆蔻5 g,生甘草6 g。共14剂。随后患者又复诊2次,总以三黄增免汤随症加减,末次复诊时,皮损几乎完全消退。后随访5个月,未再复发。

按:本例患者首诊时,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疾病的反复发作,耗伤阴液,日久气阴两虚,邪气内伏,内生他邪,化为火毒,两邪相得,循经上扰,虽见浸润性红斑、发热,亦不可用大寒清热之品。则以黄芪、黄精滋肾精益脾气,乃扶正托邪;以香附、鸡血藤活血通络,乃补而不滞;以合欢皮活血消肿止痛,乃以皮治皮;以茯苓、白术、陈皮、藿香、佩兰运脾化湿,乃兼顾伏生他邪;以黄芩清热解毒,通达少阳,乃疏通伏邪转出之枢机。二诊时,加熟地黄、山药、莲子、枸杞加强滋肾填精托邪之功,乃因脾胃湿浊已去;加乌梢蛇搜邪通络,乃因久病入络;加重楼清热解毒消肿痛,乃因伏化火毒未全去;加北沙参补阴制阳,清金滋水,乃因皮热瘙痒;加酸枣仁、白芍酸敛补阴,乃因日久耗伤阴液。三诊时,总以气阴两虚为主,故守方以滋肾托邪,加少量肉豆蔻以鼓动阳气,使静中有动,补而不滞,敛而不凝。后复诊2次,总以滋肾托邪为原则,兼调脏腑气血阴阳,以减少复发率,缩短病程。

4 小结

从伏邪学说探讨Sweet综合征的发病及诊疗思路,认为该病病程长、易复发、缠绵性、急发性等发病特点与伏邪发病密切相关。基于伏邪学说,选方三黄增免汤加减以滋肾透邪,正如清·柳宝诒《温热逢源》中提到“至扶正之法,在温病以养阴为主,以温热必伤阴液也”“治伏气温病,当频频顾其阴液”,为治疗Sweet综合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猜你喜欢

伏邪邪气正气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伏邪学说溯源及后世研究现状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
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