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西二人台的艺术风格与演唱特点
——以《走西口》为例
2023-04-15刘嘉欣
刘嘉欣
(新疆政法学院 新疆 图木舒克 843806)
一、二人台概况
(一)二人台的起源、历史
二人台有着200 多年历史,主要由民歌发展演变而来,又融合了舞蹈、戏曲等形式,是一种综合性民间艺术。二人台起源于山西河曲,在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以及河北张家口等地发展流行起来,是我国北方地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二人台同时也是一部劳苦人民辛酸艰苦的迁徙史,它用独特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这段岁月,因此也将其俗称为行走的艺术。
(二)二人台的发展、现状
在传承发展中,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创新改革,逐渐增添了戏剧化成分,形成现在二人台的表演形式——集歌舞表演、戏曲唱腔和戏剧情节为一体的艺术形式。现在普遍流传的二人台属于“两小”戏角色,角色为一丑一旦或者一生一旦,凭借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和婉转流畅的唱腔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三)二人台的一些代表曲目
以反映旧社会生活艰辛为主题的代表曲目:《走西口》以一对新婚夫妇为典型代表,反映了近代以来以山西等地以农民为主的人口群体背井离乡、出外谋生、远走口外的艰辛与不易;《水刮西包头》讲述的是光绪年间包头遭受水灾后群众的凄惨无助,反映了旧社会老百姓生活的艰难;《打金钱》以一对街头卖艺的夫妻为典型代表,反映了旧社会民间艺人的悲惨生活。
以反映男女爱情为主题的代表曲目:《打樱桃》讲述了一对农民青年男女采摘樱桃的故事,生动表现了他们淳朴坚贞的爱情。
以揭露社会丑陋阴暗面为主题的代表曲目:《探病》通过刘干妈探望女儿刘翠荣“病”的故事,控诉了罪恶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卖碗》以卖碗为线索,讲述了机智的青年农民巧斗地主的诙谐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凶残丑恶嘴脸;《小寡妇上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反映了少妇寡居后遭受到的各种歧视、迫害、欺凌。
以反映亲情友情为主题的代表曲目:《打秋千》讲述了姐妹二人在清明节梳妆打扮出门打秋千的快乐故事;《挑菜》又叫《姑嫂挑菜》,讲述嫂子挑菜过程中帮助小姑挑人并成全美好姻缘的故事;《打酸枣》描绘姐妹三人一起打酸枣的场景,表现了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以反映人与自然为主题的代表曲目:《牧牛》通过牧童牧牛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花》通过十月开花对唱,反映了大自然的美好以及人融入自然中的生活情趣;《报花名》是丫鬟与小姐一边赏花一边对唱,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
以反映历史、歌颂历史人物为主题的代表曲目:《珍珠倒卷帘》讲述了多位历史人物的英雄故事;《洛阳桥》赞美了古代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三国题》讲述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开战前的故事。
(四)二人台的主要艺术特点
二人台唱腔是以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等省区的传统民间曲调为基础,又融合了大秧歌、陕北道情、北路梆子等元素而构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音域宽广、高亢明亮、细腻婉转、乡土气息浓郁、震撼力强等特点。部分二人台唱腔通过对节拍、旋律、调式、调性、速度、节奏等的处理形成了板式化风格,根据曲目的特点和表演的需要,选择不同感情、不同节奏的板式,主要供选择的板式包括“慢板大调”“流水板”“捏字板”“叫板亮调”等。唱腔在二人台中的应用基本上采取专剧专曲、一剧一曲、一曲到底的形式,但有时因为演唱剧情复杂、人物多样等原因,也会采用联曲体的形式。
二人台曲牌,又称牌子曲或丝弦牌子,是形成于二人台唱腔之后的二人台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人台曲牌是以民间器乐为基础,吸收了古曲、民间吹奏乐、社火、佛曲、晋剧、蒙古民歌等而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音域宽广、音程跳动较大、装饰音和滑音使用频繁、情绪丰富激昂又不失婉转缠绵等特点。曲牌演奏时的节奏、速度变化处理上与唱腔基本一致,也按照慢板、流水板、捏字板进行。按主奏乐器不同,二人台曲牌可被分为“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按表情性能不同,二人台曲牌可被分为“喜乐”“哀乐”和“舞乐”。二人台曲牌既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配合戏曲或舞蹈等。
二、《走西口》唱曲分析及与二人台的联系
(一)《走西口》的背景、在二人台中的特殊地位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山西、陕西等地的关内人口向内蒙古等关外地区迁徙的历史性事件,《走西口》唱曲则以此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咸丰年间山西大旱,一对夫妇泰春和玉莲在新婚后不久,丈夫泰春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忍痛和妻子玉莲分别,远走西口谋生,送别时妻子依依不舍、千叮万嘱的故事,反映了夫妻之间的情真意切、缠绵悱恻。《走西口》唱曲描绘的是一个凄美爱情故事,但实际反映的是在那个艰难的时代里,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非常著名的人口迁徙:闯关东、走西口和下西洋。西口最初指的是出晋西北的黄河水旱码头,后来也指山西与内蒙古两省右玉、和林格尔、凉城三县交界处的杀虎口,而走西口中的“西口”也随着时间发展范围有所扩大,最初是指“麻城口”等长城口,后来主要是指现在的包头、呼和浩特乃至长城以北的蒙古高原。走西口的时间跨度也非常长,从明朝中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最初只是屯边戍边,后来到了清代,全国人口急速增长,大量老百姓因生活所迫在当地家乡无法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到人烟相对稀少、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谋生。山西、陕西等西北一带的老百姓为了谋生遂大规模地向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这就是较为狭义的走西口。
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到了关外内蒙古地区,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很多人找不到生计,就只好上街头、集市乞讨卖艺,通过演唱家乡的小戏、小曲等方式与蒙古人沟通,久而久之这种演唱方式就变成了这些走西口的人的重要谋生手段之一。于是,这种山西、陕西一带的演唱方式也借助走西口的人传播到了内蒙古、宁夏等地区,并与当地的语言、音乐、表演等多种元素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发展,从而产生了如今颇具影响力、形式多样的二人台艺术。因此,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在二人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它扩大了二人台原有艺术的影响,创新了原有艺术的语言、内容和形式。据此创作的二人台唱曲《走西口》牢牢地把二人台与走西口绑在了一起,正是二人台唱曲艺术的发展才诞生了《走西口》这一二人台经典曲目,而《走西口》曲目的广泛传播又进一步推动了二人台的发展。
(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分析
二人台《走西口》主要流行于晋西北地区,整部作品的基本音乐元素是河曲当地的小调,因此旋律灵活多变,生动形象。为了表现曲调的哀婉、悲切,多次使用延长音,由演唱者相对自由地发挥情绪,将作品情绪表现得更饱满。为了表现玉莲对即将远走口外的丈夫不离不弃的感情,甩腔把不舍之情表现得如泣如诉,空拍和下滑音的频繁出现将哽咽心疼的哭腔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三)《走西口》的演唱特点分析
在一次家乡演出中,笔者第一次听到了二人台版的《走西口》,哀婉悲戚的曲调扣人心弦,质朴直白的唱词感人肺腑,深深地吸引了我,也使笔者决定学习演唱这首作品。
《走西口》的演唱特点可以分为3 个部分:叙事性段落,前两个乐段曲调相同,不同的唱词由孙玉莲以第一人称来展开叙述,演唱时要把握住玉莲新婚的欢喜和略带娇羞的情绪,其中最具有特点的是连续的同音同字“花花花花”,演唱者需要把每个字都断开,干脆利落地“唱念”出来;转折性段落,由两个小乐段构成,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也是演唱的突出部分。前面的散板乐段是转折点,新婚的泰春要走西口,玉莲悲痛欲绝,浓重的哭腔和甩腔配合着自由的散板是这段的主要演唱特点和难点,整个谱子没有所唱音符的具体时值,演唱的速度、每个音的长度都需要演唱者自由发挥,并进行即兴二度创作。这样的散板段要求演唱者快速转变情绪,在最开始“哥哥”两字就爆发出来,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每个字都是“千斤重”,“砸痛”妹妹的心;后面的上慢板乐段是高潮的延续,情感激烈爆发后是更深层次的哀伤,依然还是一句话,每个字都要求演唱者在哽咽的哭泣状态下唱出来,一字一顿地“哭唱”,从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段落有较多的装饰音,主要了突出口语化的唱腔特点;嘱咐性段落,由两个相同乐段和一个相似乐段构成,相同乐段把玉莲对哥哥的牵挂叮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演唱方面情绪从悲痛中收回,转换成思念和担心之情,这段唱词相对密集而且速度稍快,同时再现了第一部分的“唱念”特点形成前后呼应。相似乐段是快板速度,密集的下滑音表现出玉莲期盼哥哥早日回家的急切心情,演唱时需要将迫切的情绪充分流露出来,结尾以甩腔圆满终止。
笔者在演唱二人台《走西口》时没有完全使用方言,而是采取普通话和方言相结合,在一些具有特色的地方读音加入了方言元素,从而增强作品的整体表现力。比如“婚”字,笔者在咬字时靠了后鼻音读成了“hong”,“止”字变平舌音读成“zi”。
(四)《走西口》中体现的二人台主要特点
《走西口》是二人台中最具特色的经典曲目,深受大众喜爱。首先二人台的板式特点在《走西口》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根据作品剧情需求,整首曲子板式变化丰富,散板、慢板、快板,通过不同板式把故事情节展现得活灵活现。其次是作品唱词的口语化。整曲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衬词和叠词的巧妙应用赋予了玉莲这个人物以鲜活的形象,不仅表现了玉莲、泰春二人分别的不舍,还有玉莲牵肠挂肚的担忧。最后是《走西口》的唱腔特点,散板乐段都是哭腔演唱,以甩腔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五)从《走西口》分析二人台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联系
《走西口》集合了多种艺术体裁,作为一首从河曲小调发展演变而来的作品,它吸收了民间歌舞、戏曲唱腔以及戏剧表现手法。由于走西口的历史性,民歌作品中也有很多版本,二人台《走西口》在唱词上与民歌走西口略有不同,在旋律上以民歌走西口为基本框架,增添了二人台元素。二人台《走西口》中的板式特点就是戏曲中常用的板式,其中散板的乐段需要借鉴戏曲演唱中的紧打慢唱,这样的板式对气氛的渲染很有帮助。
三、二人台发展面临的困境和保护发展二人台的措施建议
(一)二人台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社会进步,文化艺术发展越来越趋于大众化,传统民间艺术本身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这让它们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二人台也不例外。首先是人才缺失。二人台艺术多为口传心授,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相继离去,由于缺乏合适的接班人,很多唱段和技艺容易失传。其次是市场狭隘。现代艺术市场五花八门,各类艺术争相斗艳,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二人台,这也就大大降低了二人台的市场需求。最后是传播受限。由于地域限制以及方言不同,很多地区的人都不知道有二人台,并且当前二人台的传播力度不够,缺乏将二人台推向全国的平台。
(二)从前述分析二人台的特点、二人台与其他艺术的联系,讨论保护发展二人台的措施
保护民间艺术是每位艺术工作者的责任,自从二人台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二人台的发展。一是培养人才。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办学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既可以让优秀的民间艺人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同时还可以选拔人才进行系统培养,让二人台艺术后继有人。比如家乡阳高县于2007 年9月被中国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了“二人台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随后成立了阳高县二人台艺术学校,为保护阳高二人台艺术作出了贡献。二是创新剧目。二人台有很多传统剧目,但是在保留经典的同时还需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发掘新题材,创造出与时代紧密联系的新剧目,以满足不同年龄和背景的观众的需求。
三是大胆突破。方言演唱虽然是二人台的特色,但也有一定的弊端,当地观众听起来很亲切、很有味道,然而外地观众由于语言不熟悉,难以理解作品内涵。为了让二人台艺术走向全国,可以大胆尝试在新剧目中适当使用普通话,让更多观众能够欣赏二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