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2023-04-15翟荣良颜景芝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医科医学教育青年教师

翟荣良,潘 晨,颜景芝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为主动应对新科技革命和医学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下好“先手棋”,针对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教育部提出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医科”建设理念应运而生,旨在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新模式。加强新医科内涵建设,它意味着创新型、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教育新理念,医文、医理、医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医科专业结构,产学研协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际实质等效的新医科教育质量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教育体系[2],这要求有符合“新医科”建设需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体制结构完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突出的医学教师队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要开拓师资发展新途径,打造质量结构双优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育人先要育师、强师,培养精通医学、懂科技、引领时代的卓越医学人才首先需要高质量的医学教师队伍。因此,“新医科”的提出,给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高等医学院校应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医科”发展理念、服务构建“健康中国2030”战略大格局,积极推进医学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从而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促进中国医学事业健康发展的“新医科”人才,以满足新时代对于复合型医学人才发展的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机制,在全面推进“新医科”进程中,更加深入、扎实地开展教师发展活动是教育新常态背景下落实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战斗力、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举措。“两会”期间,医学教育成为重要焦点,“两会”代表针对医学教育纷纷建言发声,“教师发展不仅要关注教师自身成长,如学科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师德师风等,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看重医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贡献度,如教学方法与理念、教学热情、教学态度和教学成果等”。很显然,我国医学教师的发展路径与评价机制尚需补充和完善,新时代教师素质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不是完全自发的,需要教师发展工作的介入。

1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的背景介绍

好教师是民族的希望,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20世纪90年代伊始,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i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悄然兴起[3]。在教育部倡导下,我国于2012年正式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引导探索立足我国国情、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成长和发展模式。徐州医科大学于2011年正式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旨在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4]。中心经过不断实践积累和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以“增能·唤醒”理念为指导,包括新进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即通过构建模块化培养方案、开展多元教师发展活动项目、制定层次化培养体系、链条状推进教学改革和个性化强化教学技能形成“增能”体系;通过搭建温馨交流平台、主题分享、素质拓展,为教师提供“服务式、人本化”的发展环境,形成“唤醒”体系;立足新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临床带教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

2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2.1 新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的构建

2.1.1 新进青年教师当前现状及发展困境 育人必先强师。为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全面推进“新医科”,各大医学高校争相引进大批具有医学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这也给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和挑战。(1)身份与角色转型不同步。新进青年教师虽然实现了从学生到一名教师身份的转变,但现实是他们既没实际教学经历,职前又未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训练,表现为课堂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课堂驾驭能力欠缺,自信心不足,难以胜任教师角色。(2)岗前培训以自主和网络学习为主,培训形式单一,重理论,缺乏实践环节培养。(3)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重科研轻教学,普遍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且缺少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约束。(4)教师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

2.1.2 新进青年教师成长与角色转型(1)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传统的“传帮带”是一种简便且有效的师带徒培养方法,但具有单一、扁平化的缺点。为了使“传帮带”焕发活力,“传”出智慧、“帮”出成长、“带”出文化,又不失文化传承,中心出台了教学导师遴选办法,为每一位新进青年教师委托一位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以规范导师制指导教学。与此同时,建立多对一师徒帮扶模式,对一对一指导教师模式进行有效补充,形成多元化、多方位的师徒群体,促进青年教师全面成长。(2)全方位、立体化培养方案。为帮助新进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型,胜任教学工作,中心制定了新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方案实施办法,针对新进青年教师推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围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人文素养、教学理念与方法、数字化教育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管理等模块推出系列培训课程。(3)多元的教师发展活动形式。为创新培养方式、提高新教师培养成效和积极性,中心逐渐形成立体多元、稳定的教师发展活动形式,如素质拓展、主题系列教学沙龙、教学观摩、主题报告等多元活动有效激发新进青年教师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致,唤醒教学的热情,也使教师发展活动焕发了新活力。(4)建立健全考核和上讲台资格准入制度。新进青年教师在经历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系列培训和教学训练后,由专家组对其进行综合考评,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理论教学并独立开展课程教学任务。(5)强化内驱力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通过记录每位新进青年教师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及学习感悟,帮助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强化教学反思。针对新进青年教师推出微格训练、教学咨询服务,形成教学+经验+反思良性循环。

2.2 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的构建

医学教育涉及教育和卫生两个重要领域,“新医科”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推动“新医科”建设,造就复合型医学人才,不仅要更新医学教育理念,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新专业,还要构建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的教育体系。医学高校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对于医学教育来说,培养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新医科”人才是每一所高校的第一要务,而医学人才培养的任务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医学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教师发展活动是实行高校教师成长发展制度的直接体现。骨干教师发展以“增能·唤醒”理念为指导,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引入教学关注阶段论,形成较为成熟的骨干教师发展支持服务。

2.2.1 早期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研究的先驱者富勒认为,初入职场教师正处于职前教育阶段和早期关注生存阶段,更多关注自我表现、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在乎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教学的评价。面对科研压力,更多追求学术上的拔高,相对缺乏对教学的热忱以及教书育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而心理发展阶段则处于自我保护期,遵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对于处在早期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发展应立足本校,针对本阶段教师推出教育教学能力进阶版培训活动,促使教师成为“技术熟练者”,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观摩和随堂听课活动,促使青年骨干教师经常性、系统性自我反思与对话,引导教师成为“反思型实践者”。

2.2.2 关注教学情境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 关注教学情境阶段的教师开始由关注自己转向关注教学活动,不安于教学现状,力求不断改进教学,而心理上则处于墨守成规期。根据教学关注情境阶段教师特点可推出:(1)派出培训项目。如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参加PBL教学、翻转课堂专题研修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2)承办教学竞赛。推动形成国家级、省级、校院三级的教师教学赛事评比和表彰体系,达到以评促教、以赛促长的目的,唤醒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3)开展校本教研。设立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鼓励、引导教师投身教学,促进教学反思,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成为“研究型实践者”。

2.2.3关注学生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 此阶段的教师尽职尽责、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开始关心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情感需要,强调学生中心,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职业期望值较高。教师发展服务策略有:(1)教学名师培养计划。建立健全校本教学名师培养机制和加强人才资源库建设。(2)教师发展论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围绕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及政策研究,举办教师发展论坛,让教师共同参与到决策中来。(3)提供精准教师发展服务。推出定制化教师发展服务,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调研教师教学需求,针对性地提供精准化服务,从而实现精准师资培训的目的。

2.3 临床带教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的开展

2.3.1 临床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 临床教师教学工作涵盖了临床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带教两个方面。当前,临床师资短缺、专业发展路径不通畅、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5]。一方面,临床教师兼顾医生和教师双重角色,面对繁重的医务工作和科研压力,难以抽身关注每个学生成长,教学热情不高,教师职业认同感较低;另一方面,临床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能力欠佳、知识结构单一,表现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理念陈旧,教学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

2.3.2 临床带教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医学高校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作为临床实践教学阶段的主要实施场所,承担着临床医学生教育与考核等教学任务,肩负着医学人才培养的重任。临床教师是临床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决定着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临床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的发展,对于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作用。(1)临床带教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研修班可有效化解以上突出问题,在短期内达到快速提升临床带教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的目的。教师发展中心与医院教学部门形成紧密联动机制,集学校优势教学资源于一体,临床教师则短时间从临床工作中抽离出来用于教学能力的提升。围绕高校教师素质要求及发展、教育学知识学习与教学系统训练、师德师风及医德修养,组建一支由学校资深一线老教师组成的专业化培训师团队开展校本培训,同时组建临床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各临床教学医院教学经验共享。

(2)丰富的教师发展活动形式。构建完善的临床医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以指导、帮助和促进临床教师专业化,提升临床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发展支持服务围绕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以“增能”“唤醒”和“终身发展”为理念指导,为临床教师提供一切关于教学能力发展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和服务,帮助临床教师解决专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不断丰富教师发展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促使临床教师个人成长,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投入教育中。临床教师培养,从某种层面讲,在推动医学教师成长和发展中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使教师切身体验、换位思考和教学相长,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和知识经验的有效传递。

(3)建立健全支持保障制度。制定临床教师教学发展支持服务相关保障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激励政策、教改课题经费保障等。如制定临床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基地优秀带教教师评选办法、临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等保障性文件,规范和保证了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质量。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方案举足轻重,在助力医学教师专业发展、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4 品牌化+校本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的发展

2.4.1 紧扣时代主题,开展沙龙活动 教师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讲好教学故事,谈育人情怀,通过宣传观看先进典型人物事迹,以培养教师职业素养。为实现医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校在二级学院层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主题和“课程思政”主题的系列教学沙龙。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借鉴校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建设经验,引导专业课教师发挥隐性育人作用,使医学课堂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2.4.2 打造校级品牌,积淀教学文化 新时代高校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医科”人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围绕“增能·唤醒”理念,用心、用情、用功地开展教师发展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倾心教学,激发教师教学潜能,进一步助推了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背景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实践,“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听一堂好课”“教育教学风采展”活动在教师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文化积淀中已发展成为学校品牌。通过表彰、宣传在教学上付出大量心血、躬身教学一线的教师来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及教师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2.4.3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实现教师自我赋能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在着力提升医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同时,更看重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教师发展中心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并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今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有机结合,在教、学、研一体化中开展诸如经验交流、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提供专业对话、协作和经验分享平台和机会,最终使得教师的成长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医科医学教育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