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磨细节,盘活知识,成就精彩数学课堂

2023-04-14沈斌兴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精彩课堂细节数学知识

[摘  要] 教师只有预设和打磨好每一个教学细节,才能盘活每一个知识点,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成就精彩数学课堂。教师打磨细节的策略主要有:趣味预设细微处,确保流畅;准确打磨关键点,减少出错;机智解决模糊层,切身体验;拓展思维空间时,彰显个性。

[关键词] 细节;数学知识;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由多个教学环节构成,而每个教学环节又包含了一些教学细节。高尔基说,细节是隐藏在文字间的魔术。对于数学课堂而言,最能体现课堂精彩的莫过于散落在教学环节中的那些闪光的细节。教学“细节”虽然意指“细小的枝节”,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因此,教师只有预设和打磨好每一个教学细节,才能盘活每一个知识点,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成就精彩数学课堂。

一、趣味预设细微处,确保流畅

预设就是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优选教学手段、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系统地规划数学教学的过程,使数学教学活动能按一定的程序正常开展。预设针对生成而言,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虽然生成并不会受到预设的制约,但是成功、有效、精准的预设能够让生成更加精彩。因此,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认真细致地进行预设,预设得越成功、越有效、越精准,生成就会越精彩,数学的教学就会越流畅。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课前准备充分,则有了精心的预设,课也就会上得得心应手;课前准备仓促,则失去了有效的预设,课常常会上得杂乱无章。可见,充分而合理的预设对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那么,课前教师需要有策略地预设。小学生都是活泼的生命个体,有趣的事物往往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预设趣味性的细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思考、探究和学习,让小细节发挥大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流畅。

案例1  四则混合运算

师:四则混合运算已经学完了,下面我们来理一理运算顺序,大家有没有兴趣呢?

生(齐):有!

师:好。现在需要在“括号内、乘除和加减”3个中选一个做“老大”,你们选哪一个?

生(异口同声):括号内。

师:谁能说一说选它的理由是什么?

生1:括号内的需要先算,所以它做“老大”没人有意见,都得为它让路。(其余学生哄堂大笑)

生2:在计算时,首先考虑括号内的运算,所以它是“老大”。

师:你们的理由非常充分,那“老大”选完了,“老二”是谁呢?

生3:乘除。

师:理由呢?

生3:如果“老大”不在,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乘除自然是“老二”。

师:只剩下“加减”了,那它就是“老三”。今天我们给它们安排了一个“辈分”,你们记住了吗?运算顺序有没有理清呢?还会出错吗?

……

经过这样一番整理复习,让运算顺序有了各自的“辈分”,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之后,只要解答四则混合运算,笔者总能听见学生自言自语:“先看有没有老大……”显然,正是由于教师抓住了运算顺序的本质,以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细节处领会了其中的奥秘。这样的教学不仅有趣,也很流畅,学生自然学得轻松,更重要的是有效提升了自身的计算能力。

二、准确打磨关键点,减少出错

学生做数学题,经常会出错。尤其是题目数量越多,运算步骤越多,学生出现的错误也越多。学生虽然知道计算不能马虎、不能粗心,但很难实现“零出错”。大多数学生都意识不到自己出现的错误,尽管学生进行了验算或复查,但就是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对此,教师不能单纯地运用“判错→讲评→更正”的教学方式,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准确打磨关键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题目的特征,根据运算过程的规律,利用相应的算理,减少出错,提高正确率。

小学数学中关于计算的重要性无须多言,计算是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可以说,一旦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提高了,那么他的数学成绩也就提高了。无论课程改革如何深入,无论计算器多么先进,教师都需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口算与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针对计算教学,教师需认真推敲和周密设计每一个教学细节,尤其要对教学的关键内容精心打磨,以减少学生的出错,为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而努力。

案例2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分析:对于300-76的计算,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的经验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容易计算为300-76=234。针对这一情形,笔者深入思考和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师:刚才我们重点讨论了计算算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竖式计算。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个竖式,老师希望大家将重要部分圈起来,你觉得哪里需要圈?并说一说原因。

生1:我会圈中间0上面的“·”,因为算式中个位上的0减6不够,需要向十位上借一當十。

生2:我会圈3上面的“·”,因为中间0不够减7,需要向百位上借一。

师:你们真是有想法的好孩子,回答得特别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认可他们的观点需要将两个“·”圈起来?(其余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拾级而上):那其他人还有没有想法呢?

生3:我觉得可以将得数中间的2圈一圈。

师:老师也这样认为,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生3:中间的0被个位“借走一个”,即便它再向百位借一,也是没有10个十的,而是只有9个十,这里需要注意到“9个十减7个十是2个十”,所以这里的2很关键,一定要圈一圈。

……

不可否认,正是因为教师精准切入,引起了学生的辩论、质疑和反思,通过“圈一圈”将每一个关键点罗列出来,引起学生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才使得之后的练习和作业都能“引以为戒”,提升计算的正确率。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不管是连续进位问题,还是退位加减竖式计算,学生的出错率大大减少了。显然,如此精心打磨的课堂给予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富有成效。

三、机智解决模糊层,切身体验

课堂教学是通向未知领域的旅行,意味着教学存在随机性和偶发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彰显细节处理的价值,才能通过创意、精彩的细节闪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需要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动”起来,在切身体验中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好有效的操作活动,从知识的模糊层面出发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教学真谛,做好机智的处理,给予学生真实的体验,让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具有生命活力,让课堂因此而精彩。

案例3  认识“>、<”

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数的认识十分模糊,常常很难将符号与数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容易造成混淆。因此,“认识>和<”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难度较大。不少教师会选择编口诀让学生记忆,但效果很难尽如人意。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笔者在细节处细致打磨,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师:大家看,老师手掌前后各有多少颗象棋呢?(教师实物演示,如图1)

生1:都是4颗,前后数目一样多。

师:你们联想一下,像数学中的哪个符号?

生2:像等号。

师:真是观察仔细、想象丰富的好孩子。

师:那现在呢?老师拿掉了一边的棋子,现在像数学中的哪个符号?(教师演示图2)

生3:像大于号。

师:从刚才两边一样多的棋子,到现在一边没有一边有,有的那一边可以说是比较大……

生4:开口大的一边有4颗象棋,另一边没有。

生5:开口大的一边象棋数多。

生6:符号开口朝哪边,哪边就大。

……

师:你们说得真好,请大家也试一试操作一下,让你的同桌去猜一猜“>”还是“<”,好不好?

……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数学探究的重要性,清楚把握数学知识和学生认知的模糊层面和疑难点,想方设法为教学设计各种方法,才能在具体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提升活动设计的实效性。以上案例中,教师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基于学生认知的模糊层面,捕捉精彩的、具有价值的教学细节丰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操作、讨论和辨析,让学生获得对“>和<”的深刻理解,从此告别“大小不分”的情形。

四、拓展思维空间时,彰显个性

思维对小学生而言,一般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各种思维融会贯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多姿多彩,使学生的数学课堂“风生水起”,使学生的知识个性化建构“风调雨顺”。

案例4  一个纸巾卷的上、下底面是环形,环形的外圆半径(R)是4厘米,内圆半径(r)是2厘米,纸巾的厚度是0.02厘米。如果把这个纸巾卷的纸巾全部打开拉直,全长约是多少?

教师要求学生先分析题意,再独立思考,最后在各自的学习小组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交流时,出现了三种解法。

解法1:纸巾卷是由一圈又一圈的圆围起来的,纸巾有厚度,一圈又一圈的圆,周长会依次增加,构成等差数列。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可以计算出这个纸巾卷中纸巾的全长。环形内圆周长:C=2πr=2×3.14×2=12.56(厘米)。环形外圆周长:C=2πR=2×3.14×4=25.12(厘米)。纸巾卷中纸巾的圈数:(4-2)÷0.02=100(圈)。因为纸巾的全长是环形中所有圆的周长总和,所以用“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可以求出纸巾卷中纸巾的全长:(12.56+25.12)×100÷2=1884(厘米)=18.84(米)。

解法2:纸巾卷是由一圈又一圈的圆围起来的,纸巾有厚度,一圈又一圈的圆,周长不相等且一圈比一圈长,圆的周长依次增加构成等差数列。根据“平均数的思想”,可以用平均圆周长乘纸巾的圈数,求出纸巾的全长。环形内圆周长:C=2πr=2×3.14×2=12.56(厘米)。环形外圆周长:C=2πR=2×3.14×4=25.12(厘米)。平均圆周长:(12.56+25.12)÷2=18.84(厘米)。纸巾卷中纸巾的圈数:(4-2)÷0.02=100(圈)。纸巾卷中纸巾的全长:18.84×100=1884(厘米)=18.84(米)。

解法3:如果先在纸巾卷一面的环形上涂红色,再打开一小段拉直,就会发现纸巾卷中纸巾的一侧是一条细长的红线。可想而知,当把纸巾卷上的纸巾全部打开拉直时,纸巾卷纸巾的一侧就是一个又细又长的红色长方形。红色长方形的长,就是纸巾卷中纸巾的全长;红色长方形的宽,就是纸巾卷中纸巾的厚度;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纸巾卷一面的环形面积。用环形面积(红色长方形的面积)除以纸巾的厚度(红色长方形的宽),就可以求到纸巾卷中纸巾的全长。环形面积:S=πR2-πr2=3.14×42-3.14×22=37.68(平方厘米)。纸巾卷纸巾的全长:37.68÷0.02=1884(厘米)=18.84(米)。

显而易见,案例4中求纸巾卷纸巾全长的三种解法,学生交叉运用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些思维在特定的情况下,有可能是相对独立的,也有可能是相互交叉的。学生运用这些思维,能够扬长避短,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彰显个性,拓展思维的空间。

总之,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基于新课程的要求塑造的,也就是追求数学教学的智慧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体现。教师精心打磨教学细节,不仅可以盘活数学知识,让教学过程更具体、更丰富、更充实,而且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凸显教学亮点,让学生陶醉其中,绽放个性魅力,成就精彩數学课堂。

作者简介:沈斌兴(1974—),专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精彩课堂细节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精彩,不只在课堂
细节取胜
打造数学精彩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式教学, 串起化学课堂的精彩
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研究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