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以情感化设计为导向的治愈性景观空间设计研究
2023-04-14胡浩远黄滢
胡浩远 黄滢
摘要:文章以后疫情时代为背景,将唐纳德的情感化设计理念应用于景观设计中以指导治愈性景观设计实践,使治愈性景观更具条理性与科学性,发挥更佳的治愈效果。从本能层、行为、反思三个层面分析了设计对象在疫情背景下的身心需求,归纳总结不同景观元素对设计对象的影响,从而找出最有宜于公众身心健康疗愈的景观元素并应用治愈性景观设计中。以分析结果为基础从不同层次为治愈性景观提出了设计原则与策略,为之后的治愈性景观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促进了景观设计多样化、多学科交叉化发展。在情感化设计理论指导下的治愈性景观设计能够更加深入地从多个层次对设计对象心理状态进行理解与分析,从而发挥出更加具体明确的治愈效果。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情感化设计 治愈景观 以人为本 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05-0076-04
Abstract: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st-epidemic era,this paper applies Donalds emotional design concept to landscape design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therapeutic landscape,so as to make the healing landscape more organized and scientific,and to play a better healing effe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needs of the design objects in the context of epidemic disease from three of instinctive levels,summariz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andscape elements on the design objects,so as to find the most suitable landscape elements for public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rapy and apply them in the therapeutic landscape.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the desig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for healing landscape were proposed from different levels,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ubsequent practice of therapeutic landscape design and promoted the diversified and multi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design.Therapeutic landscape under the guidance of emotional design theory can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design objects from multiple levels more deeply,so as to give play to a more specific healing effect.
Keywords:Post-epidemic era Emotionalization therapeutic landscape Peopleoriented Humanized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自2019年以来,新冠病毒席卷全球,经历过疫情爆发时期“居家隔离”的居民们无论是生活方式、社交习惯、工作模式还是心理状态都产生了不小的变化,隔离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如困惑、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正在造成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危机。面对着公众日益增加的心理重担,设计界需形成新的设计策略以迎合后疫情时代公众身心需求变化,治愈公众亚健康的身心状态。
本课题以情感化设计为导向,结合治愈性景观理念,从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层面分析疫情对公众的影响,通过访谈,行为观察等方式总结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公众在景观空间中的活动类型、心理变化及行为需求,提出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治愈性设计方法,为治愈性景观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打造更为适合当下公众需求的景观空间环境。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情感化设计
1.情感化设计概述
设计界对于形式与功能之间思考从未停止,但无论是形式至上还是功能为主的设计理论,究其本质都是为了设计对象的情感满足,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情感上的舒适感与满足感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对象的情感体验才是设计的最终落脚点。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认知与心理学家、工业设计师唐纳德·A·诺曼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中将对设计的研究与马斯洛的人类情感需求层次联系起来,将情感化设计分为本能、行为和反思三个层次,将情感理论引入产品设计之中,并提出了情感化设计的概念。
2.情感化设计在治愈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1)本能层应用分析:本能层设计更加注重产品外观,景观设计中的本能层设计关注设计对象的视知觉体验,从人类的五感体验出发思考不同图形、色彩、材质与人的心理感受的关系,利用艺术性治疗方式,达到环境治愈效果。
(2)行为层应用分析:行为层更加关注产品的使用过程,景观设计中的行为层设计从设计对象心理需求出发思考使用者行为需求,从空间体验、交通系统、功能布置几个方面入手优化用户景观参与过程。
(3)反思层应用分析:反思层的设计注重用户情感需求,景观设计中的反思层设计从文化传承、场所精神、人文关怀等精神层面优化设计对象情感体验过程。
(二)治愈性景观设计
1.治愈性景观设计概念
治愈性景观又称康复景观,人们接受景观的过程是从感知到感受的过程,感知是对景观对象的形态、色彩、尺度进行的基本判断,是人眼对景观元素的第一反应,而感受的过程则是对景观信息的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心理上的反应,是在外部景观信息以及自身心理处理双重作用下对心理产生影响的过程。治愈性景观便是利用这一特性,调节景观色彩,控制特定景观内容,通过景观感知作用于景观感受,营造出能够改善人身心状态的自然景观环境。
2.景观治愈原理
(1)运动:适量的运动是缓解焦略情绪改善心理与生理状况的有效手段。治愈性景观设计中多设置运动场地,同时针对使用者喜好设置景观节点与游览路线,利用节点实现景观激励,激发设计对象活动欲从而达到身心治愈的效果。
(2)亲近自然:人类对自然的亲切感生俱来,与自然交融是人生命本身的需要,良好的自然接触是缓解公众压力,改善公众焦虑心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苏联和德国就已经使用“园艺疗法”来治疗抑郁症和失眠症,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在与自然和各色花卉景观亲密接触之后病情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3)压力回避: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压力,城市中车水马龙的喧嚣与拥挤给人们带来了极其负面的五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身处绿色积极的景观环境中能让人产生暂时逃离消极压抑的生活环境的心理,从而得到放松,许多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也会利用植茂丰富的公园景观暂时改善不良情绪,释放工作压力。
三、情感化理念下公众身心需求要素分析
(一)公众生理层面需求
突如其来的疫情浪潮打破了我们长期以来习惯的社会秩序和生活习惯,面对疫情,人们逐渐意識到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才是对抗病毒最强大的武器,但是在“全民居家”的背景之下,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足够的空间与条件运动,除此之外,居家期间电子产品,虚拟空间的概念成为主流,长期面对屏幕所带来的视觉疲劳,公共空间里长期泛滥的消毒水的气味,社区长久以来关于疫情的广播与广告,这些因素都对公众五感体验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二)公众行为层面需求
疫情爆发期间,人类的社交行为被迫受到限制,虚拟社交、线上教育、数字娱乐、云端会议,线上医疗代替线下活动成为生活主流,但与此同时,虚拟社交与经济的加速发展的也对线下活动造成了严重挤压,“社交恐惧症”成为疫情平复后的网络热词。长时间的室内生活让人们更加渴望能够在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中释放自我,因此能够积极引导公众社交行为,实现实体社交激励,营造自然绿色的景观空间缓解公众压力,是后疫情时代景观设计的另一重要目标。
(三)公众情感层面需求
疫情期间的“宅”居生活虽然有效阻止了疫情的传播和扩散,但也给人们带来了如焦虑、孤独、压抑等负面情绪,长期处于这样活动范围受限的环境中,往往缺乏理性思考的参照,人们更加容易产生大幅度心理波动;因此后疫情时期的治愈性设计应积极引导设计对象对特定景观元素的进行感知、分析与诠释,营造亲切温和具有安全感与强烈人文关怀的自然环境。
四、情感化设计理论导向下的治愈性景观设计方法
(一)本能层面的治愈性设计
1.设计原则
本能层的治愈性设计,应设身处地对他人情感进行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从景观感知与感觉两个层面分析不同色彩、材质、造型与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在这些科学合理的数据与理论基础上选择景观元素以达到良好积极的治愈效果。
2.设计策略
(1)铺装设计:基于治愈性理念的铺装设计聚焦于公众感知体验从材质、图案、色彩几个方面考虑铺装类型;人们对于铺装材质的感知体验是在视觉与触觉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设计时应多选用质地柔软、触感舒适、色彩中缓的材质避免对公众造成应激性负面情绪,根据空间类型筛选能够引导公众积极情绪的暖色系且具有柔和肌理的景观材质,避免大面积使用大理石、水泥等冰冷灰暗的材质;场地内大型广场的铺装图案应以圆形或多棱角多边形这类温柔平和的形式为主,采用幅度平缓、排列整齐、慢节奏的动态性铺装形式,避免因尖锐形式产生的距离感与刺痛感;小型休憩空间铺装形式可采用不断变换的曲线铺装,给人强烈的律动感与视幻效果,缓解设计对象于空间内的紧张状态,激发其正向感知体验。
(2)光环境营造:舒适的光照环境的对于人群情感治愈有着积极的促进效果,实验表明:低于100lx照度的暖色系光源会让人感觉轻松安逸,产生昏睡感,高于300lx照度的冷色调光源会让人精神亢奋,减少工作错误率。光环境设计应统筹运用不同类型的自然或人造光源,根据不同景观空间类型选择相应的光照方式,保证各空间采光与照明适宜合理。例如广场多为种植稀疏的开敞空间,可适当增加一些遮阳设施如遮阳棚、张拉膜、廊架等,避免长时间光源直射给人带焦灼暴躁等情绪;休闲空间更适合采用自然光照,通过光照分析确定光照方向与时长,选择最适宜的位置以激活空间内舒适的温度感知,营造树影婆娑的林下空间;私密区与林荫小道这类树植遮蔽比较茂盛的室外空间,则需在自然照明的基础上配合人造光源进行设计,灯光色彩以黄色,橙色、洋红色等暖红色为主,光照强度控制60-150lx之间,营造宁静平缓的自然环境。
(3)配套设施:自然造景相比于人工设施更加具有生态性与美观性,但也存在一定功能局限性,基于五感治愈的景观设施应结合疫情背景在改善自然造景的基础上优化空间功能,突出艺术性、互动性、趣味性,优化场地声光体验,发挥更佳的空间治愈效果。例如芝加哥儿童医院屋顶花园的设计(图1、2),设计师利用彩色的树脂墙环绕柔美的曲线,墙中心设置互动型LED灯,孩子们触碰屏幕会激起彩色涟漪然后转化成剧烈的色彩气泡,树脂墙周围散布着以回收的木雕制成的玩具和座椅,小患者们的手是感应器,孩子们把手放在木雕上就会传来木头说话的声音或者流水声,这样的装置设计保证了良好的视知觉体验,配合场地丰富的绿化设计,将空间的治愈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
(4)绿化设计:基于本能层的绿化设计应从公众视觉与嗅觉的感知出发选择植物组合,注重空间内植物竖向层次变化与色彩搭配,适当减少场地内硬质铺装,增加草坪与花境的种植空间;乔木类可选择广玉兰,桂花、樱花、银杏、梧桐等此类观花类或具有良好树形的植物,配合薰衣草、鼠尾草、二月兰、鸢尾等具有芳香型气味的灌木,激活设计对象嗅觉体验,道路及座椅两侧避免采用如夹竹桃、月季、玫瑰及其他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植物,利用泥土、草地或鲜花的清香,消除公众疫情期间因化学药水产生的生理与心理上的消极影响。
(5)声境营造:治愈性理念下的声境设计应以深入测试周边噪声强度与范围为基础,利用跌水,植物种植或其他声音隔离设施消化侵入空间内的噪声,增加乔木种植比例引入自然声音,减弱场景中会引起使用者消极情绪的负面声音;不宜大面积绿化种植的场地也可配合人工设备播放一些能引起公众积极情绪反应声音如流水、鸟叫、钟鸣、风声等。
(二)行为层面的治愈性设计
1.设计原则
行为层面的治愈性设计,应聚焦疫情背景下公众新的行为需求对传统景观空间进行改造与优化,打造安全性、全龄化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景观空间,着力于满足当下公众亲近自然的需求,运动健身需求与实体社交需求,营造更加具有趣味性,更加突出人文性,能够引起公众共鸣,具有艺术性与使用价值的生态环境。
2.设计策略
(1)道路系统:基于行为层面的道路系统设计,应增加更多更加具有生态性质的游览路线满足公众亲近自然的急切需求,营造多种交通类型满足疫情后公众多层次的活动需求如游览、跑步、骑行等;分散设置多个出入口避免单个出入口出现大量人员聚集,不同道路系统借助铺装、导视系统或其他趣味性景观节点进行人群引导,创建一个充满活力、功能多元的动态景观风景带。例如成都沙河源公园的景观设计,公园将社区文化活动与生态健康教育相融合,设置各具特色的水道、车道、跑步道,打造一环三线的公园形态,道路之间利用铺装进行区分,两侧设置特色花境与休闲节点打造良好的风光带,呈现碧水长流,生机盎然的活力园路系统(如图3、4)
(2)空间营造
①优化半开敞型空间:半开敞式空间包含了休憩、观景、闲坐等功能,然而当下休闲景观中各种刺眼的安全警示标识和其他关于疫情管控的广播与标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场地的休闲性,给公众造成了较强的心理压力。治愈性景观设计主张通过设计进行行为引导,例如可利用散布的小块水景隔离各个休憩空间,在休闲座椅之间设置草坪、花境或绿篱遮挡保证安全距离,地面采用暗示安全距离的趣味铺装,同时配置具有自动消毒或体温监测功能的景墙或廊架等构筑物,安放无接触垃圾桶等,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丰富景观内容,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实寻求安全与功能需求之间的平衡。
②分割开敞型空间:疫情背景下传统的大面积开敞式集散空间已不能适应当今的疫情防控需求,后疫情时代的景观空间设计可考虑将开敞式空间打散,拆分成一个个单独的微型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利用高差、水景或者绿化进行隔离,将部分小型休闲空间架空抬高以获得开阔的视野,架高的设计可以将室内空间引到室外,处于不同高度的人群可以互相看到或感受到,从而营造出一种参与感破除封闭感与界限感,高台下方顺应结构设置台下休闲空间,配合音乐喷泉,特色花境等构筑物,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方面思考景观感受,为公众创造一个能够真正放松情绪,治愈心情的户外休闲场所(如图5)。
③改造私密型空间:疫情期间,公众的社交需求被迫受到压制,虚拟社交平台成为公众情绪发泄的主要场所,长时间的室内生活降低了公众对私密性空间需求同时也增强了对于自然景观的向往。因此后疫情时期的私密空间应当在增加原有绿化率的基础上完善场地社交功能,建立防疫性社交空间。具体设计可在原有空间布局基础上继续细化,利用高低适宜的绿篱或者灌木围合小型交流空间,采用=用软硬质交替出現的趣味性铺装暗示安全距离;也可在私密区一侧营造专门的社交平台,利用醒目铺装以及明确色彩暗示空间种类与区域划分,在实现社交激励的同时满足安全与疫情防护的需要。
④添加运动空间:在经历疫情较长时间的隔离之后,公众身体素质与心理状态都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传统景观设计中单调的运动设施已不能满足公众的活动需求,因此疫情后的景观设计应在原有空间布局基础上增添自然野练与健身空间,倡导全民的运动行为。“户外野练”空间从便利性,体验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打破室内外的空间限制,将健身空间实现从室内到室外的转变,在场地内设置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使用者需求的运动设施,打造有氧无氧交替的多样性运动模式,让周边居民可利用任何碎片时间进入健身场地而不再受到具体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利用运动缓和疫情给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图6、7)。
⑤融入自然空间:长时间局限的室内活动增强了公众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在这种背景下,后疫情时期的治愈性设计应拥有更加丰富的混合型景观功能,尝试将室内功能与绿色生态的室外空间相融合,将原本封闭局限的如工作、学习等室内活动的一部分转入种植丰富的树林或花丛中,实现室内外空间的融合与统一,在更具生态性的场所里营造专门的室外办公及阅读空间。例如由snohett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挪威户外疗养树屋,这座林中树屋内设置了休憩、观景、阅读、娱乐等多个空间,阳光下木质的室内装饰散发出阵阵香气,室外虫鸣鸟叫,流水潺潺,有效缓解了患者治疗产生的负面情绪(如图8、9)。
(三)反思层面的治愈性设计
1.设计原则
反思层设计是对设计对象思想与感情层面的需求满足,是基于本能与行为层产生的更高层面的生理感受,反思层面的治愈性设计更加关注设计对象的情感价值实现,注重文化性、人文性、突出記忆性,营造和谐亲切的景观氛围,通过场所内涵激发设计对象情感互动,引起情感共鸣。
2.设计策略
(1)增强公众文化认同感:场地的文化性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作用于公众的认知层次的中性概念,是设计的精神核心,灵魂所在。优秀适宜的文化设计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染力与感召力,更能引起设计对象的情感共鸣,增添场地亲切感,因此在治愈性景观空间的设计中,更加应当深入挖掘并提取当地特色文化,利用艺术手法进行抽象化处理,使其具象为某种艺术符号或某种特定的空间形式并应用场地设计之中,利用文化符号或空间布景传递特异性文化信息,增强场地归属感,让公众能够在场地内感受到更多的亲切感,引起公众情感共鸣。
(2)增强空间归属感:心理学上对于归属感的解释为个人或集体对于某一事物或者某种现象认可并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圆满的家庭,稳定的工作都可以给人们带来归属感,可以说归属感实际上来源于绝对的安全感。景观空间的归属感营造主要从功能舒适感,符号识别感,场地安全感几个层面进行考虑:第一,基于人体工学原理设置小品与相关景观设施,深入考虑场地通风与采光条件以保证良好舒适性。第二,提取当地易识别且具有特异性的文化符号作为精神堡垒增强公众文化认同感。第三,增加休憩空间的绿化率与封闭性,营造安全亲切的交流场地,增强设计对象个人与社会认同感。
(3)突出人文关怀:反思层面的治愈性设计应深入思考设计对象心理变化,关注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要求,在满足基本人群使用需求的基础上,也积极鼓励其他人群进入,设置各年龄人群都能够参与使用的景观小品,迎合其他特殊人群使用需求突出人性化设计。具体设计可在景观座椅两侧增添扶手,座椅高度控制在40cm左右以方便老年人使用,对空间内较为尖锐的折角进行倒角处理避免造成磕碰,空间中设置色彩鲜明的导视系统提供空间环境信息,增添盲文、盲道、有高差的部分设置无障碍通道以适应各种人群的使用需求。
(四)情感化设计导向下的治愈性景观设计优势
1.本能层理念导向下的景观设计优势
本能层理念指导下的治愈性景观设计更加关注设计对象的五感体验,使场地营造、空间处理、植物设计等设计过程更加具有条理性与针对性,不同于传统景观设仅专注于场地功能性、美观性或生态性,治愈性景观在此基础上对每个空间的视、听、味觉、嗅觉深入考虑,打造更加具体完整的景观知觉系统,力图营造最佳最全面的景观感受,将自然环境与人工设施充分融合使其具有真正的心理疗愈效果,发挥更佳的景观治愈效果。
2.行为层理念导向下的景观设计优势
基于行为层面的治愈性景观设计,从分析当下设计对象心理层面需求出发,提出行为层面的设计策略,户外野练场地改善了疫情后居民普遍的身心亚健康状态,利用绿化与铺装控制安全距离的方式消除了过于简单生硬的防疫措施给公众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室外营造更加具有生态性的办公与学习场地也是一种新的设计尝试。相比于传统景观设计,行为层面的治愈性景观在满足国家相关防疫措施和需求的同时,营造出了更具特色、更加适合后疫情背景的景观环境,满足了公众疫情背景下特殊的景观需求,更加聚焦于景观与人身心健康的关系,更能迎合当下特殊的时代需求。
3.反思层理念导向下的景观设计优势
反思层面的治愈性景观设计是基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提取不同地域文化并进行抽象化设计的方式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社会认同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从反思层面思考治愈性设计,增强空间归属感与人文关怀的设计策略使景观场所更有温度感,更有利于增强设计对象的空间认同感与满足感,打造具有情感内涵及记忆性的景观空间。
结语
唐纳德的情感化设计理念为治愈性景观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使治愈性景观设计不再是一种只局限于心理治疗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从景观空间的感知、情绪、功能三个具体的层面发挥作用的新的设计与思考模式,从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层面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治愈策略的设计方法更加具有逻辑性与科学性。随着疫情时代逐渐结束,将情感化设计理念与治愈性景观相结合营造出新型的治愈性城市景观空间,将会是改善疫情后期公众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傅昊.基于行为心理学理论的盲童幼儿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设计,2021,34(19):64-67.
[2]于斯淼,张耿.疫情后基于视觉心理效应的大众化艺术治疗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11):55-57.
[3]张伟明,孙剑桥.反思层面的冰雪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23):58-60.
[4][美]唐纳德·A·诺曼.何笑梅译.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66-70.
[5]董晨.虚拟社交下的“群体性孤独”研究[J].法治与社会,2021(05):119-120.
[6]刘一凡.景观形式设计中的情感语言及其逻辑秩序[J].美术文献,2020(08):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