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救生系统出发看水域救生新思路
2016-10-11徐丹霞李银清刘思清樊哲周婕杨亚
徐丹霞 李银清 刘思清 樊哲 周婕 杨亚萍
【摘 要】一般救生系统由施救者、溺水者、旁观者、救生设备和环境构成,各个要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现有市场大部分从溺水者、救生设备,或者是环境方面入手,这确实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本文提出一个人们固有的思维误区,即施救者一定是一个强者,但这并不正确。因此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从施救者角度展开的救生新思路,希望能为现有水域救生提供另一条光明道路
【关键词】水域救生;施救者;新思路;情感化设计
0 引言
水域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生死存亡之间,一个平凡的人是否去要去拯救一个不相干的性命。这个问题衍生出的不仅仅是一桩桩心有余悸的溺水惨案,一篇篇歌颂无私救人的英雄壮举,更是背后隐藏的我国公共设施建设的不足与社会道德文明的薄弱。落实到这个救与不救的现实问题中,我们不该一昧谴责那些明哲保身的无辜群众,也不该大做文章的抨击社会建设的缺失,而是应该思考怎样能做的更好?怎样才能减少落水几率?怎样才能让善良的施救者无性命之忧?
1 现状分析
本文重点以地形多样的江南地区为例,江南地区既有宽阔平坦的大片水域,又有局部地区的水势湍急的山岭沟渠,发生溺水事件频繁,水域救生设备条件较差。在这外界环境相对不容乐观的背景下,那如何来改善救生系统的固有硬伤呢?首先,我们先理清落水之后,救生过程中对于施救者与落水存在哪些凶险呢?
(1)“恐慌杀手”
来自内心的不可预测的恐慌往往会让人失去应对风险的本该有的能力。例如,人害怕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闭上眼睛,任由身体瞎扑腾。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正面落水,由于落水后没有看清方向,可能导致身体不断的向河中央漂去。因而就造成了现实中很多岸边落水的案例,最后漂远到岸上的人无法施救的距离。
(2)“无意识谋杀”
该危险来自落水者“强烈的求生欲望”,人在濒临死亡的恐惧感是无法言说的,这个时候出现的希望就相当于救命稻草,他必定会死死拽住绝不放手。但是这个行为也会直接导致施救者的行动受阻,长久的受困会给施救者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比如痉挛、体力不支、窒息等。例如,一篇“英雄魂归家乡河”描写了广东边防总队顺德边检战士谭念事迹的报道让多少人为之落泪的同时,又有多少人默默回家告诫自己的亲人不要盲目救人。2007年6月,回家休假的谭念巧遇意外落水的三个少年,拼尽力气将其中两人救起,但是在营救第三人时,被极度害怕的少年缠住无法动弹,最终力竭溺毙。
(3)“施救者能力有限”
愿意伸出援手,无私救助他人的英雄肯定是精神上的强者,但是不一定的生理上的巨人。乐于助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良的人本着无私奉献的心态去帮助一个陌生人,这是一种社会道德,但并不是法律强制的行为。一个人的身体能力是有限的,在无限的不可测的自然因素面前,每个人都会害怕。因此克服这种恐惧已经是难能可贵了,难道还强求他们去舍己为人,牺牲一切吗?
(4)“救生设备差强人意”
11月19日15时许,学生何九春在救一名跳湖轻生女子时不幸身亡。这个小伙子其实不会游泳,但他见情况危急,拿起了湖边的救生圈纵身跳下。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救生圈发生破裂,何九春消失在水面上。经调查,在我国海上救生设备与技术已经相当完备,各类救生设置应有尽有,国家非常重视这一方面的建设,为之投入了很大财力与精力。在部分著名景区的危险地点也做出了很多防护措施,但是对于大部分同样需要保护的偏僻水域由于经费问题、维护问题、报修问题等,实在鞭长莫及。即使有救护设施,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救生效果早已退化,间接导致大部分偏僻水域危险系数较高。
(5)“水下为之因素多”
偏僻水域往往由于远离生活区与工业区,自然环境优美,植物生长茂盛。陆上植物恣意生长,掩盖路面,加剧了落水危险。水下水草茂盛容易缠住落水者身体,并且一些流传的鬼故事更是会加剧落水者的恐慌心理。另外乱流、急流,以及尖锐的石头,深厚的淤泥等都是可怕的自然因素,而且落水后,身体由于温差的急剧变化难以适应,生命机能衰竭,造成死亡。同时这些情况也大大增加了施救者的营救难度。
2 思路梳理
在一次施救行为中,各种实体要素相互间的联系是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的(如图1)。施救者是事件主导人,由他向旁观者发出提醒,以备不时之需;使用救生设备去营救溺水者;上岸后的紧急救护。就像是并联电路,任何一路通了就能达到救生效果,救生概率不一。在这样的设定中,施救者扮演了超人的角色,因此他所承受的压力也越大,因为任何一个差错,都能让施救者丧命。
经过切实的分析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提出新的营救思路:
(1)定位人群的转变
传统救生设备往往是为了落水者而设计的,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把决定权交给一个极度惊慌、神智失常的人好还是交给清醒且正常的施救者好?把生死权交给一个无私奉献的热心的施救者好还是交给已经奄奄一息的落水者?毫无疑问,一个一个清醒的正常人能对危机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的几率远比落水者要高,间接表明落水者获救的几率将会提高。另一方面,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个人都愿意帮助他人,可是孑然一身的人又有多少?大部分人肩上都有必须承担的家庭义务,这种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了会阻碍他们救人的步伐。然而,如果在施救者安危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那么我们可以相信,愿意伸出援手的人数将会大大提高。
(2)救护流程的优化
表1 人在缺氧环境下存活时间
在没有救生设备的情况下,一个完整的下水救护流程一般会有几个动作:发现、警示、跳入、拖拽、游回岸边。如果周边有救生设备那么还需要加一步:处理一下救生设备。那么我么需要在多久时间内完成这些才能算一次有效的救护行为?以上这些数据可以提供一些线索:其中在落水后的1~3分钟内,会体现出缺氧症状: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四肢软弱无力;或者产生恶心、呕吐、心慌、气急、气短、呼吸急促、心跳快速无力。之后会逐渐加重为:就容易产生意识模糊,全身皮肤、嘴唇、指甲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昏迷;严重的甚至导致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缺氧窒息而死亡。如果脑的供血供氧完全中断,在8~15秒就会丧失知觉,6~10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因此,缩短水下救护时间,为施救者留出更多时间去营救是我们在做救生设计的第一步。在这里本文给出一个参考方案:首先,施救者发现落水者时,能在第一时间发出警示声音,既能给落水者一个将有人救护的心理暗示,又能引起周围人们的注意。其次,有一个能确保施救者生命安全的救生设备能第一时间为施救者所用。再者,该救生设备能经受的前文提出的未知因素,而且能最大程度的保障让落水者与施救者安全。而且要考虑到施救者突然失去救护能力的情况。
另外,要同时考虑到施救者无法下水情况下的救护问题。同时不能忽视营救上岸后的一系列紧急救护——出血、痉挛、感染、呛水、骨骼受损等问题,应该配备简易的应急救护用品,如:纱布(创口贴)、消毒水、人工呼吸膜、急救板等。
(3)救生设备新痛点
救生设施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存放问题、制造成本问题、运输问题、利用率问题等:第一,由于偏僻水域的设备维护能力相对较弱,增加人员维修成本太高且不切实际。其次,该存放点在紧急情况下必须容易取下,但是在日常存放时不易掉落。建议在设计之初谨慎考虑,尽量给予救生设备一个干燥,阴凉的存放环境,同时不能跟当地环境相显得格格不入。第二,公共设施制作批量大,因此单间产品价格不易过高,材料能满足标准救生设备即可,可以考虑新型反光材料,但不应从材料上来提高质量,应考虑从造型出发。第三,江南水域地域分散,沿线较长,运输问题突出,该设计必须具备便于运输或者可拆卸的优势。第四,应提高产品利用率,延长产品使用年限,降低报废率。
3 总结
救生设备是户外水域救生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户外水域活动是不可缺失的屏障。由于智能自巡航设备的成本及技术要求,大多数救生设备依旧需要人力参与。本文希望通过另一个角度来提高救护效率,针对周边水域救生设施的缺陷,从警示与保证施救者安全角度对其进行再设计。另外建议设计时结合一些具备警示功能的物体,在材料可以考虑新反光材料的运用。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提高生还率。
【参考文献】
[1]方千华,梅雪雄.游泳救生系统及其运行分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05):74-77.
[2]范天娇.大学生救人身亡引救生圈质量安全争议[N].法制日报,2015-11-25(15).
[3]李俊远.救生设备用反光材料的技术规范[J].交通标准化,1990(02):16-18.
[4]刘慧茹,宁桂珍.英雄魂归家乡河——记为抢救落水者而牺牲的广东边防总队顺德边检站士官谭念烈士[J].中国边防警察,2007(03):27-31.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