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游戏的运用
2023-04-11毛晓健
毛晓健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性、活动性很强的学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心理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高效,教师可运用心理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心理游戏创境,活跃互动氛围;基于心理游戏体验,渗透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游戏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8-0051-03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性、活动性很强的学科。《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心理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在游戏互动的过程中敏锐地观察他人行为,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实现自我改变。将心理游戏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利于实现高效教学。
一、运用心理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心理游戏导入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认知活动类心理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知活动类心理游戏需要个体面对自我、面对世界,并展开一系列思维、感觉以及想象等活动,由此生成客观、积极的认知。认知活动类心理游戏能对学生形成正确引导,使学生合理用脑、专注学习,从而实现激发兴趣、发展想象力、提高记忆力的效果。运用认知活动类心理游戏导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认识自己”时,笔者在导入环节运用了一个心理游戏。笔者先跟学生说:“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个特殊的游戏——自我告白书。”一听到“游戏”二字,学生立刻兴奋起来,他们的注意力被瞬间吸引。接着笔者给学生介绍游戏规则:“游戏时间为5分钟。每个同学拿出一张纸条,以记名的方式分别写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老师收上这些纸条,在班级内随机分发。同学们拿到纸条之后,如果认可对方对自己优点、缺点的表述可以在相关条目上打钩,如果不同意对方的表述可以在其后进行补充说明。点评过的纸条要再次收回,发到各个同学手中。这次回到同学们手中的纸条上,就已经有了他人的批注,同学们要看一看他人对自己优点和缺点的评价。”游戏结束后,笔者提问:“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纸条,谁的纸条上全部打了钩?如果有,请举手。”结果全班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基于这一结果,笔者进行小结:“虽然每个同学都能罗列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是在别人眼中并非如此。比如你认为自己有某个优点,但是在别人眼中并没有。要避免这种状况,就需要客观认识自我,与他人主动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上述教学中采用的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心理游戏,但是为学生自我认知打造了良好的平台,也顺利引出本课内容,使接下来的教学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性,既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情感体验类心理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个体的心理活动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因素就是情绪。初中生正处于特殊的青春期,在生理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情绪有时表现出两极波动性。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运用情感体验类心理游戏,帮助学生合理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绪,及时调整心理状态,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言,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的主人”中详细地呈现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情绪,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不同的情绪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学会合理调控情绪、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笔者运用了“再回首”这个心理游戏。笔者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别用科学的情绪调节方法和不当的情绪调节方法去演绎两个不同的情境,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游戏的方式,深刻意识到调节个人情绪的意义和作用。情境1:教室的一角,由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路人甲和路人乙,甲急匆匆地走,不小心踩了乙的脚,乙立刻暴跳如雷,不断批评、指责甲。因为甲并非故意,所以对乙的责骂予以反击,由此引发了二人激烈的争吵。情境2:教室的另一角,由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路人丙和路人丁,丙也是不小心踩了丁的脚,但是丁性情温和,并没有指责丙。在丙发现自己不小心踩了丁之后,立刻向丁道歉,二人和平地解决了问题。这两个对比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讨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情境中发生的是同样的意外,而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由此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通过这种情感体验类心理游戏,学生既了解了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价值,又认识到了在真实的生活中应当学会调节情绪,找到合理调节情绪的方法。
二、借助心理游戏创境,活跃互动氛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性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可以丰富学习体验。借助心理游戏创设互动情境,能够达到活跃互动氛围的效果。
(一)借助生活化心理游戲,创设互动情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设计心理游戏时,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与学生相匹配的情境,打造充满趣味的互动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及时启迪、引导学生的思维,把握契机适时鼓励,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真正感知和理解世界,这样的课堂才可以真正成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平台。
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遵守规则”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规则以及遵守规则的目的、意义。教学可以通过探讨呼吁他人遵守规则的方式而展开。首先将班内的学生分为两组,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小组主题。一个小组的主题为“遵守规则的好处”,另一个小组的主题为“不遵守规则的危害”。学生在限定时间内,以教师规定的方式,展示学过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可引入“撕纸条”的心理游戏,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不遵守规则的危害。在游戏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张大小相同的白纸,上面有十条等宽的折痕,当学生想到一个不遵守规则的危害时,就撕下一条白纸,直至再也想不出来。撕下的白纸条实际上就代表着学生对不遵守规则的危害的认知。
通过这个心理游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规则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很显然,在游戏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融入,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使教师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借助对比类心理游戏,创设互动情境
一般情况下,个别学生的心理、行为并不会对课堂氛围产生显著的影响,课堂氛围主要受多数学生的心态和情绪影响。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互动活动,通过师生以及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营造健康活泼的教学氛围。对比类心理游戏是营造互动氛围的一种有效方式,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又能够鼓励学生主动认知世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享受学习”涵盖两大知识板块:学习压力、考试焦虑。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原因,并找出恰当的解决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在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开展“吹气球”的心理游戏,以此了解学生对学习压力的认知。首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个气球,然后让学生根据指令吹气球。气球吹得越小,代表压力越小;气球吹爆,代表壓力过度。通过气球的形态,教师能够建立直观感知,了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等问题。该游戏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上述教学借助心理游戏创设了民主平等的互动氛围,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游戏的恰当引入,能够带动探究氛围的形成,这样在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更利于师生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尊重、理解与信任。
三、基于心理游戏体验,渗透正确价值观
初中各门学科的教学如果缺乏价值引领,就会变得肤浅,缺少灵魂。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其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这门学科的知识,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不会虚度光阴,能够了解自身价值、肯定自身价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心理游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
(一)基于心理游戏强化价值感知
作为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灵活运用教学智慧,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对自身价值的感知,这样的课堂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科学地运用心理游戏,引领学生在游戏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时,可引入心理游戏“共同承担责任”。游戏开始之前,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组选派三名学生参与游戏。具体规则如下:由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盲人和少一条腿的残疾人,他们立于起点,等教师口令一出,协同合作,共同迈向终点,而第三名学生则在终点等待他们到来,在三人触手之后,第三名学生迅速跑回起点。最先完成游戏的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能够得到教师的奖励。而未参与游戏的其他学生,应当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安静,不能给予参与游戏的学生任何帮助。游戏结束后,学生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分享感悟。有学生提出:“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三名同学分别扮演了三个不同的角色,主动承担了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不可过于依赖他人。”
这个游戏能够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形成角色与责任同在的客观认知。
(二)基于心理游戏引发价值共鸣
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没有无教育的教学。由此可见,价值引导是所有学科都具有的功能,这一点更突出地表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这就要求每位道德与法治教师都能够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要求,置于教学目标之首,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都能够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成员,都能够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教育的意义,深刻解读其内涵,同时还要展现自己的教学智慧,这样才能呈现有意义、有价值、能够彰显人生追求的课堂。当然,心理游戏的恰当引入,更能促进学生发展并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发学生的价值共鸣。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少年有梦”时,笔者就尝试设计了“合力找目标”的心理游戏。学生听到“合力”二字,就知道此游戏需要他们协同合作。笔者先将班级学生分为六组,每组选派两名学生参与游戏,然后公布游戏规则:每组第一名学生需要蒙住眼睛,第二名学生借助语言指引第一名学生寻找目标物,直至将目标物顺利交到教师手中,此项任务才算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不能说话。游戏结束后,笔者向学生提问:“通过这个游戏,你获得了怎样的体会与感受?作为第一名同学,你是如何顺利找到目标物的?在找到目标物之后你的心情如何?作为第二名同学,你应该怎样为第一名同学提供真实有效的帮助?”通过这个游戏,学生能够获得更真切的体验,能够体会到实现梦想必须要有执着的精神、不懈的努力,更要有合作精神。
这个游戏使学生获得了情感层面的触动,他们更愿意展开积极的探索、主动的思考,能够规划人生目标,获取深刻的感悟。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游戏不仅有利于学生释放压力,而且有利于学生表露内心世界、倾诉个人情感。与枯燥地讲解书本知识相比,心理游戏更能触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认同,更能促使学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索、自我发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心理游戏只是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具体手段之一,还需要教师灵活运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韦海珊.将心理游戏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20(22):46-47.
[2] 曾桂发.心理游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效应用[J].广西教育,2019(25):148,150.
[3] 石洪辉.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2(11):70-72.
[4] 曲琳.让生活实践走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考[J].华夏教师,2022(28):55-56.
[5] 吴翠.新课改视域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探索[J].华夏教师,2022(30):49-5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