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助学系统落实语文要素
2023-04-11方静
方静
统编版语文教材设置了较为完整的助学系统,利用单元导语、课文插图、旁注、资料袋、课后习题等栏目提供丰富的外部条件,辅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助学系统主要涵盖提示类、注释类、图画类、资料类、题目类五个方面的材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编排的一大特色,教材每个单元的篇章页上的右下方都标注了语文要素,让学生明确知道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方法、能力、习惯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助学系统来落实语文要素。下面以《天窗》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研读单元首页,明确语文要素
语文教材以单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编排课文,每个单元的首页都设有篇章页,左上方标注人文主题,右下方标注语文要素,使学生对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难点都能一目了然。备课时需要研读篇章页内容,明确语文要素,有利于课文教学过程中落实本单元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天窗》所在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乡村生活,篇章首页以空旷的乡村田园风光为背景,呈现出来的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是“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一“助学系统”的出现,既给学生提示了阅读课文时怎么去体会文中流露情感的方法以及表达情感采取的方法,也给教师提示了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正确把握的度。基于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设置为:认识2个生字,会写11个新字、12个词语;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篇章首页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整个单元的教学方向和学习思路,提示类助学元素有利于教师将语文要素恰当地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有利于学生预习时学有方向。
二、利用教材插图,关联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几乎都有插图,画龙点睛式地呈现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启迪学生思考文本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使用教材插图的时机,发挥视觉和文字的双重功能,关联语文要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天窗是农村旧时建造的房屋的一个特征,大多数小学生都没有见到过这样的设计,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汽车上的玻璃天窗,说说天窗所起的作用,再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了解天窗所在的位置,但因为房子上的天窗是固定在屋顶上的,不能打开和关闭,只能起到透光的作用,而不能进行换气。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解读“天窗”这个词语的意思,最后通过播放视频,将其画面镌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观察第一幅图画以后,再观察第二页的插图,想象白天的晴空万里,再观察第三页的插图,想象漆黑的夜空与满天的星星,最后用手比作天窗取景框想象看到的外面的世界,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使自己的感受与文本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图画类助学元素能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素材,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提炼基本信息,落实语文重点,锻炼学生读图能力,进而提升理解文本的能力。
三、借助泡泡提示,深化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中的“泡泡提示语”往往出现在某一个段落的右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它以学习小伙伴的口吻提示学习重点,诠释文本的思想内涵,揭示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等,教师可以利用“泡泡提示语”,助力学生展开深度阅读,加深语文要素的落实。
《天窗》第6自然段旁边出现了“泡泡提示语”:“文中两次提到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从中可以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站在学生的角度,以第一视角表述了阅读感悟,启发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将第4、第6两个自然段的文本呈现在多媒体屏幕上,用红框框圈出两个“慰藉”的所在位置,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两段内容,并思考:“唯一”是什么意思?慰藉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天窗才会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如此進行对比,总结出下雨天和睡觉前两种情况,进而抓取文中的关键词语“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和“被逼着上床”等体会孩子们被家长管束时的不满意和失落感,在万般无奈中,只有天窗这个地方才能放飞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神游于广阔的天地中。PPT再次闪现“泡泡提示语”,让学生继续想象,说说孩子们得到了慰藉以后的心理活动,学生就会把自己代入角色,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烦躁的心情在得到安慰以后变得平静了,不吵了,也不闹了,会带着愉快的笑容进入甜蜜的梦乡,等等,阅读感受变得更加深刻了。
研读文本,不难发现“泡泡提示语”这类提示类助学元素出现的形式比较新颖,很容易吸引学生探究的目光,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找准赏析文本的关键所在,加深阅读的深度,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紧扣课后习题,凸显语文要素
从整个单元的体系安排到具体课文的呈现,“助学系统”在设置上以多种形式呈现语文要素,比如,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一般都是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识记、感知、运用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因此,教师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将课后习题指向的学习要素和文本的整体感知结合起来,助力学生解读课文内容。
《天窗》一文设置了三道课后习题,第一道题要求学生认识天窗的位置和作用,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天窗”这个“陌生”的物品。第二道题要求学生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是针对单元语文要素设置的专门题型,可以结合文中的“泡泡提示语”一起解决。从这篇课文的写作角度来看,比较难以理解的语句主要是作者在具体描述“郁闷”之后抒发感受时出现的,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结合观察到的画面,联系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体验文中孩子被迫关在屋子内的内心感受,再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生活条件,最后发散学生的思维,站在文中孩子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此时此刻的感受,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第三道题是“读句子,回答问题”,这是选取课文中的第5和第8自然段的语句来具体理解课文,第一问中的“扫荡”一词原本含有贬义的色彩,但是在文中却用来描述暴风雨的猛烈,这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表达个性化的理解;第二问中“无”与“有”、“虚”与“实”之间的对立与联系,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教师要作为教学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点拨。
习题类助学元素起到了呈现和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灵活使用课后习题,使其适时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质量,体现“助学系统”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