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构建
2023-04-11王丽丽
王丽丽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双减”政策全面实施后,“课内不足培训补”等教育乱象被遏制,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压力,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扩展知识面,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所需具备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总称,包括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学习能力、文章理解与鉴赏能力、阅读和朗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基于此,本文探究在“减作业负担、校外培训”的“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发展。
一、精研细读,聚焦文本潜藏意蕴
(一)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文本理解浅表化是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义或简单生活现象的描述层面,无法深入挖掘文本的潜藏意蕴。在教师进行文本讲解时,学生之间可能会互相发表观点、讨论问题、开玩笑等,但这些讨论可能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忽略了关键点和学生认知的盲点、难点,以及文本潜藏的深层含义,导致语文要素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学生的深层思维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激发。由于学生在词汇量、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字词运用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学生的写作完成度、流畅性、语言规范化等方面的表现差异较大。为确保整個班级学生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特点,熟悉他们近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有层次、有梯度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设计差异性和层次性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即深入、深层和深刻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思维经验,还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拓展自己的思想和个人发展。
(二)捕捉细节,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细节就像一片叶子,如果我们仅仅浅尝辄止,那么只能看到表面的模样。但是,深入研读可以让我们通过细节了解叶子的生长季节、树木的生长环境,甚至感受到叶子飘落的风姿和意境。只有真正深入理解细节,才能感受文本所隐藏的美妙和思考。在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文中,作者通过场景和细节的刻画体现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感悟其中蕴含的父爱,以便引起情感的共鸣,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如引导学生品读描写家庭中亲情的温暖场景细节:“两年一度的庙会中……卖玩意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段描写传递了父爱和家庭情感的力量。文中“他扎紧裤脚……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等细节,生动刻画了父亲的形象、动作和神态,教师应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品味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三)巧设问题,把握文章核心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是驱动深度教学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工具。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文本时,应该有针对性地预设问题,紧密关注教学目标,让问题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支架和载体。优质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让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收获。同时,问题也要具有张力,既要切合课程内容,有一定思维难度,又要让学生有想法、愿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掌握文本的核心要义,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时,可以使用“主问题+问题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渐进式理解文本、发掘文本背后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可以先抛出“主问题”:“为什么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最终能够相处融洽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他们开始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随后,教师可以连续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问题1:“慢性子裁缝有哪些特点?急性子顾客有哪些特点?”问题2:“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为什么会发生矛盾和摩擦?”问题3:“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了矛盾并最终相处融洽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需求,通过设计课后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提升其阅读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有效的学习成果。
二、强化关联,重构知识纵横体系
(一)艺术学科强化学生感性与审美素养
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是突出展现人文价值的学科,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将语文与艺术类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课堂的美感和艺术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加强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化内涵。第一,语文教学中引入美术元素,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想象力,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例如,讲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使用绘本作为辅助教材,让学生观察插图、色彩、线条等要素,感受绘本画家的情感和表现方式,进而感受语文的语言美、文字美、意境美。第二,语文教学融入音乐元素,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学习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时,教师可以播放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作为背景音乐,指导学生朗读。通过音乐的感受和联想,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所描写的月亮、山水、田野等乡土景象。
(二)数理学科提高学生逻辑能力与抽象思维
数理学科注重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将数理学科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在语文教材中,不乏与数学相关的课文,如《玫瑰与向日葵》《飞越春天》《花钟》等。通过将语文内容与数理知识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例如,教师讲解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时,可以通过实物教具或图片介绍钟表表盘的制作原理,让学生了解表盘上的刻度代表着什么,以及时针、分针和秒针之间的关系。在文本故事中,小学生用树枝和鲜花制作了花钟的时针和分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树枝的长度和花钟表盘上的刻度,计算出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让学生既可以学习到几何知识,又可以锻炼数学计算能力。
(三)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视野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各类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相融合,能够丰富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和表达交流机会,有效调动其多种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为自主探究性的语文学习和核心素养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在低年级,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师可以通过下载与汉字相关的软件,如“小学生汉字表”,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发音、写法、部首、偏旁、笔画等基本信息,还可以利用有声教材,让学生通过听觉方式快速记忆汉字。高年级是提升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整理与教材相关的历史资料、唐诗宋词、著名古籍等提供给学生,以使他们更好地锤炼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成果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在线课程等平台,辅助学生的课后学习。
三、深度拓展,强化学以致用能力
学以致用是评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达成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该树立语用意识,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以深化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习惯于只进行新知讲解和课后巩固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仅停留在知识表层,忽视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指导,使得学生难以从学习中获得有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无法真正促进语文学习向纵深发展。如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中有这样一段话:“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在教学时,某老师仅指出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写作手法,强调“比喻,就是将地球看作一个无私的大家长”,“排比是‘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时间变化”,然而,这种蜻蜓点水似的教学方式可能使学生无法清晰地抓住具体细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學以致用能力,教师需要深度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从理论知识中获得启发,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具体而言:第一,广泛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新闻报道等各类文本,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培养理解和分析能力,激发情感表达。第二,写作实践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写作实践,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文,讨论如何节制地开采地球的矿产资源,以解决资源枯竭问题。第三,口语表达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可以组织课堂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的兴趣,提高他们语言流利度和社交技巧。例如,教师可以举办一场辩论比赛,要求学生就地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进行辩论。第四,实践探究是增强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利用AR技术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课堂知识的应用场景,培养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AR地质博物馆,带领他们了解地球资源的形成过程,发现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的方式,语文教学能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学生也能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