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武术散打课程专项体能的建设

2023-04-11卢阳赵洋赖莎王镤

新体育·运动与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耐力

文 / 卢阳,赵洋,赖莎,王镤

由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更好的体育教育是体育强国目标的有力支撑,武术散打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课程,而专项体能训练又是提升散打竞技水平的有效措施。在武术散打训练过程中,必须结合临场应变反应、高强度的攻防、灵活对抗、技战术指导等诸多技法进行应用实践,通过训练让运动员掌握更多的战术变化,探索最有效的攻防技法。同时,速度和出其不意的战术也是散打竞赛中运动员必不可少的素质,而这一切都需要运动员具备超强的运动体能,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武术散打专项体能训练课程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

1 体教融合的概述

体教融合是我国在教育改革期间提出的教育理念,简单的讲,就是将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与教育培养体系进行结合。将竞技体育融入教育的方式中,不仅能够培养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更促进了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有机融合,真正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区域经济人才培养的目标。体教融合无论是对体育部门还是教育部门,其作用和价值都是积极的。

从整体上讲,体教融合突出的是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把这种培养的任务归纳到学校教育的范畴中,从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融会贯通。从更深层次分析,体教融合是教育观念和体育目标的高度统一,是将体育和教育两个领域具备的教育思维、制度体系、课程体系和价值观念深度融合。

研究其外界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运动员具备享受教育的权力;第二,实现学校教学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对接;第三,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体教融合[1]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EB/OL].2020-08-31.。体现在高校武术散打课程上,就是将竞技体育的观念和训练方式引入学校的武术教学中,同时将学校教育的精华融入到传统武术当中去。

2 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深度的体能水平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领域对武术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认知,主要集中在训练方式和措施方面,而对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生理生化监控和身体素质测试等方面研究还不够,也就是说,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能水平的成果研究缺乏应有的深度。

2.2 缺乏体能模型的深度研究

目前,在散打运动员体能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模型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按照散打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的特点和结构制定专项体能训练课程的指标,导致选材和体能训练方面缺乏科学的依据。

2.3 理论研究不够全面系统

目前,针对散打体能训练的研究,总结训练实践的论述比较多,但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以及通过理论解释训练方式的成果却不多,足以体现出多实践少理论的研究趋势,这是需要认真去面对解决的问题[2]刘海东,李娜娜.文化差异与主体认知:体教融合不可逾越的鸿沟[J].体育与科学,2020,41(05):36-42.。

3 高校武术散打专项体能训练框架设计

3.1 专项体能训练框架

“体教融合”的特点之一就是按照竞技体育的思路设计学校的体育课程,因此,在设定专项体能训练课程中,必须围绕培养运动员体能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形态、生理功能、心理能力和智力能力,深度挖掘运动员的综合素养,根据制定的训练逻辑框架进行具体训练目标的设计,如图1所示。结合逻辑框架进行系统训练技法的设定。

图1 基本框架逻辑

3.2 专项体能训练课程及考核安排

根据高校课程总体安排,将武术散打专项体能课设置为每学期16周,每学期结束后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对本学期的训练进行评价,确保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更加满足要求。其课程及考核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体能课程及身体素质考核设置表

4 高校武术散打专项体能训练课程建设和应用

4.1 身体柔韧度训练

从“体教融合”的后备人才培养角度,身体柔韧度是散打体能基础之一,在具体的专项体能训练课程建设中,应该结合以下几种模式。

4.1.1 肩臂训练

第一,运动员的手臂必须打开到同一水平位,双臂活动的同时双腿也随之打开;第二,在肩壁训练中融入“单臂环绕”的训练模式,也就是运动员以左手进行环绕训练,该环节设定为10min的训练,直到训练完成后再进行交换训练。通过互相交叉类型的训练,大幅度提升运动员肩臂的柔韧度。

4.1.2 腿部训练

腿部的柔韧度训练的设计要重点放在小腿部位,运动员劈叉压腿训练要以“退步”的方法进行。在该环节中,规定运动员训练压腿的方式为正压或者是侧压,通过这样的训练强化小腿肌腱的功能。

4.1.3 腰部训练

腰部是力量转化的载体,对上下肢体功能进行协调。在该环节中运动员要根据腰的弯折度确定适合的运动模式。同时,有必要利用下腰的方式进行训练模式的设定,以掌握专项训练对腰部的损伤情况。

4.2 力量训练

4.2.1 四肢训练

要想实现学校教学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对接的“体教融合”目标,武术散打专项体能的力量训练必须按照竞技的状态进行。要求运动员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运动成绩,不断强化运动员的发展意识。在这个环节中,要求运动员从四个方面的技法进行训练探索,即“踢打”“拳击”“过肩摔”以及“擒拿”,以此训练提升运动员四肢力量。

4.2.2 技法专项训练

利用对某一技法的专项训练,让运动员掌握多种拳法的力度,并且领悟其拳法的威胁性。而这些技法的实施自然需要肌肉和肌腱组织的协调以及迅速确定协调的方式,在指令中肌肉爆发力量,同时又效协调了肌肉组织。在肌肉的协调环节中,运动员要能够有效处理好各类组合腿法和拳法的内在联系,通过有效的训练让肌肉收缩的速度逐渐加大。

4.2.3 腰膝保护

在力量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对运动员的腰部和膝关节组织的有效保护,对运动员某一技法训练状态进行分析,进行运动员肌腱能力和膝盖能力的保护,提高专项体能训练的效率和质量。

4.3 速度素质训练

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竞技体育的要求,散打专项体能课程中的速度素质都是体教融合的共同目标。根据训练和比赛的实际需求,散打的速度素质可大体分为三个类型: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目前广泛应用的练习速度的办法是十字变相跑和30m跑,其宗旨是锻炼身体肢体的协调能力和整个身体的快速反应。训练过程是从中间出发进行折返跑,用手摸两侧的标志物,标志物的数量要随着水平的提升而增加,标志物的位置也可以变化。可设置20m滑步折返跑,每个标志物之间的距离为5m,运动员利用滑步从起点出发,遇到每一个标志物都要全力冲回起点,然后继续滑步到下一个标志物后再次冲刺回到起点,直到20m的距离[3]牛雪松,白烨.我国体育院校体能训练专业发展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10.。

4.4 灵敏素质训练方法

对散打运动员灵敏素质的要求标准是,在竞技比赛中可以根据对手动作变化而快速地做出反应,而且能够在动作的时间、空间和用力技能上高度吻合、协调一致。在高校的散打专项体能训练课程设计中,灵敏素质训练通常在训练课的前半部,运动员精神集中、体力充沛的时候,训练的主要手段包括:引导、训练运动员在跑跳过程中快速、精准、协调地进行相关动作,散打运动员必须具备超高的综合身体素质。只有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同时具有良好的进攻和防守技术水平,分析赛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应用相适应的技战术,保持灵活的思维,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对体能力量进行合理分配,才有获胜的机会。

4.5 专项技术和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

专项技术和专项体能的结合,也是体教融合背景下崭新的人才培养方式的要求。在高校的专项体能课程的设置中,要按照散打运动员专项技术特点以及个人特点,以散打的基础技法为依托,在训练方式和手段利用上选用了使用率和得分率都较高的技术动作,显著提升了散打运动员技术动作实效性。在高校散打运动队中,很少见将专项技术和专项体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并且研究也甚微。具体来说,反过来专项技术促进专项体能的提高。例如,课程设计负重深蹲20次,100m加速跑一次,打沙袋200次或者进行空击动作30s,一次负重800m跑。以上项目进行5组练习。负重深蹲是为了训练力量,然后通过100m加速跑将力量变为爆发力,通过打沙袋或者空击动作将一般体能转化为专项体能,最后通过800m负重跑进行耐力练习。

4.6 散打运动员的耐力训练

“体教融合”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竞技体育需要的人才,而耐力既是散打竞技的必备素质,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元素。在散打体能耐力训练课程设置中,可以将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机结合,将常规耐力和专项耐力紧密融合。目前的散打运动通常是进行单一的常规耐力或者专项耐力训练,而这种相对单一的措施难以将散打运动员的一般耐力转化为动作耐力,通过对各个专业运动队的训练实践比赛总结,本研究建议在散打运动员的耐力训练中,最大限度地将常规耐力和专项耐力、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融合训练,显著增强了运动员的耐力。

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先跑1500m,然后结合专项力量训练进行拳腿组合打靶,时间为50s,设定次数为5次,最后进行30~100m短跑5次,以增强瞬间的爆发力,这就是高校散打课程的耐力素质训练。并且要根据不同训练手段,进行运动负荷的合理布置,实现专项体能训练的形式多元化[4]郑卓琳,邵艳艳.散打教学中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7(06):60-62.。

5 结束语

体教融合对于武术运动项目来说,并非陌生的理念,因为武术本身就具备“修武先修德”的武与德融合的本质。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武术教学对成效的要求更加全面。武术散打属于技能类对抗格斗项目,虽然不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目,但是,运动实践证明,体能依旧是散打技术的基础,没有足够的体能就难以发挥出技能。在现代的武术散打专项体能训练教学中,应该重点进行力量、速度、柔韧度和耐力的训练,让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实战能力,在提升运动员体能素质的同时,更大幅度的提升了运动员的散打技巧。本文阐述了体教融合的概念和内涵,阐明了武术散打中体教融合的必要性,指出了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武术散打专项体能训练课程建设的路径。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体教耐力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
巧用球类练习发展耐力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