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开放的语文系列学习“空间站”
2023-04-10孙莉
孙莉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开放的教与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學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遵循开放的教学理念,积极建构语文系列学习“空间站”,使学生在每一个站点,即“课前学习超市”“课内交流平台”“成果展示博物馆”“回顾反思加油站”中,都能遇到不一样的“风景”。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教学;系列学习;空间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4-0051-03
谈及语文学习,不少学生的认识很模糊,不知道语文究竟学些什么,似乎很难找到一点关于语文学习的美好回忆。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总是受既定教学目标的约束,一味地从个人主观意愿出发,很少考虑学生的情感趋向、学习需要、真实体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不到发展,主体意识很难体现。
语文学习应该是师生、生生互动并进行心灵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携手,共同演绎精彩的教学空间。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究、感悟,从而真正学会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呢?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到,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学习方式能引起学生积极主动的认知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建构了语文系列学习“空间站”。
一、以教材为依托,建构学习“空间站”
(一)转变教材观,善于用教材
建立学习“空间站”,教材是关键。好的教材既能使学生想学,又能使教师想教,教与学双方能真正实现彼此悦动。但是,如果组合不当,衔接不妥,或者教法不科学,就会导致目标偏离,完成不了预设的学习任务。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在教学中应转变教材观,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能机械地“教教材”。首先,要研究教材,厘清编者的目的、思路、意图;其次,要统领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系统结构;最后,要梳理教材、整合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加强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切实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和教学的需要,把相互联系或者有相似、相同之处的课文组合在一起,供学生学习。在建构多维的学习“空间站”时,教材的使用应坚持“四变”,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单篇教学为整合教学,变平面式教学为立体式教学,变静态分析式教学为动态分析式教学。
(二)寻找适于学生自主能力发展的教材组合
以往的教材大多根据知识点、训练点之间的联系来进行编排。我们基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从另一个角度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和整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重新编排教材,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渐摸索出阅读不同文章的方法,并运用到今后的语文学习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能促使学生在学习同一类文章时学会举一反三,还能强化情感的渗透,使语文学习过程体现出对人的素质的培养。
例如,寒假后的新学期,拿到三年级下册的统编语文教材后,我就先把第三单元第九课的《古诗三首》提前教了。因为学生刚刚过完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对这些节日还记忆犹新,所以我把《元日》这首诗提到开学时教学。在此基础上,我又和学生共同学习了反映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的古诗,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腊八等。教学第九课的古诗《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补充了其他节日的古诗,还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如吃元宵、挑花灯、写春联、包饺子等,并让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风俗和故事,做手抄报,讲传统节日故事,写传统节日习作等。我发现,把这一课提前教,不仅能更好地和寒假生活结合起来,而且还能借机渗透其他传统节日的学习,做到了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如果按教学进度来教第三单元,那时候学生都已经忘记了过年时的感受,也就没有新鲜感了。
可见,建构开放式的语文学习“空间站”,教材是关键。这个教材既指师生共用的教科书,又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活教材”。在“空间站”的建构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科书之外的“活教材”的媒介性作用和渗透性功能,让新鲜事物、趣闻轶事、科技故事、时事新闻、社会热点源源不断地融合进“空间站”里。
二、多层面、多角度确定在“空间站”中的学习步骤
(一)开辟“课前学习超市”,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动态空间
“课前学习超市”要求我们在课前学习环节,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多搜集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交流、课后训练中灵活运用。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化特征,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既有与众不同的学习过程,又有迥异的探究成果,自然就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感悟、感想和感情。所以,在指导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身强烈的“带入感”来增强学生的“融入感”。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挖掘出共性的因素,提炼出课堂上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引领学生持续深入地学习。学生的探索一旦获得教师的肯定评价,他们往往就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学习冲动,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性,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1.师生共同设置栏目
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师生商讨共同开辟“课前学习超市”,以各种自学栏目构成一系列开放式的“自主选择空间”。
【公共栏目】
(1)字谜新天地:创作谜面,记住字形
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学生这样预习生字可以记得更牢固。
(2)信息资源库:背景介绍,作者简介
在学习关于名人的文章或介绍名人的课文时,可以提前进行作者和背景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如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肥皂泡》《我不能失信》这两篇课文时,如果课前学生能对冰心和宋庆龄两位名人简单了解一下,就更有助于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学习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如果课前学生能对中国当时的局势有一个了解,他们就会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周恩来的读书之道。
(3)综合概括屋:主要内容,描述细节
(4)佳句赏析亭:摘录积累,点评分析
(5)情感交流室:理解体验,表达感受
(6)问题咨询站: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如在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这一问题能引发他们去进一步探索课文的内容。
【特色栏目】
以“古诗文篇”的教学为例,我们还可以增加以下的学习形式。
才艺展示:朗诵和背诵
记忆比拼:了解诗文意
想象空间:感悟诗文情
作家小屋:改写古诗文
经验交流:学习新方法
2.学生独立阅读理解
学生根据一篇课文先从不同的角度独自进行探索,再从确定的栏目中选取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任务,写出自学内容,为课堂的互动式学习做准备。这种前期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预习,而是提出明确要求和学习指标,并给予反馈式的评价的学习过程。
(二)搭建“课堂交流平台”,为学生创设情理交融的互动情境
这是在前期學习的基础上重点设计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课前的独立阅读中,对文本已经有了个人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多元的。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这个空间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也只有多样化才能凸显课堂交流的开放性。第一,应针对性建构自我吸收、自我反思、自我归纳的自我交流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好充足的信息储备,提升课堂交流的自信心;第二,科学建立协调配合、合作互助、共同讨论的小组交流空间,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能相对均衡、合理地参与小组内的交流;第三,统筹建构广泛参与、示范展示、亮点呈现的班集体交流空间,使每个组都有机会交流展示,使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有更大的交流空间和更多的交流机会。教学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只有在平等对话中才会产生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学生在前期的阅读中对文本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对文本中的人和事、情与理有了初步感悟,教师就要给他们提供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这样,他们才能“学得进,讲得出”,他们交流的欲望才能被唤醒和激活。这种多重碰撞,可以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和情感的多重体验。
课堂上,有的学生兴奋地跟大家在“字谜新天地”中互动,你说我猜,每一个生字在他们的语言表述中变成了有趣的图画。猜字谜时,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望天门山》时建议读这首诗时,脑海中要浮现出山海的画面,这样朗读时才有气势。有的学生在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时,不失时机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学习游记类课文的方法和经验:“利用图表理解课文就能准确地找到景点的特点。”……
课堂中的交流必须突出“三性”。一是启发性。要通过交流使学生受到启发,得到启示。二是广泛的参与性。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主动交流的心理冲动,要明确课内交流平台属于每一个学生,不存在主角与配角之分。三是民主性。既然是交流,就应该创造条件和机遇,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发表看法和想法的机会,让学生 “我口说我心”。
(三)开办“成果展示博物馆”,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
学生可通过说、写、画或者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经验、方法和体会等。这里需要强调,“馆内”的成果既要博,又要精,要有亮点、有特色、有价值。此外,涉及的学生范围要广,不仅要有优等生或特长生的成果,还要有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成果。后两种学生的成果从哪来?这就需要我们开放思想,要从审美的视角去发现、去培植、去挖掘学生的成果。学生承办“博物馆”展览的过程,就是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地学习新知、掌握新知、运用新知解决认知上的矛盾并争取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强烈而深刻,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如有的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创的“学习古诗七部曲”;有的学生在“特色栏目——古诗文篇”的学习活动结束后激情做诗一首;有的学生漫谈自己的学习经验;有的学生在阅读写景散文后,拿出画笔,酣畅作画……例如,学习完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后,喜欢画画的学生自己画了一幅荷叶荷花图,色彩搭配十分和谐;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后,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了许多传统文化习俗,编辑成故事集,做成了手抄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讲传统故事的活动,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人的潜能往往埋藏得很深,许多奇迹都是在愤悱中产生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同学的示范激励下,不断地获取知识、发现联系、提高能力,每个人都能够学中有得,得中有思,思中有乐,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四)建立“回顾反思加油站”,为学生提供认识自我的回旋轨迹
这里的“回顾”,不是简单的回头望,更不是机械性的重复;而是过程上的分析、结论上的重新审视。这里的“反思”,既要对存在的问题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又要对典型做法或成果经验进行剖析提炼,达到升华和内化的目的,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不断实现螺旋式上升。
反馈原理告诉我们: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需要反馈信息,系统的控制是以反馈为条件的,没有信息的反馈是难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的。小学语文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学法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各种教学信息多向交流、不断反馈的可控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对知识系统的回顾,又要重视对学习全过程的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学习、课上交流、课后展示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流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对学习方法的有效总结、对下一个学习目标的确立,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总之,学习“空间站”的每一个站点都有不同的“风景”,正是这些不同的“风景”,建构了开放的空间,这个空间广袤无边、摇曳多姿。但是,这种形式绝不是一种已经定型的教学模式,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在探索的道路上,它需要教师锲而不舍的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龚俊.整合行知思想,让实效贯穿语文课堂[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8(8):55.
[2] 马婷婷.探究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好家长,2014(43):83.
[3] 万志雄.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6(9):19-20.
[4] 陈茂兵.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9(34):87.
[5] 张云鹰.破译“核心素养”的“开放式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6(33):54-59.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