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烛》的“三美”赏析

2023-04-09武登峰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12期
关键词:红烛单音节韵脚

武登峰

《红烛》是新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中国现代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的诗作。本诗创作于 1923 年,距离诗人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还有近三年的时间,尽管如此,这首名作还是展现出了“三美”特征。下面,笔者就作简要的分析。

一、音乐美

闻一多先生提倡诗歌要有“音乐美”,即诗句要有音尺(也就是音节)、平仄,有韵脚。他认为诗歌最重要的美就是音乐美,音调、韵脚等音乐元素的结合构成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则能使诗歌具有音乐之美。“音调理论”是闻一多引以为傲的一大发现,因此他笃信:“新诗不久将步入一个新的建设时期。”

在《红烛》中,诗人非常注意诗歌的节奏,保证了诗歌的节奏与情感的契合。具体来说,诗人采用了以下方法:

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比如,每一节诗都以“红烛啊”开篇,前后部分相互呼应。整首诗因此具有了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又如,第二节诗中的“是谁”反复出现,放缓了诗句的节奏。再如,第三、四节诗中的“不误”“烧罢”反复出现,加快了诗句的节奏,使诗中的情感更加强烈了。

2.多次换韵。中国古代诗歌讲究押韵。闻一多采用了传统诗歌押韵的技巧,使每一节诗中的诗句相互呼应,如第四节诗中的“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呈现出相对齐整的韵脚。

3.用单音节词增强表达的张力。尽管《红烛》是一首白话诗,但诗人特意多用单音节词,如“制的蜡”中“制”(本可以用“制造”)、“侵你的光芒”中“侵”(本可以用“侵吞”“侵蚀”之类的词语)、“培出慰藉的花儿”中“培”(本可以用“培育”)……诗人用这些单音节词替代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明显收紧了诗句,增强了诗句表达的张力,增强了整首诗的节奏。

二、绘画美

“绘画美”主要强调诗歌的语言要有藻饰,要能展现具体生动的画面,传达诗人的直观感受。都说“诗画同源”,先贤们常常将诗与画联系在一起。闻一多先生也是如此。他常常在诗歌中运用红、黄、青、蓝、紫、金、黑、白等表现色彩的词语,突出色彩的对比,使

他的《红烛》同样展现了绘画美。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蜡烛的颜色,而是巧妙地结合其他意象来呈现红烛的颜色与状态。比如,诗人通过“心”、燃烧的“火”、沸腾的世人的“血”来呈现红色这一主色调。除了主色调之外,诗中还用“灰”“光芒”“脂膏”等来与“红烛”相配,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

此外,诗人还描写了蜡烛燃烧的过程,使之富有动态美。比如,诗人写自己希望蜡烛的脂膏不停息地向世间流淌,滋养出花朵,结出果实。他笔下的画面是如此的清晰,仿佛能让人亲眼见到一般。

三、建筑美

闻一多所谈的“建筑美”主要是指诗歌的形式要美,也就是要求各节之间的比例要匀称,行与行之间的间距要均匀,每一行的字数不要求完全一样,但一定要相当,尽量给人一种整齐的感觉。

在《红烛》中,诗人一开始赞美红烛的美丽,随后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是否和红烛一样红。当他意识到他和红烛一样有真实的内心后,因红烛不停燃烧的原因,诗人内心产生了矛盾和冲突。经过反思,诗人意识到红烛并不是在自我破坏,而是在为他人奉献。因此,他鼓励红烛继续燃烧自己。

在第五节诗中,诗人见到了红烛的眼泪,情感由赞美转为怜悯。在第六节诗中,诗人再次为红烛流泪而感到困惑,但最终他明白了红烛流泪不是因为自己伤心,而是因为残风侵蚀了它的光芒,它烧得不稳定才会流泪。这也展示了红烛高尚的精神。

在第七节和第八节诗中,他继续歌颂红烛的眼泪。此时,诗人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诗节的长度也从九行变为六行,再变为四行。最后,第九节诗仅以两个简洁的句子收束全诗,在展现建筑美的同时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诗句的长短也是不断变化的。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與诗歌字数、行数的变化是一致的,蕴藏着诗人的巧思。

总之,《红烛》具备“三美”特征,展现了闻一多先生对“三美”理论的探索与追求。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

猜你喜欢

红烛单音节韵脚
What’s This?这是什么?
《霜天红烛》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花间集·更漏子》韵脚国际音标及韵腹整理札记一则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红烛情
韵脚怎么押?
最美红烛
听音训练对汉语单音节听感清晰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