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整合理念下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策略

2023-04-08连阳霞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0期
关键词:小學语文思维发展跨学科

连阳霞

【摘 要】跨学科整合理念旨在借助不同维度、不同领域、不同课程的资源,在整体把握、彼此交融、聚合提升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以《爬山虎的脚》为例,基于跨学科整合理念,提出从语文课程本质入手、以学生积极实践为主、以广阔生活空间为界等策略,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为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跨学科 思维发展 小學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0-47-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程教学,并将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四大关键维度。其中,思维发展作为推动其他三个维度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基础。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大语文观”视角下的跨学科整合,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爬山虎的脚》为例,探究跨学科整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认知:跨学科下的思维发展,要从语文课程本质入手

跨学科性和综合性是跨学科学习的本质特征,强调学科间的关联与整合。[1]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整合学习,要为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核心素养的提升助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动力,跨学科整合应与学生内在的思维进行有机融合。

(一)基于课程定位,明确跨学科的基本方向

基于语文课程素养导向的本质定位,可以将文本内容的理解作为凸显文化自信、推动语言发展、强化审美创造的认知基础,在学生积极思维的支撑下,彰显跨学科整合的教学价值。

《爬山虎的脚》所在的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作者之所以能够运用生动形象、优美精准的语言展现爬山虎的脚的形态特点,以及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过程,主要就在于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对事物进行了全方位细致的观察。因此,教学重点可以设为品味作者生动的语言表达,还原作者多元化的观察方法。而要落实这一教学重点,仅仅凭借单一的文本资源及教师机械、单向的灌输,则永远无法达成。教师需要将文本阅读、语言表达与作者蕴藏在课文中的多元观察方法有效整合,在语言品味、审美创造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内在思维,从而助力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二)紧扣文本特质,开辟跨学科的倡导路径

课程标准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理念,这也是落实跨学科整合的有效组织形式。教师可将以往教学中所设置的机械性、琐碎性问题,以驱动性任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科学制订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任务,同时又为学生规划适切严谨的学习路径,为跨学科整合及学生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在《爬山虎的脚》的教学中,作者以整体远看的方式,观察了爬山虎满墙叶片的形态;以细致观察的方式,聚焦于爬山虎脚的外形;同时以连续观察的方式,还原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这一系列观察方式的还原及学生现实生活中对这些观察策略的内化与运用,如果仅仅寄托在教材的文本范畴内,则学生的认知思维就只能处于逼仄、局促的尴尬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揭示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设置学习要求,从而将这篇课文的教学与美术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巧妙地将作者对爬山虎的全方位观察,与摄影技巧和美术创作融为一体,将语言文字的感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与操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重要理念,旨在将复杂、多元、高阶的认知思维融入学生的实践操作之中。在《爬山虎的脚》的教学中,学生既可以真切地了解与摄影、美术相关的知识信息,又可以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所展现出的独特美感形成有效的感知与体悟。在生活实践中,可通过与其他领域的跨界整合,展现其他植物的形态之美,将审美从原本的感知与体悟转化为积极创造。这就为学生依托文本生发思维感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空间。

二、任务推进:跨学科下的思维发展,要以学生积极实践为主

基于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定位,教师需要从教材的文本出发,多元化、深度性关联学生的生活,将跨学科整合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从而促进对教材课文的学习,在激活学生思维意识状态的基础上,推动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一)解构文本特质,确定跨学科任务

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相互融合,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呈现了三方面内容,指向三种不同的观察策略,教师可以将其与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不同领域进行融合,相机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展现了爬山虎满墙叶片的形态,既展现了叶片的色彩,又凸显其繁茂之状。根据这一文本特点,教师可以将设置的任务与静态摄影的方式融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此时此刻作者是一名摄影师,他不是运用语言文字展现爬山虎叶片的特点,而是以图片的方式直观呈现,你觉得他会怎样拍摄这满墙的叶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不易被察觉,因此作者采用了细致观察的方式,将爬山虎的脚的形态鲜明而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这个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将设置的任务与绘画课程进行融合:要求学生尝试依据文本语言表达的细节,精准展现爬山虎的脚的颜色、数量、形态,激活学生对照还原的思维,在品析文本关键性词语的基础上,将脑海中想象展现的画面真切地还原在纸上。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重点展现了爬山虎一步步向上爬的过程。由于整个过程缓慢,难以在短时间内用肉眼观察其全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作者连续观察的策略,将设置的任务与动态性的视频拍摄进行融合。在拍摄完毕之后,以倍速播放的方式较为直观地展现爬山虎缓慢向上爬的过程,为后续深化观察策略,感知语言精准,尤其是思维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基于学习任务,保障跨学科思维

有的教师对跨界融合的认知处于表面阶段,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误解,如认为设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就能够依循任务所指引的方向顺势解决问题,促成学生能力的发展。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语文课程向其他领域的迁移,仍旧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困难。如果教师在点拨和引领的过程中,不能帮助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融合点,学生在跨界融合的实践中必然会感到迷茫。

以教学《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为例,教师依托所设置的学习任务,将这一段的学习与美术的绘画领域跨界融合,其核心实践操作点则是借助语言文字还原画面,将爬山虎的脚绘制出来。面对这样的跨界任务,学生在未经教师点拨引领时,阅读文字后直接将脑海中所浮现的画面绘制出来,阅读后的画面是怎样的,就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纸上,这看起来并无任何问题。但这种将阅读成果不加任何思索和审视就直接还原的做法,由于缺乏了学生语文课程思维的审视与鉴定、规划与调整,其本质并没有达成课程整合的功效,更谈不上思维发展。这意味着教师要立足于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充分把握语文课程与跨界领域的链接通道,让学生在品味语言、内化语言、还原创造的思维状态下,以跨界的方式展现学习成果,助力核心素养的快速发展。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跨界板块:首先,组织学生整体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主要从爬山虎的脚的数量、颜色、形态等不同的维度展现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而为后续与美术绘画领域的融合提供基础性的认知。这一板块的教学对学生在整体绘画时的规划布局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其次,组织学生紧扣语言表达的关键性细节,对爬山虎具体的形态进行细致性、精准性把握。例如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是在“长叶片的叶柄的反面”,而形态则如“蜗牛的触角”,数量是“五六个”……当学生将这些关键信息以绘制的方式呈现出来,其绘画的过程就是对作者细致观察的深刻还原。在这过程中,教师借助对关键性语言的品味、想象与展现等思维功能,不仅为学生准确绘制爬山虎的脚的形态提供了支撑,而且有效锻炼了学生对文本关键性语言的品味和辨析能力,充分借助与美术绘画课程的跨界融合,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画面想象意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思维得到了较为典型的体现。最后,要求学生在初步完成绘制之后,对整体语段进行通读梳理,并在图文对照的过程中,捕捉出现的问题,从而借助语言文字来完善相应的认知。

在这一过程中,语文课程与跨界领域就形成了鲜明的主次之分,为学生提供了品味语言、内化语言、想象展现的契机,充分激活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既实现了语言品味能力的增长,又习得并内化了相应的阅读策略。

三、延伸拓展:跨学科下的思维发展,要以广阔生活空间为界

跨学科学习决定了语文课程的視野,不能仅仅局限在一篇课文、一本教材和一间教室中,而需要将学生的认知视野推向广阔的生活与自然。因此,紧扣教材编选的教学内容展开跨界学习,只是开端和基础,教师要搭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路径,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视域。

(一)紧扣思维之线,延展跨学科的适用范畴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设置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由此可见,该单元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将习得的观察策略迁移至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为此,编者在《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提供了观察档案袋的选做练习,要求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种熟悉的植物进行观察,并将观察所得记录在档案袋中。

基于这样的定位解读,静态照片的拍摄、动态视频的录制和美术绘画等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观察策略获取观察信息的重要方法。例如学生观察了家中的君子兰,便借助静态图片的拍摄,分别从底部、侧面、顶部以及君子兰的内部等不同的角度拍摄了多张图片,全方位展现了君子兰的外形特点,并在统整联系的过程中,全面观察了君子兰的形态特点,为后续运用语言文字描述君子兰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思维支撑,以保障观察成果的获得和展现。

(二)扩展思维容量,丰富跨学科的作业类型

跨学科学习中的思维发展,不能将学生的思维认知始终停留在同一维度、同一层次上,而需要关注学生思维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延伸,依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在积极拓展的过程中,设置鲜明的发展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综合化的运用完成任务,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后,教师为学生设置了跨学科的实践性作业。首先,教师推荐与摄影相关的微信公众号,重点组织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手机多角度拍摄植物的相关知识;其次,让学生从微信公众号图文结合的资源中以及直观鲜明的视频中了解相关的摄影方法,并与植物观察的策略形成融通关联,以此作为下一篇课文《蟋蟀的住宅》预习的前期储备性资源;最后,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假如把这篇《蟋蟀的住宅》以视频拍摄的方式加以呈现,你有怎样的建议?

这一作业摒弃了以往的单一题型训练,让学生结合课内学习所获取的经验方法,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再现等不同方法,学习摄影相关知识,并与课内所习得的经验融会贯通,同时通过下一篇课文的预习实现了同一单元中两篇课文之间的有效融通,推动了学生内在认知思维的有效发展。

跨学科学习离不开高效思维的积极参与,而思维发展又不能脱离跨学科资源的拓展与整合。教师要充分把握思维发展的价值和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点,找准二者之间的交融点,充分彰显教材的载体功能和范例效能,搭建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认知通道,彰显跨学科资源的内生价值,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艳,夏亮亮,王良辉.新课标背景下的跨学科学习:内涵、设置逻辑、实践原则与基础[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2):25.

猜你喜欢

小學语文思维发展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幽默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尝试
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培养
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探索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