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茶这件小事
2023-04-07徐飞
徐飞
现代人喝茶,只需要放一个茶包,开水一冲就好了,简单迅速;讲究一些的,就备一套茶具,过几道水,引得围观的人拍掌叫好。但是,和古人喝茶相比,我们这些“茶道”就逊色太多了。
魏晋南北朝,喝茶就是“胡辣汤”
据说,中国茶的历史从神农时期就已经开始,但是中国茶史真正的起源,到目前为止仍然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则是在两晋南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
西汉时期,饮茶之风已逐渐兴起,不过,秦汉时期,茶并非普通百姓的日常饮品,更多是因其药用效果出现在人们的病床旁。东汉华佗的《食论》中就记录了茶的药用价值。
后来,民间出现了煎茶的雏形,即粥茶。这种茶和我们现在喝的不一样,更像一种类似胡辣汤的食物,喜欢喝的人会觉得味道相当“酸爽”,不喜欢喝的人便觉得难以下咽。
唐朝的煎茶法
唐朝时期,中国人开始用煎茶法饮茶。因为煎茶法的出现,饮茶之风方才盛极大江南北。中唐以后,茶已经进入民间,成为老百姓喜爱的饮料。
而茶叶命运的改变,要归功于陆羽。“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陆羽著有《茶经》三卷,对茶道论述详尽。他提倡饮用以茶餅碾碎而成的末茶,茶末以米粒大小为宜。首先,煎茶前先烤茶,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茶饼冷却再研成细末。
与此同时,将鲜活山水放在茶釜中煮,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策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才算煎好了,可以舀出饮用。
陆羽之后,煎茶法继续被发扬光大,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茶艺具备了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等五大固定环节。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国煎茶道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宋朝的点茶法
晚唐时,唐人又发明了一种“点茶法”,即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一边冲入滚水,一边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点出来的茶汤,上面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以泡沫鲜白、久聚不散为最佳。看煮出来的茶,就能评价煮茶人茶艺的高低。点茶法能发挥末茶的特点,加上注水时要注意对水流、水量、落水点的掌控,有颇多讲究炫技之处。
不过,“点茶法”在宋朝时才成为饮茶的主流方式。
宋人特别讲究茶饼,味道上追求“香甘重滑”,不喜茶中苦涩原味,并以茶色“纯白为上真”。这种茶饼,因为有淀粉,样似牛乳,因掺有香料,口味甘香,与之前粥茶法下的咸汤茶味道截然不同。
当时的人对于点茶也非常讲究。首先,要将茶饼烤干、捶碎,再用茶碾细细碾成茶末,茶末碾得越细越好。随后将茶末倒入筛茶的茶罗中,筛取细碎茶末放在茶罐中,以备饮用。接着,先将茶盏烤热,这是为了避免开水注入冷茶盏降温影响口感。茶盏烤热后,用长柄小茶勺从茶罐中舀茶末置于盏中,倒入一点开水将茶末调匀,再用长嘴茶壶注水,同时以筷子、长柄勺或是筅(圆形竹刷)搅匀。搅匀之后,再注入更多的水,标准是初沸之水。
最后一步是调茶,须得“先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直到茶面上银光翻涌,才算是点好了一盏茶。
元明不再讲究泡茶法
到了元朝,随着饮茶群体的扩大,大家不太讲究茶道了,毕竟煮茶实在太耗费时间和精力,真不如把茶叶直接用水泡着喝。从那时起,人们便在采茶后将茶叶焙干,直接在茶壶里沏茶喝。茶叶不再掺淀粉、香料,也不再制饼、碾末。随末茶一起消失的,还有用来制作末茶的一系列复杂茶具,只有装开水的长嘴茶瓶变为茶壶,继续被人们使用。
明代皇帝喜欢泡茶喝。洪武年间,朝廷提倡节俭,下令禁止制作高阶茶饼,由此,散茶基本一统“江湖”。既然大家都泡茶喝,那么茶壶的工艺便与时俱进。由于紫砂的透气性适合泡茶,新的茶文化开始流行,紫砂从明代崛起,皇帝、百姓都喜欢。这种壶也便于携带,一直流行到如今。
现代社会,依然有人坚持用煎茶、点茶等古法饮茶。从一叶茶到一个杯、一张桌,再到一个房间、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茶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留一点时光给自己,去品茶,去做一些讲究的小事,找回内心对精致的向往。
(选自2022年12月6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