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艺术特色分析

2023-04-06胡佳颖

参花(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主部呈示部曲式

◎胡佳颖

一、引言

在世界音乐史上,贝多芬以其独特的风格创作出了大量振奋人心的不朽作品,《第五交响曲》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作为整首交响曲的开头部分,以颇具技巧性和艺术性的曲式结构处理铺垫了贯穿整个交响乐的斗争激情氛围,以交响乐的形式向观众传递了贝多芬对于反抗压迫、激情革命与憧憬美好未来的强烈个人情感与团结更广泛群体向着胜利持续奋进的呼号。[2]剖析《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艺术特色对于深刻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二、贝多芬创作《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背景

贝多芬是世界级杰出的音乐家与作曲家,其出生于1770年。[3]贝多芬自小就对音乐有浓烈的兴趣,他通过学习音乐专业知识与练习各类乐器演奏技巧等方式积累了音乐创作基本功。他在数十年的音乐生涯之中创作出了大量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交响乐等音乐名作,鼓舞人们积极投身于反抗压迫和奋起革命的人生道路之中,并带领大量音乐从业者将个人情感融入音乐的创作、演绎与传播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18至19世纪国际音乐繁荣。

从创作风格来看,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深受莫扎特等前辈的影响,其音乐作品多为交响曲,呈现出明快轻松、激情昂扬和委婉平淡等多种风格。从早期音乐创作到中后期音乐创作,贝多芬的创作逐渐呈现出从自我探索向情感融合的转变,形成了颇具音乐哲思的浪漫主义融合现实主义的交响乐风格。[4]

在贝多芬众多扬名国际的作品中,《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极强的世界性影响力。贝多芬历时4年才完成《第五交响曲》的全篇创作;1807年,《第五交响曲》首次在维也纳皇家音乐剧院表演,一经表演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第一乐章在情绪铺垫、价值观呈现与艺术魅力展现方面融合了密集丰富的元素,奠定了《第五交响曲》的全部篇章基调:其在创作和演绎时使用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少见的抗争题材,一改将统交响乐的悠长抒情内涵,转而呈现出鼓励人们奋起抗争、掌控自身命运的音乐口号,改变了当时音乐创作侧重于悲剧氛围渲染的主流风格,开拓了激昂且振奋人心的新型交响乐风格;另外,《第五交响曲》展现了贝多芬对于认清社会现实、抗争命运与远大理想构筑的深度思考,更坚定了以坚强信念和激昂热情主动改变命运的澎湃思想,打造了音乐情感抒发与音乐意志塑造的多个交响乐叙事乐章,借助交响乐这一艺术工具,为当代和后世的人们心中注入无穷的精神力量。

三、《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音乐分析与鉴赏是将音乐理论运用到具体作品呈现范式解析和艺术魅力挖掘的重要方式,一般的音乐分析侧重于曲式结构拆解研究、创作技法运用、内涵价值呈现、音乐思维转化和艺术特征融合呈现等方面,其中各项分析需要以曲式结构的拆解作为研究基础。本文对《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展开分析,从曲式结构层面来看,《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采用了交响乐铺垫常用的奏鸣曲式,整体设计了c小调的结构,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演奏。其中呈示部中大部分使用了c小调,并在副部中融合使用了bE曲调,实现了紧张激昂情绪的交响音乐氛围铺陈与奋进主体展现;展示部形成了分阶段的特色差异呈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侧重于四音动机,逐渐从f小调演奏递进到G大调上,在较短的篇章中实现了音乐思维与演绎主题的转变,在适度铺垫又富含冲突的阶段设计中推动整体交响乐表演从激昂奋进情绪转向低沉灰暗的情绪,带动观众沉浸式感受悲伤、遗憾、困苦和绝望等复的杂音乐情感;在第三阶段中则再次展现c小调、f小调直到bb小调的曲式结构转换,进一步加深第一乐章的压抑与悲伤情绪;再现部则从悠长低沉的音乐曲调转向高潮迭起的曲调结构,通过主部与副部的融合呈现与适度降低音调的情绪弱化等方式,在延长第一乐章情绪的同时,铺垫第二乐章的激昂演奏基调。

(一)呈示部

呈示部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开篇第一乐章的首先呈现部分,正如前文所述,这一部分通过主部的c小调和副部的bE曲调相结合的方式,奠定了整篇乐章激昂热情的主基调,曲子主题动机并不在正拍的重复上,但又以ff力度对主题进行标注,体现出后一个小节的无限延长,并以34小节为主承上启下,曲调从主部的c小调转为降E大调,自开始模仿—准备—改变重拍,到将曲调改为正拍进行开放式终止。呈示部整体呈现出了“三长一短”的节拍调式风格,使得这一部分整体比较流畅的同时,更带给观众记忆深刻、冲击剧烈的直观影响,实现较短时间和简单铺垫基础上的观众情绪调动,为后续乐曲篇章的呈现提供了良好的音乐氛围和铺陈效果,表达出贝多芬关于社会命运、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与竭力抗争信念。

从主部的曲调结构和对应的主题设计来看,主部部分由21个小节构成,主要旋律为“三短一长”的重复节奏,已反复强调的方式展现出音符的情绪力量与震撼力,并通过乐器逐步叠加演奏的方式深化以“抗争”为核心的交响乐主题,通过激昂和低沉交织的小调和t弦与D弦部分的和声演绎渲染压迫与沉寂的氛围,让观众在乐曲的悲观绝望色彩与黑暗现实基础上融合感悟,将古典音乐创作与交响乐浓烈的情绪表达特征相结合,精炼、简洁和统一地勾勒主部的“抗争”精神。

从连接部的曲调结构和主题设计来看,这一部分主要对应的是第一乐章呈示部的22—58小节,乐曲情绪延续了主部的整体风格。调性方面更偏向悠长情绪的渲染与平稳乐曲环境氛围的构建,通过t弦与D弦部分交替和声、主和弦与属和弦交替呈现、低音提琴奏低音持续音保持等特殊设计与技巧融合,延伸了主部的悲观绝望心态与强烈“抗争”信念相融合的交响音乐主题风格。

从副部的曲调结构和主题设计来看,这一部分主要对应的是59—94小节,整体曲调采用了降E大调,风格倾向于温柔与舒缓,一改此前整体氛围阴暗、悲伤和绝望的主线风格,这一部分突出了黑暗环境中的希望与奋进的信念,为了更好地生存,为了命运的改变和美好的未来,采用了融合T—D交替和声的方式,副部的乐曲整体使用了降E大调,并穿插了f小调、降A大调后转调至降b小调,[5]从这一部分开始集中突出悲观绝望后的信念这一核心创作主题,实现了黑暗环境中的希望重构与信念塑造。

最后是呈示部的结束部分,对应第一篇章的95—124小节,其主要旋律调式和情绪主题基本上延续了主部的风格,并通过将主导动机八分音符扩充的方式填补了第一拍的空缺,展现出围绕降E大调缓缓铺陈和动情叙述的交响乐设计,并在和声部分采用了T—D交替的方式,铿锵有力地结束了呈示部这一部分的演奏。

(二)展开部

在《命运交响曲》的展示部部分,开篇就使用圆号这一相对低沉悠长的乐器演奏了“三长一短”的简单重复节奏,并逐渐实现了简单到复杂、导入到叙述、平静到斗争的情绪转换;此后,展示部戛然而止,转向了斗争号角,又快速转折结束短暂的斗争部分,通过剧烈多变的对比演绎展现复杂多变的社会现状与困难颇多的斗争形势,层层递进渲染觉醒、斗争、奋进与拼搏的悲观绝望与坚定信念融合的复杂主题元素。就曲式结构来看,展开部主要分为三个小部分演奏,小部分之间的结构设计略有差异。

连接句部分对应125—128小节,通过圆号演奏降E大调的设计,引入并快速呈现了悲观绝望的氛围,并逐渐加入弦乐完成“三短一长”模块化节奏演奏,徐徐铺垫“暴风雨前的平静”,延续了呈示部的情感节奏。此后,进展到快速的节奏变化,立刻接入f小调的属九和弦,以富含冲突的曲式设计和不和谐效果展现紧张氛围。

第一发展部对应129—176小结,在f小调主旋律中融入了t和弦和D和弦交替的和声,并在曲式变化过程中展现了f小调—c小调—g小调转换的复杂层次,177小节处通过和弦Ⅶ/Ⅴ到Ⅴ6将调性发展至G大调上,由此展开此后的第二发展部分。

第二发展部则对应177至252小节,调性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整体状态,通过大篇幅的C大调推进至f小调—降b小调—g小调,最后重回C大调的设计,使得音乐在充满动力性冲击、强烈节奏对比和铿锵力度的演奏氛围中,展现紧张尖锐的和声,将原本悲观绝望的主题延伸到奋起抗争的层面,升华了曲式主旨。

(三)再现部

再现部是《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主题方面重申了悲观绝望延伸出的坚定信念,并以悠长节奏的设计引发观众的沉思与共鸣,为进一步坚定信念和下一次奋起斗争积蓄力量,曲式设计方面细分形成了5个部分。

主部对应253—268小节,延续使用了主部的旋律,增加了木管乐器演奏的比重以增强力量感与信念感,另外,弦乐器方面由之前的一提琴、二提琴、中提琴间的穿插出现改为在一提琴和二提琴之间交替出现,中提琴和低音提琴改为拨弦。

连接部对应269—302小节,开始有一段Ⅴ9和声的保持,然后弦乐主旋律的节奏改为四个八分音符的级进上行,和声为Ⅴ7/Ⅳ—Ⅳ的连续进行,288小节之后主调的旋律以四个八分音符的节奏逐渐下行,实现了激烈冲突对应紧张情绪的逐渐舒缓。[6]

副部对应303—345小节,以管乐器引入演奏,主调从C大调转向c小调,最后和声保持在了Ⅴ/Ⅴ到Ⅴ之间。

结束部对应346—372小节,主要的曲式为C大调,呈现出逐级下降的音阶调式,并在节奏方面逐渐转向平缓结束,为尾声铺垫了情绪氛围。

尾声对应372—502小节,篇章占比相较于其他交响乐更大,在重申主部和副部主题的基础上达到了乐章高潮,调性发展为f小调—g小调——c小调,最终又返回至主调上,进一步展现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整体来看,在第一乐章的不同部分,贝多芬应用了特色相对鲜明的音乐思维与创作技法,通过控制音乐节奏、演奏乐器、调式强弱等方式,渗透作者对现实主义题材交响乐的音乐情感,不仅实现了有别于传统交响乐作品的题材挑战、曲式挑战与内涵挑战,更升华了交响乐本身的音乐价值与艺术魅力。

四、《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色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具有不同于同期交响乐悲怆悠长风格的独特艺术特色,开拓了激昂进取的交响乐创作风格。创作者贝多芬遭受了贫苦的童年、身体残疾的折磨等重大打击,但是在充满困境的生活中,贝多芬并未磨灭抗击命运不公与寻求美好人生的坚定意志,[7]并将其个人的成长体会及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在了充满激情和信念坚定的交响乐作品中,既实现了交响乐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又发展出了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交响乐创作新模式。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用动机式写法的乐汇陈述结构形式带给作品独特的音响效果。另外,在再现部的尾声部分安排了较大的篇幅以进一步升华乐曲的矛盾冲突与主题氛围,展现出贝多芬深刻思考个人命运、饱含博爱情怀、奋起抗争不公和对美好未来充满强烈期待的人格魅力,他运用新颖的曲式结构等音乐语言设计展现了鲜明的创作个性。具体而言,其通过呈示部的铺垫使乐章展现出黑暗社会现实下人们浓烈的悲观与绝望情绪,运用紧张的节奏设计和紧凑的曲式变换等创作技巧,增强了交响乐演绎的灵动性,富含哲理性与戏剧性;又通过展开部的渲染和再现部的升华,以激昂奏鸣曲的方式引导观众突破重重黑暗感受光明的力量,通过奏鸣曲式表现出由斗争走向胜利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豪迈的英雄气概。

五、结语

本文围绕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也称《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展开分析,细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研究了其曲式结构及对应的音乐创作、演绎技巧,探讨了贝多芬应用特色相对鲜明的音乐思维与创作技法,并通过控制音乐节奏、演奏乐器、调式强弱等方式表现其对现实主义题材交响乐的音乐情感。进一步研究了这一篇章在实现古典交响乐创作风格集大成基础上的激昂进取艺术特色,挖掘了其展现悲观绝望后充满坚定信念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第一乐章展现了贝多芬对于认清社会现实、抗争命运与远大理想构筑的深度思考,更坚定了以坚强信念和激昂热情主动改变命运的澎湃思想,借助交响乐等艺术形式为当代和后世人们的心中注入无穷的力量。

猜你喜欢

主部呈示部曲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连接部特点研究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传承与引领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