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

2023-04-06王颖玉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通226010

名作欣赏 2023年6期
关键词:马奇艾美小妇人

⊙王颖玉[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南通 226010]

《小妇人》风靡世界一百多年,被称为“女孩的成长《圣经》”。这部作品是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代表作,创作于1868年。路易莎的父亲布朗逊·奥尔科特与超验主义者爱默生、霍桑、梭罗等人过从甚密,路易莎在波士顿超验主义文化圈长大,也是超验主义的忠实拥趸,这部作品浸润了浓厚的超验主义特色,本文旨在对文中的超验主义加以解读。

超验主义被称为“美国文艺复兴运动”,19世纪上半叶兴起于波士顿地区,其核心人物是爱默生,追随者有梭罗、霍桑等人。超验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超灵”,万物与人都是“超灵”的显现。超验主义信奉人内在的神性。其实践意义是热爱自然,反对权威和教条,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带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小妇人》从各个方面体现了超验主义精神。

一、崇尚自然

超验主义认为宇宙分为精神和自然两部分,但二者都统一于“超灵”,自然不是造物主的产品,而是“超灵”的象征和显现,人与自然本为一体。梭罗栖居于瓦尔登湖,寻找自然的奥秘与人生的意义,《小妇人》中的自然也与人的生命同构。

《小妇人》的自然带有神圣的色彩,纯朴优美,既是人精神的象征,也与故事和人物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崇尚自然的特色。

主人公生活的场景是郊区小镇。马奇家开门就是花园,山林与溪流近在咫尺,马奇四姐妹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沐浴着阳光和雨露,聆听着父母的教诲,各自长成了自己希望的样子。虽然人物偶有都市经历,但作品重点描写都市中人的心灵故事与都市近郊的优美自然。

第十三章《空中楼阁》集中描写马奇四姐妹的精神砥砺。她们在夏日的午后,来到屋后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林地劳作学习,场景是这样的:

透过林中的空隙,可以看到宽阔、碧蓝的河流,隔河那边青青的草地,以及草地之外一望无际的郊野。极目之处,一脉绿色的山脉耸入云霄。时值秋季,夕阳西斜,天边霞光万道,蔚为壮观。山顶祥云缭绕,紫气千条,高高耸入红霞之中的银白色山峰金光灿烂,仿如传说中“天国”的塔尖。①

这是四姐妹活动的场地,更是她们道德圆满的象征。四姐妹在这样的环境中,按照母亲的教诲探索人生的真义,自律自强,为实现理想艰苦磨炼。自然散发出神性的光辉,人内心的上帝与之交相辉映。

她们人生的高峰体验无一不是通过大段优美自然风光的交响乐来表达。大姐梅格结婚,婚礼非常简朴,但庭院里的各色花儿殷勤盛放,仿佛无数个热心的友人为新人热烈庆贺;二姐乔的初恋表白铭心刻骨,场地是风景如画的林溪之畔,多年后又与灵魂伴侣巴尔教授互表心迹,背景是天地茫茫风雨错杂的夏日雨天;四妹艾美的爱情定格于风景如画的蜜月天堂玫瑰谷。美丽的风景在故事高潮时与人物呼吸共振,表现了超验主义人神一体的自然观。

三妹贝思的死亡历程更像是自然的花开花落。她渐渐死亡的过程虽然悲伤,但亦宁静温暖,像是回到了生命之源:“春天一天天过去了,天空变得更加朗净,地上的草愈发绿了,花儿们早早便盛开了,鸟儿们及时飞回来向贝思告别。贝思像一个疲倦却满怀信任的孩子,紧握着领着他走过一生的父母的手,他们亲切地引着她穿过死荫之谷,然后将她交付给上帝。”

最后一章《收获季节》既是大结局,也是全书的最高潮。这是乔人生与事业的巅峰,也是所有人幸福生活的展览,人物无法抑制的欢乐仍用自然元素来抒发:“古老的果园披上了节日的盛装;黄菊花和紫菀点缀着生了苔的墙壁,蚱蜢在干枯的草丛中欢快地蹦跶,蟋蟀唧唧地叫着,就像童话故事中宴会的吹笛手;松鼠们忙着它们小小的收获……”

超值验主义者认为,道德圆满是比财富和权势更值得追求的东西,高尚的生活是自然朴实、静远崇高的精神生活,自然是高尚生活最好的载体。马奇一家虽然家境贫寒,度日艰难,却从不落魄,马奇姐妹与自然亲近,在这种淳朴高尚的生活氛围里,寻找平静与生命的意义,最终都找到了内心的上帝,过上了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

二、自律自强

超验主义认为“超灵”扬善抑恶,人是“超灵”最重要的载体,人不必去外界寻找上帝,只要顺着正确的方向,足够内省,并在行动上自律自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获得快乐和价值感——即“超灵”本身。四姐妹的成长历程就是自我观照、自律自强的最好注脚。

梅格最初向往锦衣玉食仆从环绕的富贵生活,但看到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平庸和无聊后,对上流社会的名利场不再心存幻想,在妈妈的引导下,学会了辨认什么是有价值的生活,放弃了富家子弟的追求,选择嫁给一个勇敢忠诚的家庭教师。虽然婚后不断经受贫穷和琐事的考验,但她凭着勇敢与智慧,把家庭变成了生活圣地,实现了最圆满的家庭幸福。

幼年的艾美功利自私,她的成长开始于贝思生病。贝思的猩红热传染性极大,艾美被送往马奇姑婆家隔离,马奇姑婆非常严厉,被娇宠长大的艾美无所依傍,对贝思的爱又催生出她强烈的责任感,她开始真诚地信仰圣母,学着克制谦卑,最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淑女,心胸豁达,仁爱坚强。她喜欢艺术,立志成为名扬天下的艺术家,但到了欧洲开阔眼界后,发现自己的天分远远不能实现理想,一番思量后果断放弃执念,决心通过婚姻来解决自己和家庭的现实困难。后来发现没有爱情的婚姻虽然能满足她的现实需求,却不能满足她的精神需求,又一次果断地改变,拒绝了富有高贵的求婚者弗雷德,选择了精神伴侣劳里,并开启了帮助他人实现艺术梦想的慈善事业,爱情事业双丰收。艾美被不少读者非议物质与机心,但她并没有出卖自己的灵魂,反而洁身自好,用才华和智慧在上流社会游刃有余,她最终令人艳羡的幸福生活与她理性务实的性格有直接关系,作者对艾美的行为没有任何不良评价,反而时见赞叹之意。她目标明确,坚韧不拔,坦荡自由,这正是超验主义所崇尚的美德。

乔的自由之路最为艰难。她才华横溢,活力四射,富有献身精神,不相信女性只能充任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希望像男人一样实现自己的抱负。她责任感极强,像男人一样养家糊口,很早就用写作补贴家用,但一度为了赚钱,写了很多庸俗的作品,同租者巴尔教授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乔的赏识,犀利地指出乔的误区,使乔找到了正确的创作道路,最后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打动了读者。乔的爱情生活更是荆棘丛生,她与劳里虽然亲密无间、心心相印,但害怕婚姻耽误她的梦想,坚决拒绝了他的求婚。乔独立坚强,但也敏感细腻,内心的孤独感比其他人更为强烈。贝思去世后,看到其他姐妹爱情美满成双入对,乔一度无所依傍而陷入自我怀疑,但她没有丢掉内心最初的梦想,在既定的道路上奋然前行,最后与志同道合的巴尔教授共建巴尔学校,为理想的事业奉献终身,最终实现了高贵而有意义的人生。

死亡是人生最难的课题,但贝思用她小小的身躯坚强地承担了生活的重压。她热爱生命,但死亡来得太早,对她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她虽然早有预知,但出于对家人的爱,选择了独自承受,每天失神地坐在窗前,对着健康活泼的人们羡慕不已,生命本能地与死神反抗,一天天挨过那些 “沉重的白天”和“漫长的夜晚”,后来她想清楚了,没有抱怨,没有不甘,在家人爱的支撑下,用自身强大的意志战胜了死亡的恐惧,接受了生命的自然回归,生命像“潮汐一样很容易地退却了”。

爱默生认为,只要将个人体验贯彻于自身行动中,每个人无论其社会角色如何,都可以发现自己与具有崇高灵魂的伟人有着“同一的本性”,从而成为“所有鲜活自然的精华和才智”。四姐妹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都尊重自己的体验,坚定不移,自强不息,臻于道德完善之境,这正是超验主义的生活态度。

这种尊重个性体验、倡导积极行动的哲学理念,不仅解放了旧宗教的外在束缚,更是催生出多元价值观,美国精神的自由独立、热情奔放与超验主义的这一理念有着直接关系。

三、众生平等

超验主义不仅解放个性束缚,也解放阶级束缚。本书创作于1868年,独立战争刚刚过去,此时黑奴虽然在法律上已经解放,但在美国南方大地主的观念中,黑人的本色仍是奴隶,欧洲大陆仍然崇尚贵族的生活习惯和门第观念,阶级壁垒仍然坚实。但在这部小说中,阶级与种族观念的平等程度几乎可以和今天相媲美。超验主义认为“超灵”可以体现在世界的任何事物中,所以世间万物从理论上是平等的。

爱默生在《美国学者》中说:

有一个“人”——只是部分地存在于所有的各个人里面,或是存在于某一种禀赋里;你必须观察整个的社会,才能够得到整个的人。人不是一个农民,或是教授,或是工程师,但是他是一切。人是祭司、学者、政治家、生产者、军人。②

这个“人”就是“超灵”,在人类社会中,它无差别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只要用合适的方法,人人都能找到它。这里的“人”不是仅对某些特定阶级的内部而言,而是社会各阶层的所有人,有传统观念中等级较高的学者、祭司,也有等级较低的农民、生产者。

罕娜嬷嬷是马奇一家的仆从,在那个时代实际上她的社会地位极低,但她的仆人身份被弱化了,更像是姐妹们尊敬的长辈,是马奇一家不可或缺的生活助手,被描述得聪敏仁爱。郝梅尔一家是贫民区的外国移民,身份如蝼蚁一般卑微,但马奇一家经常无私地照看他们,丝毫没有高阶层的优越感。巴尔教授学富五车,在德国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地位,但为了照顾两个外甥屈身到纽约做一个穷家庭教师,虽然衣衫褴褛,衣食不周,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声望和魅力。作品既没有轻视贫贱,也没有仇视富贵。邻居劳伦斯一家家财万贯,却没有平庸炫耀的坏脾气,而是彬彬有礼,真诚高尚,与贫穷的马奇一家情同亲人,彼此关爱。

高尚的道德标准超然于世俗的物质标准之上,使得作品摆脱了阶级对立和狭隘的愤世嫉俗,表现得光明坦荡,平和从容。梅格初次参加上流舞会,被主人欺骗和戏耍,马奇太太引导女儿的话高屋建瓴:“我敢说,他们(上流人士)心肠不坏,但精于世故,缺乏教养,对年轻人满脑子的粗俗念头。”“要学会认识和珍惜有价值的赞美话,用谦虚和美德来激发优秀的人们对你的敬意。”表现出马奇太太不拘世俗,恢宏而包容的超验主义价值观。

四、合作互助

超验主义领袖爱默生一向被视为个人主义哲学的代表,但这种个人主义并不狭隘和孤立,而是在个人层面上解放个体的力量,然后与社会实现合作共赢。

在(超灵)分裂的状态中——也就是说在社会的状态中——这些职务是分给了各个人,每人指望做那共同工作中派给他的一部分,各人站在自己的岗位上。那寓言暗示着,每个人如果要掌握他自己,就必须时时由他自己的岗位回来,拥抱一切其他的劳动者。

“一切其他的劳动者”都是“超灵”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家国之爱、邻里和睦是超验主义的必然内涵。

家国大义是他们的首要原则。马奇先生身在战争前线,马奇太太义无反顾地支持丈夫,不但一个人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照顾四个孩子,还亲自在社区做战争后勤。有一个老人献出四个儿子保家卫国,几乎无一保全,但他还能“声调愉快,神情恳切,仿佛奉献自己的一切是一大乐事”。

他们珍视家庭。马奇夫妇彼此恩爱,四姐妹也相爱至深。贝斯是全家人的温柔守护神;梅格出嫁,乔寝食难安;艾美掉入冰窟,乔痛改前非;梅格建设自己的小家,背后是全家之力。艾美与劳里结婚,害怕伤害乔而惴惴不安,没想到乔坦荡友爱,毫不介怀。刻板严厉的马奇姑婆极不受马奇姐妹们欢迎,但她还是常常为她们雪中送炭;巴尔教授抛弃德国舒适高贵的教授身份来美国当一个穷家庭教师,只为抚养两个失去母亲的外甥。忠诚牢固的亲情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马奇一家的相亲相爱成为全世界的家庭典范。

友人肝胆相照。劳里自小失去双亲,乔看他孤独寂寞,主动与之建立友谊,两家人后来情同骨肉。劳里初恋失败颓废堕落,艾美诤诤谏言激励他重整旗鼓;乔写作误入歧途,巴尔教授谆谆教诲,把她的作品带到新的境界。乔旅居纽约,租客之间、房东太太都彼此关爱,像家人一样其乐融融。

这种爱也跨越了贫富阶级。艾美夫妇不愿把大笔金钱用于个人享受:“富人无权坐在那里独自享乐,或者积累财富让别人浪费。死后留下遗产,不如活着明智地花钱,享受使同胞幸福的乐趣,这样更为聪明。”他们一起致力于资助贫困的艺术家。梅格虽然嫁给了平民,但美满的生活和高洁的为人,并没有影响她与上层阶级有钱女友的友谊。

不以贫富贵贱论交情,广泛的同类之爱散发着圣洁的光辉。“爱默生通过兼具内在和外在、私人和公共的神秘特性的‘更高法则’将个人自由和公共之善联系起来。”③这一思想对美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超验主义是美国文化独立与发展的基石,爱默生在鼓吹个人独立于世俗和传统的同时,也要求美国人“尽心赡养父母,培育子女,做妻子的忠贞的丈夫”,以及实践其他方面的集体主义思想。

五、乌托邦实践

建立道德圆满的乌托邦来拯救物质主义的社会现实是大多数超验主义者的显著标签,他们对社会的构想与修炼个人的道德完善一样,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他们不仅热衷于乌托邦理论的探讨,还积极付诸行动。梭罗住进瓦尔登湖边的小屋,亲自耕种,估量阶级压迫的程度;路易莎的父亲布朗逊在黑奴基本被视为牲口的历史阶段兴办新式学校,让黑人孩子与白人孩子同班同学,还与友人一起建立了乌托邦社区——果园农庄,实行没有剥削、自给自足的社会主义组织形式;爱默生兴办女性学校,坚决支持废除黑奴而不顾世俗的仇恨,对美国文化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书受人尊敬的人物也大多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马奇先生在文中虽然提及不多,但分量极重,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寄托。他不是书斋里的学究,而是有生动灵魂和积极投身社会活动热情的英雄。战争爆发后,他在华盛顿做随军牧师鼓舞士气,战争结束后,他恢复了社区牧师的身份,他丰富的阅历、卓越的智慧、视全人类为“兄弟”的善心,以及融入性格里的诚信,不仅吸引着许多可敬可爱的人,还为社区的安宁和幸福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

乌托邦教育实践集中体现在乔和丈夫共创的巴尔乐园上。马奇姑婆去世,把住宅和毕生财富都留给了乔,乔没有用来改善清苦已久的生活,而是全部用来创办学校。巴尔教授与乔一起把抚育失养孩童当作终身事业。他们在马奇姑婆的住宅里创办家庭学校,这个学校又大又温馨,屋子里的家具简单结实,屋外有非常好的玩乐场地,孩子们能在花园和果园里帮忙。这里接收别的地方不接收的孩子,有流浪儿,也有富人家的失养儿童。他们把这片园地变成孩子们成长的天堂:昔日秩序井然的大宅现在被孩子们弄成了“男孩荒野”,花园的每一块地都有了主人,仓库与棚屋里出现了定期的动物展览,孩子们把乔视作知心妈妈,巴尔爸爸像太阳一样亲切地照耀着他们。这是用爱与自然的理念建立起来的理想学校,与其他超验主义者的乌托邦实践一样,都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同理想的明灯,照亮被物质异化的社会现实。

文中的故事和人物都简单朴素到极致,读者却没有感到枯燥寡淡,原因在于自然风光优美深邃,人性光辉熠熠动人,都带有超然的神性。他们淡化物欲,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自立自强、积极行动、互助友爱,与自己、社会、自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这是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这种恢宏而又纯净,同时也富于人间活力的特质是这部青春成长小说能够穿越时空,成为首屈一指的文学经典的原因所在。

①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第151页。(文中相关引文皆出自同一版本,不再一一另注)

② R.W.爱默生:《张爱玲作品集爱默生选集》,花城出版社 1997年版,第6—7页。

③张世耘:《爱默生的原子个人主义与公共之善》,《外国文学》2006年第1期,第38页。

猜你喜欢

马奇艾美小妇人
小妇人
《小妇人》:多种面貌的女性力量
更加专注画面还原 艾美MS-200
《小妇人》的写作特点探究
艾美酒店及度假村再扩青岛版图
天赋
放心
从《小妇人》看模糊限制语在女性语言中的运用
山寨情人
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