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晏子春秋》看晏婴的“德”与“智”
2023-04-06高春燕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高春燕 [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晏婴(?一前50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性机敏,善辞令,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父晏弱,曾任齐左正卿。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晏弱卒,晏婴袭父职,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从政长达57年。晏婴重视人才、提倡礼义、反对滥刑重赋和祈福消灾,以智慧刚正、节俭力行、勇于谏言、体恤百姓,显名于诸侯。晏婴事迹言论主要见于《晏子春秋》,亦见于《左传》《吕氏春秋》《史记》《韩诗外传》《论衡》《孔丛子》等典籍。
一、晏婴之“德”
在晏婴一生的从政生涯中,共历仕了齐国三朝君主。从《晏子春秋》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婴始终能尽自己的所能效忠每一位君主。在灵公时期,如《内篇·杂下》第一章,灵公为当时女子着男装屡禁不止的问题所困扰,晏婴为灵公出谋划策,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庄公时期,我们从《晏子春秋》中不难发现庄公是一位重勇轻义好战的君主,晏婴为此曾多次对庄公进行劝谏,劝庄公停止不利于自身的行为,然而却逐渐引起庄公对其产生厌恶之感,最后晏婴不得已辞官保全自身。但在得知庄公被崔杼所杀后,根据《内篇·杂上》第二章记载,晏婴并没有因为庄公后期讨厌自己,将赐予自己的爵位和封地收回而对庄公有所隔阂,而是毅然地去了崔杼的家里,“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表达了自己对庄公离去的悲伤之情。
在景公时期,晏婴多次进言劝谏景公,其中《晏子春秋》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基本为晏婴所劝谏景公的内容。晏婴希望以此来匡正景公的行为,制止其错误的行为,利于巩固齐国公室的权力。晏婴还为景公提供一些治国的策略,《晏子春秋》的第三卷和第四卷基本为晏婴为景公提供的一些治国策略。《内篇·问上》第十三章,景公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晏婴认为要选贤德的人治理国家。《内篇·问下》第七章,景公询问如何使国家安定,晏婴认为只要景公节制私欲,断案公正即可。
晏婴不仅多次劝谏景公和为景公提供一些治国的建议,还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忠君的原则。根据《内篇·杂上》第三章中记载:“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但晏婴并没有因为士大夫的崛起,而选择背弃公室。面对崔杼“戟钩其颈,剑承其心”的生死威胁,晏婴依然坚定地选择齐国公室。《内篇·杂下》第十四章中,面对栾氏、高氏和田氏、鲍氏两家的召唤,晏婴拒绝加入两家中的任何一方,坚定地选择帮助齐国公室,“门开,公(景公)召而入”。晏婴不仅在政治立场上坚定地选择齐国公室,而且还积极地保护公室的财产,在《内篇·杂下》第十四章中,田桓子想要瓜分栾、高两家的财产时,晏婴对田桓子进行了劝说,使他将获取的财产全部交给了景公。不仅如此,晏婴自身也践行着保护公室财产的宗旨。在《内篇·杂下》第二十八章中,晏婴在告老时将景公封给自己的邑退还给了景公。因此,虽然晏婴历仕了三朝,但忠君的品德是晏婴侍奉君主的共性。
晏婴的品德不仅体现在忠君上,还体现在爱国上。从《晏子春秋》中我们可知,晏婴不仅是一名政治家,还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晏婴从政期间,就曾出使过吴国、楚国、鲁国等地。其中晏子使楚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晏子春秋》中就有晏婴使楚的记载,见于《内篇·杂下》第九章、第十章。但人们往往钦佩于晏婴的睿智与善辩,却忽略了睿智背后的爱国品德。根据《内篇·杂下》第九章记载,楚国嘲笑晏婴身高矮小,故意让晏婴从大门旁边的小门进,晏婴拒绝从小门入楚,坚持从大门进去。晏婴坚持从大门进楚国的原因是,晏婴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代表的是齐国的形象,如果从小门进入,就代表着楚齐的不平等的地位,使其他诸侯国轻视齐国的存在,强烈的爱国情怀使得晏婴坚持从大门入楚。《内篇·杂下》第十章中记载,楚王故意刁难晏婴说:“齐人固善盗乎?”面对楚王的挑衅,晏婴以橘子在南北结出不同的果实口味为例子,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土不同,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并不是齐国人善于盗窃而是来了楚国后就盗窃。晏婴机智地回驳了楚王是在强烈的爱国情怀下做出的举动,深沉的爱国情感使得晏婴不许别人羞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即使是楚国的一国之君也不行,充分体现了晏婴以国家尊严为先。
晏婴的品德还体现在节俭上,司马迁曾在《史记·管晏列传》中用“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来评价晏婴节俭的品德,节俭的品德贯彻在晏婴的一生。《内篇·杂下》中有大量的篇章记载了晏婴节俭的生活作风,第十二章记载了晏婴的衣着与车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第二十二章记载了晏婴的住宅与环境,“子之乡恶而居小”;第二十六章记载了晏婴的饮食,“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卵、苔菜耳矣”。晏婴平时的生活是十分节俭的,节俭并不是小气,而是以备国家之需。在《内篇·谏上》第五章中,齐国“霖雨十有七日”,晏婴向景公请求“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于是晏婴“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等到景公去晏婴的家里才发现“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也正是晏婴平时勤俭节约,才能在齐国遇到雨灾时,将自己的物资广泛地救济劳苦百姓,以此来维护齐国公室。晏婴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地奉行节俭,而且殷切地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能行为节俭。《内篇·杂下》第三十章中记载了晏婴写给儿子书信的内容,“布帛不可以穷,穷不可以饰。牛马不可以穷,穷不可服”,表明了晏婴希望自己后代不要肆意的挥霍,导致自己没有立身之本。
二、晏婴之“智”
晏婴之“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处理外交关系上,即国与国之间。《内篇·杂下》第九章中记载了晏子使楚的故事,由于齐国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国力逐渐下降,而此时楚国实力雄厚,因此轻视齐国派来的使者。晏婴面对楚国让自己从小门入的轻蔑态度,随即回击道:“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婴则巧妙地将这个难题抛给了楚国,最终楚国让晏婴从大门进入。晏婴的“智”还体现在《内篇·杂下》第十章中,楚王使一人假扮成齐人在楚国偷窃欲羞辱齐国,晏婴则反问楚王:“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反而将楚王难住。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时,晏婴面对出使国不友好的刁难,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利用自己善辩的特长,既不激怒对方避免了两国之间产生矛盾,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其次,体现在处理君臣关系上。第一,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当晏婴受到庄公、景公的猜忌或厌恶时,晏婴选择辞官归隐以保全自身。但当景公表明希望自己再次出仕的意愿时,晏婴则遵从景公的意愿再次出仕。第二,晏婴能将自己与景公之间的君臣关系和生活关系明确地区分,不会混淆以保持距离。《内篇·杂下》第二十三章,景公想在宫内为晏婴建个住所,以方便随时联系,晏婴却认为君王过于接近他,反而是疏远他,于是谢绝了景公的好意。
最后,体现在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上。晏婴在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时奉行的是以不破坏为主的关系原则。像《内篇·杂下》第四章和《外篇·上》第二十一章属于重而异的篇章,相同的部分围绕大地能动这一事件展开,不同的是涉及官员的人名不同,《内篇·杂下》第四章中是柏常骞,而《外篇·上》第二十一章是太卜。虽然人名不同,但从晏婴与同事的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婴所奉行的原则。在晏婴拆穿同事的谎言时,晏婴并没有直接去景公那里告发同事,而是让其自己去景公面前解释。因此,晏婴既给了同事改过自新的机会,巧妙地处理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尽了自己的君臣之情。晏婴与梁丘据交往时,晏婴同样奉行着不破坏关系为主的原则。虽然在《内篇·谏下》第十五章中,晏婴表明了自己对梁丘据的厌恶,希望景公能除掉他。但在《内篇·杂下》第二十七章中,当梁丘据表示自己不及晏婴时,晏婴却能勉励他坚持努力。
但当士人之情与自己的原则相冲突时,晏婴能够坚守住自己的底线。首先表现在当士人之情与国家大义相冲突时。在《内篇·杂上》第三章中,崔杼杀了庄公立景公,胁迫诸大臣与自己同盟,晏婴虽然与崔杼一同侍奉过庄公,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依然拒绝与崔杼同流合污。《内篇·杂上》第十六章,在范昭用景公的酒樽饮完酒后,晏婴立刻让侍人“徹樽,更之”。相较于景公因畏惧晋国的势力而满足范昭的请求,晏婴仍坚持用礼来对待他,进一步促使晋国放弃攻打齐国的意图。《内篇·杂下》第十四章,晏子劝谏田无宇将所获得的财产交给景公。其次表现在当士人之情与用人原则相冲突时,《内篇·杂上》第二十九章,高纠侍奉晏婴三年,既不能指出晏婴的过错,也不能补正晏婴的缺失,因此被晏婴逐出家门。不仅如此,在景公提出想要见高纠的请求时,晏婴以高纠不能辅佐君王的理由拒绝了景公的要求。最后体现在处理夫与妻之间的关系上。对于夫妻之间的感情,晏婴的智体现在始终“忠”情于当时的承诺,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而嫌弃她,始终如一地对待自己的妻子,即使身居高位,晏婴也能抵制住各种考验。《内篇·杂下》第二十四章,景公想把自己的年轻女儿嫁给晏婴,晏婴以“(妻子)彼尝托而婴受之矣。君虽有赐,可以使婴倍其托乎”的理由拒绝了景公。《外篇·下》第十章载,田无宇不理解,此时的晏婴已“位为中卿,食田七十万”,为什么还留着头发花白的老妻,晏婴认为自己不能有“淫乱之行,不顾于伦,逆古之道”的行为。《外篇·下》第十一章,有个宫女想做晏婴的小妾,晏婴断然拒绝了。从这些言行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婴是一个能抵住各种诱惑,对自己的妻子能恪守当时的承诺,始终不离不弃的人。
三、“德”与“智”的关系
晏婴的“德”与“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贯通,因而人们推崇和赞扬晏婴的有德之智与有智之德。而晏婴的善辩、重情均为其德与智的重要表现。
德是智的基础。晏婴忠君、爱国、节俭的品德为人们所歌颂,人们渐渐欣赏到了晏婴品德之智。晏婴忠君之智,体现在对君主多样化的劝谏上。《内篇·谏上》第一章,晏婴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举夏代、商代的例子来劝谏庄公。《内篇·谏下》第八章,晏婴以假设行为后果的方式,来劝谏景公。《外篇·上》第十二章,晏婴以跳舞唱歌的方式诉说着百姓因建长台所受到的苦难,景公因此停止了建台的劳役。晏婴爱国之智,体现在晏婴凭借着自己善辩的特点,巧妙地回避了楚国所提出的问题,转而将问题换个方式重新抛给了楚国,在众人面前不仅挽住了齐国的尊严,而且使楚国自取其辱。晏婴节俭之智,其实与其“幅”的智慧是紧密相关的。“幅”的首次提出及其概念的解释,是在《内篇·杂下》第十五章中。此章记载了庆氏逃亡后,人们瓜分其财产,并分给晏婴邶殿,但晏婴并未接受。子尾问其原因,晏婴回答道:“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庆封正是因为拥有了太多的物质,却没有以端正道德作为幅度,才给自己带来了灾祸。因此,晏婴想要保全自身,因此不敢贪多,始终把握住道德与物质之间的平衡。
晏婴之德是有智之德。晏婴的睿智,使他的德能够更好地发挥。晏婴使用多种方式劝谏景公,巧妙地纠正景公的错误,更利于景公对国家的治理,使其忠君的品德得到了发展。在出使楚国时,晏婴以言语回击的方式,既找出了楚国人提问的漏洞,也保住了齐国的尊严,使其爱国的品德得到了彰显。晏婴深知“幅”的智慧,力求把握住德与物质之间的平衡,因此晏婴节俭的品德显现出来,不尚奢华,朴实简单。正如“黄承吉认为,人心人情有诸内必发诸外”,因此,晏婴的忠君、爱国、节俭的品德都与其忠君和爱国的情感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