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的写作特点探究
2017-04-17肖涵天
肖涵天
摘 要:不同文学作品在文学领域中其文学地位具有高低之分,《小妇人》这一文学作品的作者是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作品出版后,受到了来自国际读者的一致好评,其文学地位显著上升。《小妇人》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创作背景,作品内容主要以姐妹间复杂的情感故事为主线贯穿整部小说。本文从高中生角度针对《小妇人》的写作特点展开探究分析。
关键词:《小妇人》;写作特点;女性
《小妇人》具体的创作背景为十九世纪中期的新英格兰小镇,主人公均来自于马奇家。其小说样式属于长篇小说,小说形式为家庭日志。《小妇人》这一优秀文学作品,描述姐妹成长过程、爱情纠葛的同时,介绍了當时的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因此,其阅读量会逐渐上升,其读者群体越来越庞大。本文从《小妇人》写作特点探究作品成功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塑造女性新形象
《小妇人》中描述的女主人公均具有坚强、独立的个性特质。马奇先生外出参军后,留太太和四个女儿在家,马奇太太独自一人肩负家庭重任,只身承担起照顾女儿的责任;即使家庭条件有限、经济水平较低,她仍坚持帮助、扶持比她们生活更艰难的家庭,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女性形象具有独立性、坚强性等特点。马奇先生的四个女儿分别叫梅格、乔、贝思和艾美。梅格为了爱情不畏惧贫穷,鼓励丈夫坚持创业,从梅格身上能够看到女性在爱情上的自强。当妈妈离开家庭照顾生病爸爸时,三女儿勇敢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并且无私的帮助弱者;在照顾别人的过程中,三女儿被传染了疾病——猩红热,在疾病面前,三女儿仍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死亡,从贝思身上可以看出,女性在道德上的自强。小女儿艾美为了早日实现艺术家的梦想,多年来执着追梦,在追梦路上不曾停歇,即使步入了婚姻家庭;怀有怜悯之心的艾美坚持为公益事业献身,从艾美身上,能够看到当代女性在完善自我方面的自强。乔,一生热爱写作,乔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快乐、寻找到生活真谛,而且能够发扬独立、坚强的个性特征;努力过后的乔,最后开设了属于自己的学校,从乔身上可以看出,女性在事业方面的自强。
二、人物性别比例失衡
从《小妇人》这篇作品名中就能发现,小说主要是围绕女性展开的具体描述,实际上小说内容也确实如此。小说中关于男性的描写极少,即使像马奇先生、劳里等男性在小说中出现,也只是为了烘托女性做铺垫,男性在小说中只是充当配角,然而真正的主角是女性。小说开头部分,从乔的话语中就能间接了解到父亲缺场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下文的描述起到了铺垫作用。父亲参军过程中生病以后,是母亲前去照顾,直至父亲康复。劳伦斯先生一时接受不了亲人的离去,久久陷入悲伤之中,心地善良的贝思将他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后来贝思的一吻,消逝了他所有的愤怒,他将贝思拥入怀中像拥有小外孙女一样。身为上层社会的劳里,深深的被下层社会马奇太太所吸引。《小妇人》中男性所给予女性的支持和照顾少之又少,进而女性被迫要自强自立,勇敢的肩负起家庭重任。
三、暗示描写
《小妇人》中马奇家四姐妹间的关系被作者主动分为两组,其中大女儿梅格和小女儿艾美为一组,大女儿与小女儿之间无话不谈,并且大女儿能够为小女儿提供建设性意见;二女儿乔和三女儿贝思为一组,贝思能够及时与乔分享自己的心事。作者之所以会这样进行分组,这在一定意义上蕴含着人性性格与社会间的关系。乔的性格属于易怒型、暴躁型,贝思的性格则属于安静型、温柔型,乔的天性使然,进而乔不能做到像贝思那样,同时,贝思也不能改变成姐姐乔那样。由于乔的性格过于直接,贝思的性格过于温顺,进而两人都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因此,贝思只好离开学校,投身于家庭,换言之,贝思更适合生活在童话世界中,不适合当时的现实世界。
梅格与艾美均属于落落大方、聪慧美丽的女性,大女儿虽然向往优越生活,但是她厌恶虚伪,最终无畏贫困、勇于追求爱情,尽职尽责的做好贤妻良母;小女儿艾美为了追求梦想积极向上,略带小娇气的她最终选择的劳里,不可否认的是,大女儿和小女儿更能适应当时的社会,作者这样进行分组正是给予读者某些暗示。
四、用小衬大
虽然作者创作本小说时,社会矛盾频发、尖锐,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社会矛盾,而是通过描写微小细节来衬托社会现实。因此,这也正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作者以马奇这样的小家庭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现实社会中,类似于马奇这样家庭的美国家庭占有大多数。另一方面,小说中平淡的生活场景均来自现实生活,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小说的主旨。
综上所述,《小妇人》这部文学作品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在阅读这篇小说时,从写作特点方面进行探究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利于我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此同时,能够促进社会平衡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欣欣. 解读《小妇人》中女性人物的写作特点[J]. 语文建设,2014,05:55-56.
[2]杨晓强. 外国文学《小妇人》中的写作特征分析[J]. 文学界(理论版),2011,08:138-139.
[3]杨琳. 《小妇人》写作特点评析[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10: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