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2023-04-06韩小甜
韩小甜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逐渐成为全球化自由贸易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闭门造车”,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与地区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因为其发展离不开国家、地方乃至院校的投入、支持与保障,不同发达程度的地区在高校国际化发展上拥有不同的战略规划与实践路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与地区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讲究资源的调配,地区教育资源的保有量与发展水平则成为影响区域内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尽管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从国家层面开展起来,但发展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不再是全国“一盘棋”,国际化发展逐渐与地方经济、教育发展相结合,与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相适应,各地区已发展出独具特色国际化道路。
一、问题提出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1]这也是我国首次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文件,指明目前高校国际化工作亟须通过评价提质增效。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主体仍是以国家和院校为主,地区为评价区域内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而构建的高校国际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较少,仅个别省份拥有独立完善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该体系指导地区高校国际化发展。然而,综合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征,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地方发展特点存在差异,高校间隶属关系、人才培养层次也存在差异,不能仅仅满足于国家层面对于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指导与评判。区域高校发展理应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构建用于引领、评价地区内高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以此为“指挥棒”促进地方国际化发展。
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十分丰硕,其评价目的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自我评价、自我审查,二是高校排名,三是比较与基准[2],一方面,尽管相关研究在选择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常用方法上,离不开关键因素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但基于不同研究目的设计出来的评价体系,可能过于强调某几个国际化方面的重点,各指标内容具体权重尚未计算,导致体系的完整性缺失,较本研究的可参考性较弱。实践层面上,国外较为有影响力的《IQRP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注重本国在海外教育的发展情况,在指标中增设“海外办学项目”等相关指标,《AUQA/TEQSA“国际化主题审核”指标体系》注重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跨境教育与远程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增设“远程教育”等相关指标,其具体体系构建路径与部分指标体系内容并不完全贴切于我国国情以及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理论层面上,国内部分学术论文强调突出高校国际化某一方面的发展,例如,王松良等学者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双一流大学师资国际化发展构建指标体系[3];雷凤利等学者对横、纵向双向对比有研究,聚焦于国际化人才发展质量并构建指标体系[4];刘志强从院系角度出发,针对院系国际化发展现状来构架指标体系[5]。同时还有部分学术论文对我国高校整体国际化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但多集中于得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聚焦于“结果”,在理论上并未详细阐述具体构建路径,因此对于本研究缺乏一定的实践指导性。
另一方面,目前国际化指标体系多基于国家层面设计,对整体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判。省级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仍然较为匮乏,已落地实施的主要有: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广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等。理论层面研讨的主要有山西省普通高校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云南省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多用于地区排名与高校的自我审查,因此其具体的指标体系构建路径鉴于评价主体的不同,并不会完整地表述,在指标内容方面,或多或少在指标体系中增加部分具有区域特色的指标,所选用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概括性,对于其他省份来说不具备普适性,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个有价值的评价方案一定是可以付诸实施的,这就需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是科学的、可操作可复制的。目前,在国家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有部分具备较为明确的构建路径,尚未有省级层面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路径。因此,本文在借鉴已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路径的基础上,优化并探索区域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路径,针对区域发展特点进行路径研究,明确构建指标体系的步骤,力求能够为区域高校国际化指标体系建设提供清晰的思路与路径,推动地方高校国际化的评价实践,从而加速地方高校国际化建设。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能够为区域普通高校开展教育国际化自评、发展国际化提供参考和依据,服务地方高校。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具备发展导向的眼光,地方高校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除去国家要求国际化发展的硬性指标,地方政府有各自明确的发展需求。因此,指标内容在结合新时代与国家整体要求的基础上,理应立足本土,抓住发展特色,展现地方形象。根据地方高校国际化当前发展水平和地方发展需求,适度增设加分项作为导向性指标,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培育区域受评高校的内生活力,协助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
(二)简约性原则
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大学教育的所有功能要素。评价指标数量过多,不仅对评价效用造成“贬值”,对高校的指导性下降,同时会使得实际操作困难。因此指标选用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概括性,能最大程度地反映评价的目标。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定性评价是评价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通过实地观察、系统分析等作出判断和评价的表述,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定量分析是收集、统计、和处理数据资料,通过某种数学理论与方法,对被评对象做出标准化判断,存在一定的机械性。定性指标主要是对于高校国际化发展方向的整体研判,对院校的发展规划、管理规则制度等的综合测评,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调整,在每年的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的测试中,作为发展引导性指标,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但比例会逐步下降。定量指标作为主要的数据分析,数据收集与分析比较简便,结果也更容易分析判断。结合定性研判与定量分析,为指标体系合理选择评价方式,保证指标具有可测性的情况下降低评价体系的主观性与机械性,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三、区域高校国际化评价体系路径探讨
(一)明确评价目的,了解评价对象
只有明确评价到底在高校发展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才能切实发挥“风向标”作用。对于区域高校来说,通过构建符合地方发展导向的国际化评价体系,一方面能够协助地方高校规范国际化办学,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以教育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有助于地方高校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道路,以实际行动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提出的总体要求。在明确评价目的及评价指标体系所要发挥的作用后,理清区域内各高校国际化办学现状,确保指标内容切合实际,既不会出现区域内高校无法实现的指标,也不会由于标准设定过低使得评价工作失去引导作用的现象。
(二)查阅相关资料,开展理论调研
指标的选取是构建指标体系的重要环节,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全面性与代表性是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与基础。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理清国际上权威性高的机构以及国内相关领域学者所构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进行对比整理,能够为整个指标选取工作提供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本文选择国内外具有一定代表性且已落地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具备一定的实践指导性;同时考虑到定性与定量指标的评价效果,在指标体系选择时考虑仅存在定性指标、仅存在定量指标的、兼具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三种类型,确保指标内容的完整性与适用性。六种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国外“IQRP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国际化模型”指标体系、“AUQA国际化主题审核”指标体系、“KEDI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四种,国内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本科)、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两种。
通过对六种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尽管不同评价体系的侧重点不同,但其核心的评价维度: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专业与课程国际化等指标是趋同的。表明了高校国际化中的核心要素。
(三)成立调研小组,进行实地调研
对于构建区域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来说,针对性强,区域特色明显,因此不能仅仅止步于理论层面的“纸上谈兵”,更需要实践调研高校国际化实际状况:一方面是了解区域内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确保指标适用,另一方面是了解区域外一些国际化发展较好的学校、机构,通过实际调研,对比发现找出其优势点,择优将其应用到本区域国际化发展中。
(四)拟定评价指标集,进行初步测试
依据上述理论调研与实践调研,本研究初步拟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测试,发现初拟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修正指标设置。分层分类选择区域内部分高校,对新指标内容进行小范围的初步测试,明确指标在实际操作中,较难实现或者较难收集与赋分的指标。通过初步测试发现的问题,对初拟指标集进行第一次修订。
(五)举行专家研讨会,修订指标集
初步拟定指标集并进行第一次修订后,为使该指标体系更为科学可行,研究需向该领域专家进行意见征询,对指标体系提出更为精准的建议。在选择专家的类型中,一方面,选择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权威性的国际化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前瞻性思维,能够对指标内容进行宏观的指导,以此来确保指标的权威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选择区域内外具有代表性高校中,实际从事国际化工作的负责人、从业者,他们具备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能够细致地对各项指标进行研究,保障指标内容是实践工作中切实需要的,也是可操作的。
(六)计算各级指标权重
权重是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主观或客观度量,权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最终评价的有效性。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设定各项指标权重,减少理解偏差,研究可选择上述曾参与过评价指标专题讨论会的专家组成员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具体构建流程如下:第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以打分的形式采集专家对各项指标相关专家对各项指标重要性判断意见。第二,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在所拟定的指标集的基础上,结合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相关理论,将指标层次化,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第三,构建模糊一致性判断矩阵。各位专家判断指标A是否比指标B重要。为便于问卷作答,通过模糊数学中的仿射变换将0、1两项判断标度转换0.1~0.9标度的判断矩阵。第四,对问卷中收集的全部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各级指标归一化权重,最终形成区域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七)完善并确定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通过专家会议法确立了指标集内容,又根据问卷法采集了相关专家对各项指标重要性判断意见,并结合专家评分数据,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求取出各项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区本科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已有研究梳理论证与实践调研,提出构建区域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路径与原则,为区域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借鉴与示范,提出了具体构建路径。高等教育国际化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下一步国际化工作实现改进的重要依托。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以高校建设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高校所肩负着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本文基于地区高校发展差异及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紧迫性,提出地方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路径,力求能“因地制宜”解决地方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瓶颈,以期找出最适合其高等教育提质增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