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角色转变的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2023-04-06杨志华谢爽爽曹淑珍
张 钊 杨志华 戴 雯 谢爽爽 曹淑珍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进入大学对于刚毕业的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点,意味着人生进入另一个阶段。大学阶段的前两年是中学生向大学生彻底转变的两年,即低年级阶段;后两年则为高年级阶段,是低年级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而高年级阶段又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预备阶段。大学高年级阶段的知识、技能、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与低年级大不相同,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迈进时,专业认知、心理行为、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问题接踵而来,充分认识并认真研究这些问题,能够在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引导学生适应学习和生活、合理规划学生目标等方面积攒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大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角色转变。
以安徽L大学某专业为例,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专业认知、人际交往、职业规划、日常生活及学习等不同内容,探索大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角色转变的适应性问题及思想行为特点。
一、角色转变的适应性问题
众多高校工作者对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性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研究较多,对大学阶段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角色转变的适应性则研究较少。角色转变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在人生新的起点能否平稳实现过渡,甚至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之路都会产生重要影响。[1]当然,大学适应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并不仅仅是针对大一新生而言,适应性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2]因此,要调查不同年级学生角色转变的适应性,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深入研究其思想行为特点。
(一)专业认知的适应性问题
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更加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原因在于,低年级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基础课程,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未深入接触核心专业课程,进入高年级之后,情形就大不相同,学习内容从基础课程转为专业课程,进入实验室的机会也多了起来。值得注意的是,高年级学生仍有部分学生未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这部分学生需要多加观察和交流。
(二)人际交往的适应性问题
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比率偏低。大学生处于低年级时,仍然对父母、家庭较多依赖,在生活、学习,特别是人际交往等方面受到父母、老师的束缚,而高年级学生则由于自身成长,逐渐摆脱束缚,在人际交往等方面逐渐独立自主。同时,应注意到高年级学生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需要与此类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
(三)职业规划的适应性问题
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在毕业选择上更加务实。例如,大一新生由于刚刚步入大学,比较在意父母、老师和朋友的意见,所以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很高。而高年级学生经过在校期间的锻炼,已经相对比较独立,自我认知方面逐渐成熟,在毕业选择上有了清晰的判断。另外,大二学生就业选择比较迷茫,正处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阶段,在选择上会综合亲友意见、个人规划及学业成绩等因素,如果多种因素意见相左,就会出现迷茫现象。
(四)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适应性问题
经过几年的在校生活,高年级学生已经较能适应大学日常生活。大学生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往往不是学习问题,而是生活适应问题,主要包括生活习惯、生活理念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因素很多,高校后勤部门应尽早谋划,并且做好相关配套设施,辅导员也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大部分高年级学生已经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一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正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及节奏,较多学生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关注的是,其他年级学生也有部分学生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辅导员要及时深入课堂、宿舍,与任课教师、学生交流、沟通,查找问题所在,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
以上,从专业认知、人际交往、职业规划、日常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等方面做了相关分析,大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角色转变上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对专业认知不清晰、与人交流存在障碍、对未来规划较少、无法适应当前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等问题。
二、角色转变的思想行为特点
大学生由于角色转变出现问题,久而久之就会体现在思想行为上。不可否认,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综合素质高、思维活跃、价值观多元、竞争意识强、善于利用网络等诸多优势。[3]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存在的缺点,例如学习自觉性低、个性独立张扬、抗挫折能力弱、功利倾向明显等。[4]这些缺点极有可能出现恶性循环,影响其将来发展。
(一)思想方面出现波动
大学生思想方面出现的问题,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低,通过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可以对不同年级学生思想状况有初步了解。大一新生较其他年级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比例偏高。与学生交流发现,新生大多是由于自己高考分数不是太理想,没有被心仪的高校或专业录取;其他年级学生主要是由于对未来比较迷茫、成绩较差、游戏成瘾等导致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满意。
当前,部分大学生特立独行、旷课挂科、游戏成瘾等情况屡见报端,其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在思想上没有转变好自己的角色。例如,经过紧张激烈的高考后,部分学生盲目听信家长、社会或网络的传言,认为进入大学后就可以彻底放松了,导致学生思想出现滑坡,一门心思玩,不思学习,对大学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而且,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于中学时期,在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低年级学生也很容易产生懈怠思想,出现旷课挂科打游戏等不良现象。有的学生由于专业选择不满意或转专业失败,导致大学四年郁郁寡欢,学习和生活一团糟,与人交往或参加集体活动,也都漠不关心。部分高年级学生在就业和升学选择上左右摇摆,思想上出现较大波动,无法调整好自己的角色。
(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
大学生行为方面出现的问题,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宿舍关系紧张,大学生宿舍矛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宿舍矛盾事件层出不穷。调查发现,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更易妥协、忍让。大学生在低年级时,碍于同学或室友关系,可能会较多迁就,而高年级学生相处时间较久,可能会将这种迁就转化为怒火,进而怒声呵斥、大打出手。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圈子范围较窄,较易产生矛盾。
通过与学生交流,其他方面的行为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点。对部分新生来说,在班委选举上过于功利,选上了就显得洋洋得意,认为大学四年将会丰富多彩,选不上就意志消沉,认为大学多么不公平。还有就是大学生会由于一时的失意或不自觉而沉迷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中弥补现实世界的亏空。[5]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出于对学校的不满,经常做出出格、违反校规校纪的事情。部分高年级学生在就业和升学选择上左右摇摆,没有稳定的规划和目标,在学习上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已逐渐沦为“低头族”,产生的后果即是课堂上摆脱不了手机的束缚,课后则沉浸在手机的虚拟世界中,以至于学习时间呈现碎片化趋势,蹉跎了宝贵的大学时光。
(三)心理方面出现异常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以常见的学生学习焦虑问题为例进行调查,可以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状况有初步了解。当学习状态不佳时,大二、大三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大二、大三是大学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两年中,课程设置较多且考试难度较大,如果学生学习不认真或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期末考试可能挂科,这也是学生焦虑的症结所在。对于学习焦虑问题,要分清楚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是学习方法不当等引起的。
大学阶段课程较多,内容复杂,而且老师授课速度较快,如果被动应付或者听课效率低,容易引发学习焦虑问题,出现情绪不稳、思维迟缓等现象,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特别是有的学生平时沉迷游戏,直到考试才为自己荒废的时间而倍感焦虑,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例如比较常见的大学生恋爱问题,大学生对待恋爱大多不够理智,部分大学生承受不了情感的挫折与打击,往往容易出现烦恼、失眠、压抑等诸多心理问题。大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学习和生活方式差别较大,很可能会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在大学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出现孤独、焦虑、放纵等状况。
大学生由于角色转变问题引发的思想波动、行为偏差、心理异常,学校要及时关注,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阶段,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有清晰的认识,要将学生的当前需要和社会的现实要求结合起来,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促使学生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角色转变的应对策略
如何帮助大学生完成角色转变,应从高校、辅导员和教师着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一)高校应统筹抓好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后勤等工作的关系
毋庸置疑,学生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为本,培养造就社会所需人才。高校各部门、学院要相互交流、合作,倾听学生声音,重视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和想法,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以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二)辅导员应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应承担的角色,并给予相关指导
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同时也要承担不同的角色,因此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掌握学生特点,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部分大一新生对录取高校的认同度不高,或是没有被自己心仪的专业录取等,辅导员就要加强校史宣讲,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同时鼓励大一新生努力学习,争取在大一下学期转到自己心仪的专业。对高年级比较迷茫的大学生,辅导员要注意加强交流和引导,向他们传达该专业历年考研率、就业率和毕业学生就业环境、工资待遇等。对化解宿舍矛盾方面,辅导员要引导当事学生找准矛盾因素,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并进行有效沟通。
(三)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坚持教学与育人相统一,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全过程
教师如果要打破外界的刻板印象,那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要将思政元素与所教课程有机结合。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采取诙谐、有趣、启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环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要注重问题导向,采取多形式、多载体、多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扎实求学,学真本领。教师应充分凝练专业课中对学生具有教育启发意义的思政元素,通过言传身教、元素融合等方式寓思政元素于知识传授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获得为人、为事、为学的道理。
如何使大学生角色转变问题这一现状得到改善,高校教育不是“灵丹妙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引导、教育,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高校教育要发挥好其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了解学生的特点,回应学生急难愁盼的问题,直面学生的迫切需要;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不能一味让孩子追求成绩或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社会上要提倡正能量,给学生和家长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当然,对于高校工作者来说,在研究大学生角色转变规律时,要做到提前谋划、认真研究、因人施策,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