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电信网络诈骗大学生的心理机制探析

2023-04-06

山西青年 2023年2期
关键词:犯罪分子诈骗大学生

胡 悦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司法行政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0018

近些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高校频繁发生。对网络依赖性强,社会经验不足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和对象。电信网络诈骗具有组织性和专业性。由于成本低而收益高,犯罪方式隐秘,调查难,取证难,所以屡禁不止,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让无数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的大学生因此患上精神疾病,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广泛收集电信网络诈骗案例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遭受电信网络诈骗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在受害者方面,提出个人心理层面的应对措施,对大学生、学校和家长产生警示作用,抑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生。

一、大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情况

大学教育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大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可以支配。异地求学使得电信网络成为他们联络亲友的最常用手段。大学部分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利用网络设备收集资料,获得知识。网络和通讯工具给大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交流感情的窗口,帮助他们购物、学习、交流,进行消费和娱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数据,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了10.5%、9.7%[1]。

2019年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0万起,30岁以下人群是主要受骗对象。众多研究发现,高校中超过50%大学生曾遭受过此类诈骗,大多数学生知道但不清楚电信网络诈骗的具体内容[2]。王梦月、任海波针对河南省六个地市2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超过70%的学生认为主要是自身原因导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3]。

二、高校常见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大学生尚未完全走入社会,社会经验浅薄,社会关系的重心从亲子关系转变为同伴关系。他们还处于青春期后期,憧憬美好爱情。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但又想体现出独立性,获得成人感。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导致在高校中出现了一系列典型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一)求职诈骗

在求职诈骗中,最常见的是“保证金”诈骗和“刷单”诈骗。很多犯罪分子利用大学生想做兼职挣取生活费或者高年级大学生求职的需求,通过短信、网络给大学生发送求职信息,并承诺高额工资。但是要求他们先缴纳大笔“保证金”或者“中介费”才能安排工作。很多大学生按照要求交钱之后,介绍人却凭空消失。大学生求助无门,只能作罢。

某些不法分子打着网购平台的名义,给大学生发送消息,声称招募兼职人员给网店“刷单”,要求他们先按照正常价格购买物品,承诺随后退还佣金和本金。刚开始大学生刷单的金额较小,“店家”会及时返还费用,骗取他们信任。后期刷单金额越来越大,等大学生付款后,再也联系不上商家,发现没有收到商品或者收到质次价高的物品。此时惊觉上当受骗已经为时已晚。

(二)不法校园贷

正规贷款门槛高、放款慢,不良校园贷将目标对准大学生,降低贷款门槛,不需严格审查,只需提供身份证或者手机卡,就能给予大学生一定数额的贷款,更有甚者出现“裸贷”现象。不良网贷平台利率远远高于市场,在贷款即将到期时,大学生无力偿还,只能转向其他平台借贷,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窘境。欠款数额越来越大,需要偿还的利息越来越多,呈现“滚雪球”状。如果贷款逾期未还,平台将通过电话威胁骚扰大学生本人、家人朋友、亲戚老师等,贩卖他们的信息,公开出售女大学生的裸照,严重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给他们施加还款压力。校园贷不仅给很多家庭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巨大的心理创伤,甚至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命。

也有一些平台发布办理信用卡或者贷款信息,打着低门槛、低利息、无抵押、快速放款的幌子,承诺给予大学生办理信用卡或者贷款。但是办理之前要求交大笔“保证金”“手续费”“好处费”。或者平台通过要求大学生提供账户激活金,或者要求提前向平台支付利息等手段,骗取金钱。

(三)交友诈骗

某些犯罪分子会通过网络平台,运用社交软件,塑造一个完美异性的形象,再通过网络聊天、投放广告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坠入爱河,随后以投资、借钱等形式,让大学生自愿地一步步走入事先埋伏好的圈套,借机敛财。

(四)中奖诈骗

某些犯罪分子会通过虚拟基站给人们发送中大奖信息的链接,一旦点击,将会盗取用户信息,获得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及其密码,从而盗刷银行卡存款金额。

不法分子也会通过网络平台,以“赠送商品”的名义,要求对方支付税费或者邮费,并且增设档次,层层递进,越缴越多,声称必须先缴纳够一定费用额度后才能得到奖品,承诺最终会一次性返还。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品,让之前付出的费用不打水漂,从而步步踏入犯罪分子的陷阱。

(五)冒充亲友和工作人员诈骗

最常见的是犯罪分子假扮成老师、学校工作人员、企业或者相关机构人员骗取大学生信任,以发放助学金、退学费等名义,让受害人转账或向其收费。也有犯罪分子打着“扫二维码送奖品”的幌子,实则是木马病毒,盗取个人信息进行诈骗或者敛财。还有些不法分子通过盗取社交平台账号,向账号内的联系人索要钱财或者要求话费充值。大学生在接到相关电话、信息时如果不进行查证,就成为犯罪分子可以利用的空子。

(六)网购诈骗

犯罪分子模仿正规网购网站的布局,制作钓鱼网站。一旦有人登录并绑定银行卡,用户信息将被窃取,银行卡就存在被盗刷的风险。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网购产品信息,冒充客服人员给用户打电话,并且能详细说出购买的物品信息,增加真实性。随后他们会告知用户订单或者产品出现问题,需要召回或者退货,并给用户发送退款链接,要求提供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或者验证码等,盗刷银行卡资金。部分大学生是进入大学后才开始频繁接触网购,对于网购陷阱知识掌握不足,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和欺骗。

三、遭受电信网络诈骗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分析

在分析众多案例的基础上,大学生存在着追逐利益、攀比心理、求爱心理、身心发展不平衡、同情心被利用、情绪压力等心理机制,容易受到犯罪分子的利用,从而遭受电信网络诈骗。受骗后由于自尊心强,羞于启齿,使得自己越陷越深,也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一)追逐利益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固定收入,所有支出全靠家人提供支持。到了大学,生活方式丰富,大学生可以自己决定经济开支,花销陡然增长。但是,部分大学生家庭收入方式较为单一,家庭经济比较困难,难以承担他们的生活花销。而且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年满18岁,很多“95后”“00后”有较大的社会责任感,迫切想要利用空余时间,通过做兼职的方法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前适应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能挣得一些生活补贴,部分实现财务自由。大多数大学生由于生活费有限,所以更容易贪图小便宜,禁不住不法分子的诱惑,从而上当受骗。

(二)攀比心理

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生活较为单一。踏进大学校门,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他们要消费、娱乐、交际,使得开支大大增加。同时,周边众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同学,各自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迥然不同。再加上青春期的影响,同伴关系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某些同学因为虚荣心作祟,容易和身边同学进行盲目攀比,否则就认为自己被排挤,从而产生不良消费观。他们出手阔绰,“名牌效应”导致每月花销庞大,自身难以负担,又不敢告知家长,转而希望通过贷款缓解燃眉之急。

(三)求爱心理

正值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追求美好的事物,向往纯真的爱情。而业余时间的增多,也给他们提供了条件。但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爱情理解相对片面,容易出现偏激行为,从而落入不法分子利用他们情窦初开的特点而设下的陷阱。大学生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幻想,一旦遇到一个完美的恋人,就立刻投入爱河,不能自拔。而且受到自身爱情观的影响,热恋中的大学生对恋人充满了保护欲,精心呵护,有求必应,不允许对方受到一丝伤害。这份赤子之心反而成了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

(四)身心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已年满18岁,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自认为学识渊博,能力出众,不会轻易上当受骗,甚至有的大学生意识到可能是骗局,仍抱有侥幸心理,或者认为自己有能力揭穿犯罪分子的真面目,反而越陷越深。大学生虽已成年,但社会经验缺乏,心智尚不成熟。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社会经验不足,而且盲目自大,出现片面的自我认知,主观的自我评价,成为犯罪分子可以利用的空子。

(五)情绪压力

网购和移动支付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较大比重。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在接到快递或者银行卡出现问题的通知后,容易惊慌失措,再加上缺少咨询求助的渠道,对未知的担忧和社会支持的缺乏会引起紧张、焦虑,甚至恐惧情绪。在负面情绪的强烈作用下,人会出现认知狭隘现象,缺少认知和分析能力。一旦有“权威人物”现身,并提供指引,大学生很容易陷入“权威效应”,自觉走入陷阱。

(六)自尊心强,受骗后羞于启齿

大学生正值青春后期,自我明显分化,主我、客我尚不统一。这个时期他们的自我评价较高,自尊心较强,自我印象管理较为严苛,竭尽全力维护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良好形象,尽可能消除一切负面影响。因此一旦他们遭受电信网络诈骗,往往不会寻求同学、朋友、老师的帮助,害怕他人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看法。同时大学生收入有限,受骗金额往往较小,不满足公安机关的立案条件。因此受到电信网络诈骗的大学生常因为羞于启齿,不向他人提起,不法分子的犯罪成本较低,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四、应对措施

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繁多,很多大学生都曾深受其害。面对电信网络诈骗在高校里日益猖獗的严峻态势,大学生在个人层面上应该如何保护自己,避免遭受不法侵害,是我们应该重点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爱情观

追求美好爱情是人的本能,这却成为不法分子进行犯罪活动的手段。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形成对于爱情正确的认识。避免只看重外表,忽视双方性格的契合度。形成恋爱双方经济独立,不依赖他人的恋爱态度。

(二)端正自我认识,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

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快速发展,但是社会经验缺乏,心理发展水平的滞后导致他们自视过高,容易掉以轻心,掉进诈骗陷阱。大学生应客观地进行自我剖析,理性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结合周围亲友对自己的意见,形成全面的自我认识,发扬优点,接纳缺点,形成中肯的自我评价,避免骄傲自大,被犯罪分子利用。

(三)提高应对能力

当面临不法分子的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时,许多大学生都是由于缺乏应对能力,导致事态发展愈演愈烈,难以控制。遇到原委不清晰的事件时,避免慌乱,多方查证消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机构或者当事人取得联系,得到官方确定回复后再做决定。大多数大学生缺乏金融常识,不了解用户在24小时内可以到银行撤销转账,也不知道如何冻结银行卡,导致款额持续流入对方账户,给自己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大学生应勇于向辅导员、家长、警察,甚至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将事件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提高警惕

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想法单纯,警惕心较弱,容易受到犯罪分子的欺骗。大学生应学会保护自己隐私,对于快递包装、车票等可能会泄露隐私的东西先销毁再处理。克服占便宜的心理,坚决拒绝扫二维码送礼物的活动。网上购物时,挑选正规网站,避免进入钓鱼网站。养成良好用户习惯,网络软件使用后立即手动退出。设置难度较高等级的密码,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防止掉入陷阱。

(五)培养合理消费习惯

大学生应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生活费进行规划,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金钱来之不易的金钱观,脚踏实地,通过正规渠道辛勤劳动获得报酬。抑制内心的欲望,禁得住诱惑,量力而行,不超前消费。摒弃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同学之间多交流精神涵养,少比较物质生活。

猜你喜欢

犯罪分子诈骗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拜访朋友
与谁接头?
大学生之歌
关于流窜犯罪案件的分析及侦查措施的运用
论DNA技术在森林刑事案件中的应用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