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如何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路径
2023-04-06袁芳
袁 芳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6
素质教育时代的来临给艺术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机会,在艺术专业培养设计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思政教育的指导作用和重要性进行明确认知。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思政工作而言,要想真正对其进行落实,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深度的实践、思考、检验,通过对中国民间舞蹈资源的深度挖掘,从中筛选、总结出所需的思政教育元素。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工作人员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这些元素进行深度的探索思考,将这些思政教育相关的元素进行整合提炼,并对其进行优化处理,再运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融入进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环节中,实现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
一、课程思政元素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如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已经朝着多元化方向前进。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在国际的文化交流与联系更加频繁,在此背景下,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就当前情况来看,中国文化艺术影响力的发展属于喜忧参半。一方面,我国文化艺术成就如今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国内的艺术家都在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力,创造出许多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作品,也获得了大众的青睐,不仅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由此中国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也在国际上展示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底蕴和魅力,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独有魅力,尤其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方面,更加突出了东方舞蹈的独具一格。另一方面,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也逐渐商业化,在此背景下,一些负面效应随之出现。例如为了流量而进行恶意炒作或哗众取宠,甚至还有一些过度包装超热度、过度偶像崇拜,泛华娱乐等,这些行为不仅让文化艺术沾染了不良风气,而且严重违背道德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准相违背[1]。这些不良现象如今已经随处可见,而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还比较浅,因此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高校应当更加及时加强思政教育,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入贯彻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让艺术学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正确的从业心理和从业态度,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国家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已经对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建设工作,加强课程思政,在此基础上,为艺术学专业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课程加入课程思政,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满足教育工作深入推进的要求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属于中国高等学科中的专业课程,于20世纪后期就已经被纳入教学体系之中,课程将中国各民族的舞蹈精华部分提炼出来,是中华各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特有的文化。学生们只有在认真学习、深入了解后,才感悟到舞蹈背后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和演绎,都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具有非常扎实的群众基础,每个民族在开展节庆活动的时候,中国民间舞在其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革命年代,为了能够鼓舞士气,积极动员广大群众,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与历史文化进行了融合,随之革命题材的舞蹈作品应运而生。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曾经遭遇过表演频率低、没有热潮的现象,而各类外来舞蹈铺天盖地涌入,占据了各种舞台,代替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从这段时期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舞蹈教育乃至艺术教育的缺失,导致舞蹈表演和创作出现了乏力的问题。如果想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能够更加深入人心,则需要院校和专业舞蹈教师认真教学,将舞蹈与课程思政充分融合起来,认真培养更多优秀舞蹈人才,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民族民间舞蹈背后的文化和内涵,这样才能让更多优秀的舞者涌现,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扬光大,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让全世界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三)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断发展演变,随着历史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在岁月中不断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是中华民族独特魅力的艺术表现,是中华民族美好品格的表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融合,需要用创新、成熟的教学手段、深厚的舞蹈理论知识,以及精湛的舞蹈技巧、高尚的品格、正确的三观才能让高校学子能够更加领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培育出高素质的专业舞蹈人才,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舞[2]。除此之外,课程思政的融入,也能够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世界观,个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也会带动眼界的提升,学子必然会因此受益终生。
二、课程思政元素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融合路径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教学思政理念的融合,需要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结合合适的教学方法,自然融为一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其中的意义,如果融入得过于生硬,或者是与教学内容无关,那么就无法起到融合的作用。
(一)掌握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要点
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将原本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教师要在进行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原本的灌输式教育转化为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其次,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找到思政元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要一味地说教。例如,舞蹈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们对《翻身农奴把歌唱》这首红色歌曲进行创编,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深入了解,去掌握歌曲背后的内涵和意义,进而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创编。这样不仅让学生们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并且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歌曲中传递出来的革命思想,进而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最后,教师要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二)把握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时机
课程目标的设立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由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仍在不断提升。因此,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应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多元化能力人才。教师首先应当明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然后在合适的时机自然融入进去。在课堂初始阶段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讲述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其价值,这样一开始就能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之后的学习中也能不断地加深理解。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时,可以先播放节选的音乐,让学生们感受优美的旋律,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3]。在基础部分融入思政元素时,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们布置的课前任务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而且学生在提前预习的过程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还能够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产生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用创设情境、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在课堂进入尾声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具有思政元素的课后作业,进而让学生们加深记忆。
(三)教学过程加入民族民间舞蹈史
民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所有种类中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标识的舞种,同时也是凸显中华民族特性的舞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将热情与智慧沉积下来的历史成果,其中蕴含着中华人民的民族气节、美好品质、民族精神等优秀品质,而正是这美好的内涵,才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灵魂,教师也可以将舞蹈史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4]。中国民族民间舞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古韵,是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要重点教授的内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们领略其中的深厚文化内涵,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和教学之下,能够从课堂、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中华舞蹈文化的发展脉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但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未被很好地发扬出来,其中所包含的现代历史革命精神、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都应该被更多人所了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们展示和推荐更多舞蹈作品。
(四)新作赏析为提升素质
同过去的教学现状相比,当代的舞蹈教育拥有着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网的出现还给教学资源传播和表现形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得教育素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促使其更加的多元化。从艺术发展本身来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舞蹈演绎形式的多样化、创作空间的扩大等,这些都迫切要求艺术教育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带领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所呈现的艺术成效进行深度的了解,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未来的艺术成长和工作发展,使得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有更持续的成长动力。为此,作为高校舞蹈教师,手中掌握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为学生们展示更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新作,并带领学生们去赏析这些新作,学习更多知识和技巧,同时也要在此过程中加入课程思政的教育[5]。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们进行展示,这样能够更加直观,在赏析之后也可以让学生试着去学习和模仿。例如,教师可以用《东方红》作为教学示例,这部音乐舞蹈史诗将历史发展的进程串联起来,其中的革命题材非常丰富,并且层层递进,在教师可以在赏析作品的同时为学生们加入课程思政内容,让学生们感受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的伟大以及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精神,并牢固树立坚持奋斗、自强不息的信念。
(五)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评价
教学评价能够对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进行客观全面的评判,在设置教学评价的时候需要将重心放置在过程性和形成性的评价结合模式的运用中,将自身的主观评价意愿同客观的具象指标相结合,从而更加公正地反映出专业授课和思政教育之间的结合程度,从而使得教学评价真正作用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之中。首先,需要多个评价主体共同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应当包括舞蹈专业的授课队伍,思政育人的队伍,接受教学指导的主体等,评价主体的选择应当同上述的形成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例如,结合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现与阶段性表现进行评价,基于这一评价标准,在进行实践的时候应当更多对于学生的描述性评价,而并非结果导向的评价。在描述性评价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阶段发展进行整体发展趋势的预测评价,而剩下的评价主体则根据学生的平常学习状态做出对应的描述即可。其次,运用过程为主、结果辅助的评价方式。过程性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进行更全面的反映,同时又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区别。民族民间舞专业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借助不同的标准进行相对应的描述性评价,进而反映出学生的成长。另外,分组学习的过程记录、学习活动的记录等都是过程性评价的参考依据,而阶段性的成果则可以作为总结性评价的参考,同时总结性评价还可和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结合,借此来对教学的真实效果进行详细反映,并为后续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案例来源。
三、总结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学到专业的舞蹈知识和技艺,同时也实现了立德树人的任务。两者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教改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如何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去深入探究的课题,除了要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不断创新,找到切入点以外,还有更多的方法需要去寻找,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专业、更加高素质的全方面发展的优秀舞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