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尔巴特作业治理观:理论基础、价值意蕴与当代启示

2023-04-01肖菊梅王宇和

文教资料 2023年19期
关键词:赫尔巴特

肖菊梅 王宇和

摘 要:作业治理观是“治理”理念在学生作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应用。赫尔巴特以他的实践哲学和“教育性教学”理论为基础,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作业治理理论体系。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为他的教育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清晰地界定了教育的目的;“教育性教学”理论强调教育与教学相结合,突出作业、兴趣、教师、家庭环境等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当今作业治理改革背景下,探讨赫尔巴特的作业治理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树立科学合理的作业治理观,“多方并举”,倡导作业协同治理模式,还有助于我们“化繁为简”,提高作业质量,平衡作业结构。

关键词: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作业治理

一、赫尔巴特作业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实践哲学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多次提醒他的教育学读者,要关注他的哲学与教育学的内在关联。他在《我与当代时髦哲学的争论》一文中指出:“没有我的形而上学(Metaphysik)和实践哲学(praktische philosophie)观点,就没有我的教育学。”[1]赫尔巴特在教育学方面的诸多成果都与其实践哲学密切相关,实践哲学也成为赫尔巴特作业治理观的重要理论基础。赫尔巴特从实践哲学出发,认为人的意志是道德的基础。他将人的意志归纳为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美性”“友善”“法”和“公正”。其中,“友善”是最高的道德存在,“内心自由”和“完美性”可以视为人的积极道德,而“法”和“公正”则是消极道德。这种道德观念使赫尔巴特更加关注人际关系的“意志判断”。赫尔巴特认为,在实现道德目的之前,教育所要达到的较近的目的是多方面兴趣的培养。他强调,在作业设计和实践中,要关注作业内容对于学生品德、人格、意志力的培养。此外,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良好的道德性格和道德意志。这不应该只是一种约束,而应该成为儿童自己的意愿。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以道德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让学生成为有道德品质的人,“人们努力运用道德的力量从外部维护人们内心应该确立的东西”[2]。

根据实践哲学的道德基础,赫尔巴特提出了他所认为的科学的教育方案——关注那些固定不变的优秀典范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典范应该是不会犯错和衰亡的。他认为教育需要建立稳定的秩序,而作业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辅助手段。此外,赫尔巴特认为儿童在出生时没有任何意志,他们的心灵就像是一张白纸,所有的观念都是时间和经验的结果,人的认识是通过在观念中对面前的事物进行模仿和摹写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建立在实践哲学基础上的赫尔巴特作业治理观强调作业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材料和思想以建立新的体验,促进良好道德性格或道德意志的培养,辅助建立稳定的教育秩序。

(二)“教育性教学”理论

在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之前,德国的教育学术传统中,“教育”与“教学”往往被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缺乏有效的联系与整合。[3]教育学家通常强调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而将教学作为达成这些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忽视了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因此,在传统的教育学术观念中,教学被视为一种机械的、无趣味的、单调的任务,而不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启发性和丰富性的教育活动。对此,赫尔巴特力求实现二者之间的融会贯通,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4]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中,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步骤之一,他强调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我们必须意识到,养成多方面兴趣离实现德行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多元化的兴趣,就很难实现德行的发展。这是因为人的欲望、情感和意志都建立在观念基础之上。为了实现教学的“充实心智”效果,赫尔巴特提出,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系统的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促进他们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发展,而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性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从而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奠定基础。赫尔巴特所谓的“兴趣”的实质是指向认识不断深化、个性臻达圆满、德行趋于完善的人的和谐发展过程。赫尔巴特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传授知识和激发兴趣是教育中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很多人普遍认为兴趣只是学习的手段,但是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目标之一,因为只有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才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中最严重的罪过”就是枯燥乏味。由此可见,赫尔巴特作业治理观相较于传统的作业治理观,更为细致地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训练。同时,赫尔巴特还注重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思考周到、有意义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和兴趣极为重要,重视作业需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材料和思想以建立新的体验,促进良好道德性格或道德意志的培养,辅助建立稳定的教育秩序。

二、赫尔巴特作业治理观的价值意蕴

作业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两者之间的关键纽带。作业治理是“治理”理念在学生作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应用,是指從治理角度出发,审视作业管理中的问题,寻求平衡和创新。赫尔巴特推崇实践哲学和“教育性教学”理论,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作业治理。他的作业治理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管理作业的能力,并适量控制作业量,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展。他认为作业治理应该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品德,让他们在做作业中得到成长。

(一)作业——管理之尺

赫尔巴特的“烈性无用”理论基于对人性本质的深刻理解,认为儿童天性中的叛逆性格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手段来消除。在他看来,儿童的自然天性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其最初的表现不是良好的道德意志,而是盲目、叛逆和随性的“烈性”。这种烈性往往会危害个人和社会,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压制”和“克服”。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作业是实现教育管理的基石,这里的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家庭作业以及学生参与的所有活动。赫尔巴特认为儿童通常精力较为充沛,如不指定作业,其精力便无处发泄,如往坏处发泄,将导致不良后果,所以需用作业来消耗其精力。

赫尔巴特提倡的管理方式并不是简单地对儿童施加压制,而是强调权威与爱的平衡运用。他认为管理与教育应该相辅相成,避免过度依赖严厉的手段来实现管理目标。换言之,赫尔巴特主张在管理中注重关系建立和人性化的因素,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赫尔巴特明确表示,管理的基础在于让儿童活动,并且应当满足每个年龄段儿童身体活动的需求。他认为,在处理儿童的行为问题时,管理是必须优先考虑的事项,但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地与训育相结合。他主张采取温和的方式来约束学生,比如轻微的责备可以比体罚更有效。他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教育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该恩威并用,既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又不能纵容他们。此外,他特别强调教育管理中的秩序,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赫尔巴特主张要在监督和纪律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有秩序但富有人情味的教育管理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赫尔巴特认为,“只有爱同必要的严格结合在一起时,爱才是有价值的”[5]。赫尔巴特强调的教育管理思想并非简单地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压制,而是更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方式。他认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狀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多个因素,采用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方法。赫尔巴特反对单一的教育管理方式,他提倡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以探索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指出,教师的角色是为儿童提供清晰的讲解和适当的陪伴,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虽然他认为学生应该保持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但他也强调,强制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否认他们自己的思考和创造方式,会让他们感到不满和压抑。

赫尔巴特还提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正确实施监督,不能过于严格,以免学生感到压力和束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可见,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但不应过度干预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而是应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赫尔巴特认为,在学生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缺乏独立的意志和行动能力,因此需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和管理,以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行为和发展方向。然而,这种约束并不应该是永恒不变的,而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渐放宽。同时,教育者也应逐渐减少管理,更加注重训育。当学生已经树立了自己的观念和原则时,就不再需要管理。这表明,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只是教育过程中的短期手段,真正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持续成长和发展。赫尔巴特指出,在实施作业的时候,最好让儿童从事他自选的作业,但是儿童天生具有依赖性,即便让他从事这种作业,也很少能按规则并且持续地做下去,所以成人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自选作业是最好的,但是儿童必须受到帮助,使作业正常地、继续地进行,所以他们不会由没有目的的游戏而变坏,由于作业,他们很快地疲倦了,此时成人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参与儿童的游戏。”[6]对于儿童而言,作业不仅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游戏。这种游戏不仅可以防止他们变得懒惰和顽皮,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纠正成长过程中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因此,在儿童的早期阶段,作业是管理的一把戒尺,是辅助管理的有效手段。

(二)作业——德育之规

赫尔巴特认为,要激发儿童的道德意志,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必须让他们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他建议通过提供各种有趣的事物和作业,让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道德行为的目的。赫尔巴特还对兴趣状态下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在兴趣状态下,学生会产生两种心理活动,分别是“专心”和“审思”。其中,“专心”指全神贯注于某一对象或活动,排除其他干扰;“审思”指协调和同化新旧观念的心理活动。这两种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儿童道德活动的基本过程。赫尔巴特进一步指出,只有通过“审思”活动,儿童才能将在“专心”活动中获得的新观念和新经验与原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并进行改组和改造,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赫尔巴特主张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和书面作业等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但是只能布置适当的作业,不要通过严厉的手段把要求推向极端。”[7]赫尔巴特主张不应该过早要求学生进行书面作业,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能给他们布置一些篇幅较短的写作作业,“假如学生能力较弱的话,只能布置很短的写作作业”[8]。因为当学生频繁犯错时,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挫败。赫尔巴特批评某些教师仅仅出于省力的考虑在学校中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他建议教师应该减少作业量,避免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不要使布置的家庭作业去剥夺学生必要的休息时间”[9]。他的建议是,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他们在没有教师过多干预的情况下,尝试独立完成任务。此外,他强烈反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过多干预,如过多地进行各种示范演示,避免阻碍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独立性,因为“独立地写作三行要比照示范写三页强”[10]。“作业难度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完成作业所需时间不能太长。”[11]

由此可以看出,赫尔巴特的作业治理理念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强迫学生完成大量作业。根据这种理念,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恰当的作业练习和巩固机会,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这种作业练习和巩固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制,以确保其有效性。他建议教师应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没有过多教师干预的情况下自主探究和实践,以便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赫尔巴特强调各种作业、训练和练习对于德育的作用。作业设计和实践应该综合考虑学科知识和品德培养,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长期性的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忍品质和毅力,合作性的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同时也能够发展道德性格力量。作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在于拓宽他们的思维范围和培养道德判断力。通过作业,学生可以积累更为系统和充分的知识,并自主建构正确的道德观念。赫尔巴特的作业治理观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注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此,作业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特点而定,以更好地发挥作业的作用。显然,赫尔巴特的作业治理观,主张作业与德育相结合,把作业视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的一种基本途径。

三、赫尔巴特作业治理观的当代启示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学习的过程,而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内化的过程,作业承载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使命。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素材来源,还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12]赫尔巴特一生都在从事教育理论的实践工作,并以其实践哲学和“教育性教学”理论为基础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作业治理理论体系。他建议教师通过各种作业来引起学生多方面的兴趣,通过作业使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并且注重在作业治理中实现德育,其独特的作业治理思想对我们当今“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作业治理改革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对症下药”,树立科学合理的作业治理观

赫尔巴特指出,教师必须是懂治理艺术的大师,得不断更新作业治理理念,传承与创新并举。在新形势下,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导向,构建科学的作业治理观。如果忽视学生,不关注学生,不研究学生,即使有再美好的教育愿景也无法实现。因此,建立科学的作业治理观需要把人的需求和发展放在核心位置,将全面发展的理念贯彻到作业的方方面面。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业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以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成功地完成作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只有这样,作业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益工具,而不是单调的任务和负担。赫尔巴特明确表示,“管理的基础在于让儿童活动”,“应当满足每一个年龄阶段儿童对身体活动的各种需要”。[13]作业治理要回归本源,就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虽然我国中小学已经实行了“减负”政策,但是作业负担似乎仍然在增加,这导致中小学作业领域出现了一些复杂问题和难以挣脱的困境。许多学生似乎成了做作业的“机器人”,他们每天需要完成大量重复的作业,这导致他们的学习变得机械、消极、低效,有时候甚至没有任何效果。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和思考能力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然而,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业方面,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每个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都不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力求教育的普遍性,而学生是个别的人……应当尽可能避免侵犯个性。”[14]赫尔巴特从尊重个性这一伦理学命题出发,认为作业治理的起点就是个性。他的作业治理观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并着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兴趣。他相信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尊重学生个性,才能培养他们的多方面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主张采用多方面、均衡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综上所述,赫尔巴特的作业治理理念强调了学生个性与兴趣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他指出,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天赋和个性针对性提升学生的“长板”,同时也需通过发展学生的兴趣,补足学生的“短板”。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并取得进步,教师需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注重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教师还应该发掘学生的优势,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作业,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这样,学生们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更好的學习成果。总之,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作业体验。“对症下药”,使作业内容具有层次性、选择性;使作业的治理内容既关照学生主体发展,又着眼于学生学习本身,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向上、实现自我、努力成才。这也使得作业治理目标不断地趋近教育的本质,即实现人的发展。

(二) “多方并举”,倡导作业协同治理模式

作业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被视为教育功能实现的“最后一公里”。为了实现“善治”,保障作业治理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需要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明确各利益主体在作业治理中的角色和价值。政府应该起到领导的作用,确保作业治理合法有效;学校和教师则应该承担主导作用,采取加强作业管理等措施,有效治理学生作业问题;家长、社会和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作业治理,六方协作,以确保作业治理持续和有效运行。综上所述,作业治理需要建立全面协同的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善治”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作业治理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体验,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学校还应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作业治理价值观,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引导教师正确认识作业的价值、功能和作业量。赫尔巴特注重对教育者素质的要求,他认为教育者应是集知识、能力、品格于一身的高素质群体,“教育者必须富有各种各样的技巧”[15]。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了作业与作业之间的前后衔接,导致学生不注意对原有知识和后续知识的整合,无法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他们的心目中,作业必须形成一个整体,即使仅仅是一个较小的整体”[16]。

“如果家长监督不周,学生在家里仍可为所欲为,或是乘机到外面游荡,则距离接受教育更远。”[17]长期以来,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家长的角色逐渐被异化,从本来应该是支持孩子完成作业的角色转变为作业问题的推波助澜者。赫尔巴特指出,“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18]。在学生作业治理中,家长需要明确自己在其中的角色,承担起学生作业的监督职责。虽然作业是由老师布置的,但最终得由学生完成,学生是作业价值的直接承担者和最终受益者。

在教学中,赫尔巴特主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学生不应该被单纯地视为作业问题的被动承受者,他们应该被赋予更多的主动权和责任,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和表达对作业负担的观点,积极参与作业治理行动。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和授权学生扮演主导角色在作业治理改革中至关重要。由于学生是作业的主要承担者,他们需要积极参与并得到指导以确保作业更合理、更有效。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能够学会学习,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因此,教育者应该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作业治理,以此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 “化繁为简”,强化作业质量,平衡作业结构

作业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当的作业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增加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改善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协作;而过多的作业则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重复的作业以及机械和低效的作业会占用学生的自由时间,给他们带来学习压力,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甚至抵触的情绪。

赫尔巴特明确指出,“作业难度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完成作业所需时间不能太长”[19]。“因此,假如学生能力较弱的话,只能布置很简短的写作作业,甚至宁可不布置,除非我们通过其他形式的练习已经较有把握这样做了。有的教师为了在学校中省力而布置家庭作业,这完全想错了,不久他会感到更费

力。”[20]“更加迫切的是不要让布置的家庭作业剥夺了学生必要的休息时间。谁如果认为通过布置大量作业可以取消那种也许未必有用的家庭监督的话,那么他是在用肯定的和普遍的弊病来代替不肯定的和局部的弊病。”[21]因此,只有对作业的总数量进行界定,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从而提高作业的设计质量,才能真正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控量”,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减少数量,也不意味着完全不做任何作业,而是要使作业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作业“整合”。

在内容方面,作业不仅要注重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要注重将这些知识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同时也要体现在校学习的知识与整个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作业不能因学生每日所学内容的差异而将其分割成单独的一部分,而是要在“分散”中突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师来说,在设计学生的作业时重要的是把新知识和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是确保学生获得新知识并巩固他们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面对完全不懂的新知识,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可以降低作业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给学生一个完成作业的时间限制也很重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和思考他们的作业,将确保他们不会因为时间太短而无法完成作业或抄袭他人作业。然而,这个时间也不应该太长,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和疑问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没有得到解决或被遗忘,作业的时效性也会丧失。“作业难度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教师在安排作业时要适配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布置的作业太难,会导致学生的信心下降,甚至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反之,如果布置的作业太容易,学生从中无法学到新的知识,则会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因此,在组织学生的作业时,教师需要确保作业内容、难度和任务数量适中,以便所有学生能够共同完成。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为困难学生单独分配作业来调整学生的学习,在布置作业上要求精而少,尽量用较少的题目和作业量涵盖更多的知识点。学生的作业应该反映教学内容的要点,应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确保学生理解、掌握这些重难点知识,并可以归纳和运用于其他学科,触类旁通,学有所得,在控制作业数量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张卉.哲学与教育学互动关系视角下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再审视[J].全球教育展望,2021(6):39-49.

[2] [德] 赫爾巴特.赫尔巴特文集:哲学卷一 [M].李其龙,郭官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5.

[3] 韩彦肖.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分析及其启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5-7.

[4] 周采.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J].教育学报,2006(5):3-11.

[5] 华先发.翻译与文化研究:第2辑[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227.

[6] 詹栋梁.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之研究[M].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181.

[7] [19] [20] [21]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2,92,69,75-76.

[8] 许文果.对赫尔巴特学生观的再认识[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5):92-95.

[9] [10]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65,258.

[11] [13] [德]赫尔巴特.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92,25.

[12] 胡雯,熊建平.“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8):107-111.

[14] [15] [16] [18] [德]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一 [M].李其龙,郭官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0-41,38,275,208.

[17] 贾馥茗.西方教育名著述要[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79.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近代中国教学论研究” (21FJKB004),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课题“1921—1949年党的教育理论发展、实践及历史影响研究” (JYBZFS2019112),2022年度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研究” (22NDJC155YB),浙江省教育厅一般课题“共同富裕愿景下城乡教共体建设研究” (Y202146033),湖州师范学院2022年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中外教育史专题” (YGJX20019),湖州师范学院2020年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考评机制研究” (YJGX20006),湖州师范学院2022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双减背景下小学高段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研究——以湖州市H小学为例” (2022KYCX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赫尔巴特
康德的统觉理论及其价值一文补正
论赫尔巴特伦理学对其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育性教学:从赫尔巴特到本纳
下一个果子不会更大
对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再认识
浅论赫尔巴特的教师观
赫尔巴特:教育科学之父
感悟分享
论赫尔巴特的伦理学思想体系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