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五个维度

2023-04-01姜丽霞

文教资料 2023年19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新时代

姜丽霞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效显著,主要从五个维度推进:一是强化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领导;二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三是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四是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五是更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思政课 改革创新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发生重大变化——教学状况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这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主要从思想领导、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理念等维度推进。

一、强化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领导

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高度重视,加强了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领导。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是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并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宣部、教育部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配套政策文件,对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和思政课改革做出部署、提出要求、提供遵循。这些文件包括总体要求类、队伍建设类、课程建设类、组织保障类等三十多个,数量之多、要求之严、内容之细前所未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教师,都日益受到重视;二是高校思政课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制度政策不断完善

优化。

(二)明确并压实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责任

新时代以来,党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明确并压实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责任,比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并强调“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1]高校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政课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过程中,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工作格局,营造多部门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高校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不断得到纠正,高校思政课不受重视的局面有了根本改观。

二、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事关课程质量、实效。新时代以来,高校进一步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壮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规模

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曾发文明确要求“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2]。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一配备比例一直未能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短缺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受到高度重视,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随后出台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等文件都強调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并配足。

为落实相关文件要求,各高校加大思政课教师引进力度,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壮大。截至2021年11月底,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超过9.1万人,比2016年增加4.5万人[3],加上兼职教师,思政课师生比1∶350的配比基本达标。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

为达到思政课师生配比要求,各高校加大了思政课教师引进力度,但同时也严格规范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除对新进思政课教师的学历、学科背景等有严格要求,也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同时,进一步改善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等结构。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建设,切实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党和国家各部门出台的系列文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岗前培训、集中培训、学术交流、实践研修或学习考察活动等都提出明确要求,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学位提升学历,同时,出台专门措施进行保障。另外,随着高校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以及退出机制等措施的实行,高校思政课教师也主动从各方面不断提高完善自己,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意识,提高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业务素质。

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明显提升、结构不断完善。2021年在全国9万多名专职思政课教师中,49岁以下教师占77.7%,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72.9%,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拥有博士学位的思政课教师比2016年增加8486人。[4]

(三)调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把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视提高到新高度,并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激励力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出台多项政策从各方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激励,如在教学方面,推行思政课中小班教学;在科研方面,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设立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在学历提升方面,实施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在职称评聘方面,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在待遇方面,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待遇,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在提升发展方面,高校应将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等。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行,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边缘化的状况大大改善,地位进一步提升,岗位也越来越具吸引力。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大大增强了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干劲更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高。

三、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关系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和塑造。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足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

(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高校思政课,首要的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变化有所发展和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新时代以来,高校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表现在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推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等内容。随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置这门课程。特别是2023年高校思政课教材重新修订,随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内容的调整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出版,高校开设该课程已成大势。

(二)重点强化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含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内容不是固化的,而是要根据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时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法治宣传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四史”教育等出台专门文件,要求学校围绕这些内容开设相关课程,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或增大相关内容的比重,结合新形势加强对这些内容的教育。

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塑造,培养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无疑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内容。高校思政课严格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在教材和教学中对这些内容进一步强化或更新,充分体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之才。

(三)增加或适时融入多学科教育内容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美育、劳育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随后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全面加强学生的体育、美育、劳育。另外,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系列文件表明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目标更加完善。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要紧紧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適时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增加或适时融入体育、美育、劳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四、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学内容的体现和反映,关系到教学内容能否被受教育者接受,进而关系到教学效果。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努力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方式方法更加多样。

(一)利用新媒体技术呈现和转化教学内容、教学资源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有些内容甚至是抽象的难理解的,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灌输”的方式,那么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和老套的教学方法会使得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甚至产生对课程的“困倦”感。高校思政课的各种资源很多,但若不能很好的呈现和融入,依然会给学生以“说教”的感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何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由“枯燥”变得“有趣”,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加鲜活、更具吸引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高教学实效性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主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微课、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广泛运用,既能提高思政课内容和教学资源本身的品质,也增强了思政课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平台的辅助作用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基本上都是“数字原住民”,网络早已成为他们学习、娱乐、社交的重要手段和生活方式,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教育者,必须正视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变化和影响,适应时代、环境、教育对象的变化,努力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实现教育变革。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积极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教学中运用了智慧课堂、雨课堂、优学院等各种教学平台。

教师在课前通过这些教学平台发布学习资源、进行课前调查、提出思考问题等了解学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在课堂上,通过这些平台设置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展开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后通过这些教学平台布置作业、进行教学调查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行教学反思进而加以改进教学。这些教学平台的运用,有效辅助了高校思政课教学顺利开展。

(三)不断发掘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得当,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接受;方法不当,就会事倍功半,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作用的发挥,结合教学内容、具体学情、教学条件、时代发展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或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探究合作、情景体验、实践教学、专题研讨、小组辩论等。这些方法的运用提高了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助于加强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增强对理论的认知认同,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五、更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背后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对如何开展好思政课教学活动有了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更加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一)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

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生的“学”,就无所谓教师的“教”。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有效乃至高效,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对象”意识。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以“以学生为本”为核心理念,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就是在高校思政课的整个教学活动中体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

课前,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多“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专业、个性、爱好、需求与期待等,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兴趣与喜好,使教学方法与形式更受欢迎、更加亲和。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唱”,而是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一种“合唱”;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进而成为自我教育者。下课不再是结束,课后教师会主动深入学生中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难、所求所盼,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思想、就业等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学生的满意度、获得感会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衡量指标,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课堂进行调整优化。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坚持以学生为本,更加体现人文关怀,更具“人情味”,也更加活跃和有效。

(二)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会不自觉地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积极正面的影响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消极负面的影响则会严重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考虑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对各种因素加以调控,使之同向发挥作用,形成正合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各种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从课程建设看,高校把思政课建设与其他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从教育力量看,高校除了专职思政课教师,从校领导、党政工作人员、共青团干部到辅导员、普通教师,越来越多的人承担了思政课教学或履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与义务,甚至校外的党政领导干部、各行业先进模范、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等也逐渐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中来,共同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从教育资源看,举办全国范围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使用培训,高校组织专家制作思政课课件、组织全国范围的集体备课会以及各高校之间的学习交流等,使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基本实现资源互通、优势共享,校际协同育人日益明显。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调各种因素、调动各方力量,努力构建完善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 中办 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N].光明日报,2019-08-15.

[2] 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N].教育部公报,2008-11-11.

[3] [4] 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5年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工作成效——格局性变化 历史性成就[N].中国教育报,2021-12-08.

基金项目:2022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理论及其新时代发展研究” (2022NDYB09),2021年度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科研項目“建党100年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理论发展运用研究” (SZYB2021-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新时代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