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LI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3-04-01张海红

文教资料 2023年19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张海红

摘 要:要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的育人目标,大学英语课程就不能局限于语言技能教学。根据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路径,大学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思政理论知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将含有思政元素的“内容”与语言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当中,并设计和运用合理的测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 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大学英语课程既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思辨能力等知识与能力的责任,又是高校覆盖面最广、授课时间最长的公共基础课。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大学英语课程就不能局限于语言技能教学,而应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与语言技能教学有机融合。

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追求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等教育目标,特别适用于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是我国本土化的教学理论,强调学科内容知识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融合。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内容语言融合教学能积极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学科内容学习。本研究尝试依据CLI教育理念探索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与语言技能教学有机融合的可行途徑。

一、CLI教育理念

(一)CLI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我国外语教学界早已认识到“重语言、轻知识”的纯语言技能训练会阻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源自北美的内容依托教学(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念,并开展了大量相关的语言教学思考与实践。经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常俊跃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了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这是一种力求“尽最大可能、以最合适的方式将目标语用于融合教授、学习内容和语言,以达到多种教育目标的教育理念”。其中,“内容”是指有意义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可被纳入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或信息。“语言”指的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母语之外的语言,包含语言知识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2]CLI教育理念要实现的知识目标是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增长,能力目标是指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素质目标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该理念强调“内容”与“语言”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当中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目标的途径。

(二)CLI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20版)》(简称“《课程要求》”)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结合起来。《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并在教学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纲要》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对学生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法治、心理健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4]可见,《课程要求》与《纲要》都强调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既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多元教学目标——价值目标(价值塑造)、知识目标(知识传授)、能力目标(能力培养),又暗含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并进行价值塑造。这与CLI教育理念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高度一致。因此,CLI教育理念特别适用于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二、CLI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

(一)CLI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根据上文所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价值目标三个方面。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扩充学生的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语言知识和中外社会、文化、科技等学科知识;能力目标包括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价值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这些目标分别对应CLI教育理念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从CLI教育理念的视角来看,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都是通过“内容”与“语言”的“教”和“学”来培养和提高的。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而言,“内容”是指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塑造以及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需要的有意义的知识,比如中外文化知识、社会知识、科技知识等。“语言”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目标语的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语言知识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三重教育目标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如何将“内容”与“语言”融合,也就是将思政教学“内容”与“语言”教学内容融合,又如何将教师所“教”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学生所“学”,使学生既学到“语言”又学到思政“内容”,在“内容”丰富的“语言”学习中增长综合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

根据CLI教育理念的定义,融合“内容”与“语言”、搭起“教”与“学”之间的桥梁,都需要“最合适的方式”。本研究认为,这里所说的“方式”主要与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有关,并且“最合适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及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环境及条件灵活选择。具体来说,融合“内容”与“语言”的“教”需要教师紧紧围绕具体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依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条件及环境,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材料,将思政教学内容与语言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最适合的教学活动,将带有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给养的“内容”与语言知识同时传输出去。融合“内容”与“语言”的“学”则要求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汲取教学材料、教师、同伴等提供的“内容”给养和“语言”给养,获得知识,塑造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师生、生生之间传输“内容”和“语言”知识的桥梁就是最为合适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据此,本研究构建出CLI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路径(见图1)。

(二)CLI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如果把大学英语课程比作课程思政的一块责任田,那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责任田里播下的种子。要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多元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就不能只含有语言知识与技能。依据CLI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将有机融合了思政内容与语言知识的最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用目标语进行的最合适的教学活动传输给学生。而评判教学内容质量的标准就是思政“内容”与“语言”知识否得以有机融合。教师既不能在大学英语课程内生硬地加入思政内容,也不能将大学英语课程变成用英语讲授的思政课,改变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科性质。

教学材料是教學内容的载体,教师通过筛选整合教学材料形成适合教学需求的教学内容。可见,教学材料的选择对于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多元教育目标至关重要。那么,最合适的教学材料又从哪里来?王守仁教授指出,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上教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的教材。[5]事实上,优秀的大学英语教材就是富含最合适的教学素材的宝库。

目前有不少教师和教学研究者批评当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大都与课程思政的需求脱节,呼吁重新编写适应课程思政教学需求的新教材。近几年也确有一些新教材应运而生,比如《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以下简称《明德英语》)和《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明德英语》系列教材将语言学习与价值观的塑造深度融合。《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并提高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等。毫无疑问,这些教材虽各有侧重,但都高度契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需求。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已经使用多年的优秀教材,比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课文主题涉及教育、成长、科学、就业、爱情、友谊、家庭、价值观、性别平等、环境保护等当代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其中的内容都经过严格筛选,体现着人类共同的价值倾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思政教学素材。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深度提炼、整合、加工并拓展这些教材内含的思政元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设定每个单元的价值目标(或素质目标)[6],然后结合该单元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整合出最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而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活动。同时,除了课文的主题,思政教学元素还潜藏在话语、语篇、深度语言知识甚至实践教学活动当中。[7]就话语、语篇而言,黄国文指出,任何话语都有价值取向,表达或内含一定的价值标准,因此可以通过话语分析来挖掘语篇中的思政成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8]就深度语言知识而言,成矫林提出,语音训练、语法学习、深度学习文化词汇、学习外语修辞手法都有思政教育意义,分别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自信的品质、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等。[9]就实践教学活动而言,除了锻炼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等,个人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小组活动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善于挖掘正在使用的教材以及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显性和隐性思政元素,设定具体的价值目标(素质目标),结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组织教学素材,培育出融合思政“内容”和“语言”的“种子”。

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公共英语教材都以介绍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为主,不利于学生学习目标语,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刘正光、何素秀指出,母语和母语文化对于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相当大的正迁移作用。[10]从单纯的语言学习的角度,“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11]。充足的母语及母语文化知识能促进外语学习者对目标语中与母语有共性的东西的理解与学习。从语言学习的目的之一——跨文化交际来看,只有通过比较母语与目标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异同,才能找到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据部分学者调查,许多学生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2—13],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法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创造充足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CLI教育理念的视角来看,中国文化知识就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为实现价值目标而需要学生掌握的、有意义的“内容”。教师需要用目标语(英语)将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过合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学习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并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全面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即使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也难以使学生掌握所有的中国文化知识。崔刚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知识,要遵循适度和平衡的原则。所谓适度,就是不能本末倒置,改变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所谓平衡,是指文化教学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14]李春光根据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对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的分析提出,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民俗和名胜古迹,相对其他文化范畴而言,更能体现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样态,对外国人有较强的文化吸引力。其中,中国哲学不仅包括中国古代哲学,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5]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时,应以以上四个范畴为主。

比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课文又与作者实现儿时的理想有关,教师可以首先确定本单元的思政主题——成长与理想,然后确定该单元的价值目标——理解成长的意义、认识理想与坚持的重要性,能力目标——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知识目标——拓展英文词汇及与主题相关的文化知识等。之后,围绕价值目标确定思政教学内容——思辨成长的途径,明确各自的理想与实现途径。接着,确定知识和能力教学内容——关于成长与理想的英文表达及中外名言、将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译成英文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针对个别译文进行评析,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关于成长,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请学生们列出自己学过的中英文当中关于不同年龄段的表达方法,比较它们是否一一对应,并将汉语“黄口小儿”“金钗之年”“及笄”“弱冠”“而立”“不惑”等译为英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成长的含义、成长是否随年龄增长而自然发生、如何才能真正成长等展开讨论。这样的教学内容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锻炼与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内容”学习和价值观的塑造自然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扩充学生的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外,徐锦芬指出,英语教师应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类型与定位,建设校本英语课程思政内容,以加深学生对学校和所学专业的理解与热爱。这也是“家国情怀”“文化认同”在学校层面的生动体现。[16]

(三)CLI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关键因素。CLI教育理念主张充分吸收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促进语言教学、内容教学和素质培养等方面的优点[17],依托教学内容,设置诸如英汉互译、课堂展示、戏剧表演、问题讨论、主题辩论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含有思政元素的“内容”融入课堂内外的“语言”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素质与能力,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无论开展哪种教学活动,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技能目标都是显性教育目标,非语言技能类的综合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素质目标)都是隐性教育目标。隐性教育目标可以通过显性的语言文化教学与实践活动得以实现。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部开展了以“用英语讲好黄河故事”为主题的英文短剧表演比赛。学生分组合作、自行创作剧本并完成表演和拍摄及后期制作等任务。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通过与同伴交流、查阅网络与词典以及咨询老师,学生学习了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在排练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有声词典、与老师语音沟通,不断打磨自己的发音,提高了英语语言技能。在整个短剧创作过程中,学生还磨炼了毅力,锻炼了沟通合作能力,发挥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笔者在每一组短剧作品播放结束后,都及时总结作品中的语言点和需要避免的表达错误,并鼓励和帮助学生用英文总结每个短剧传达的思想。这次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中华传统美德和价值观等“内容”的“教”与“学”融于“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与“学”。“语言”的“学”与含有思政元素的“内容”的“教”不是通过教师单向的传输和生硬的说教进行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创作并观看英文短剧进行的。这不仅体现了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英语课程思政设计的融合性、目标的潜隐性、过程的自然性,提升了英语课程思政的生动性和趣味性。[18]

可见,CLI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采用任务型、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依托“内容”训练“语言”技能,依靠“语言”实践讲授“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三、CLI教育理念下影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其他因素

黄国文指出,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执行者,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在某种意义上,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和学生。[19]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保障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关键因素。在CLI教育理念的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应“尽最大可能、以最合适的方式”在教学中将目标语的“语言”教学与“内容”的传授相融合,以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多种教育目标”。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目标语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应掌握能够引领价值观和提升综合能力的跨学科知识“内容”。授课时,教师不仅要有“尽最大可能”去融合思政“内容”与“语言”知识的意识,还要掌握融合二者的“最合适的方式”。换句话说,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从各种教学情境中挖掘思政元素的意识,还要具备将其有机融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的能力。张文霞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整体上,大学英语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也注重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技能,但思政理论知识仍较为欠缺,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资源不足,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力也有待提高。[20]因此,要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的主体性

前文提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与CLI教育理念都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而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灌输,既不符合知识建构的规律,也无法使学生发展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学生的主体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必将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选择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型、启发式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学生要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在知识建构、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测评

教学测评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教学测评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CLI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测评指标、测评方式和测评主体都是多元化的。根据CLI教育理念要实现的多元教育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指标包括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等综合知识,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综合能力,价值观、文化自觉自信和家国情怀等综合素质。CLI教学理念倡导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小测验、课堂展示、角色扮演、分组活动、论文写作、小型研讨会等,都可以用作测评手段。另外,学生在课堂内外表现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动态变化也可以融入形成性评价。相应地,形成性评价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也就是说,教师评价应与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结合起来。另外,学生在参与测评的过程中,可以对照评价标准自我反思。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块重要的、富含育人养料的课程思政“责任田”。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多元育人目标,大学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思政理论知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在CLI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含有思政元素的“内容”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融合在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活动当中,并设计和运用合理的测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个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17] 常俊跃,赵永青.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的提出、内涵及意义——从内容依托教学到内容语言融合教育[J].外语教学,2020(5):49-54.

[3]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20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4] 高寧,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9):17-22.

[5] 王守仁.论“明明德”于外语课程——兼谈《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教材编写[J].中国外语, 2021(2):4-16.

[6] [9] 成矫林. 以深度教学促进外语课程思政[J].中国外语, 2020(5): 30-36.

[7] 王雪梅,霍炜.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综述(2018—2021) [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309-314.

[8] 黄国文. 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中国外语, 2020(5): 21-29.

[10] 刘正光,何素秀. 外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略母语文化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2): 61-64.

[11] 刘润清. 论大学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2] 常海潮. 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现状、路径和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 2021(5): 96-100.

[13] 赵应吉.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现状调查及启示[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4): 106-110.

[14] 崔刚.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 2009(3): 86-89.

[15] 李春光. 大学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范畴与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7.

[16] 徐锦芬.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 外语界, 2021(2): 18-24.

[18] 张敬源, 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 2020(9): 15-20.

[19] 黄国文.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 2021(2): 1-16.

[20] 张文霞. 大学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需求研究[J].外语界, 2022(3): 28-36.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2023XJGLX063)。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