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路径探索

2023-03-31靳江燕陈燕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22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山西省

靳江燕 陈燕

[摘 要]产教融合是当代高等教育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转型发展的必然之选。文章概述了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了解产教融合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通过资料搜集,总结梳理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而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山西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2.07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2-0236-03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运用政策引导等方式不断推进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工作。事实上,随着新技术、新思想的出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然而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未同节奏变化,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走产教融合道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变得更加迫切。

1     产教融合概述

1.1   产教融合内涵

从字面意思看,产教融合主要指产业与教育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其本质是产业系统、教育系统两大系统之间涉及多方利益群体的全面深入的联动合作,从而形成学校培养合适的人才,并将其恰到好处地输入行业企业,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转变为集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实体基地,行业企业获得需要的人才,并促进双方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的双向合作共赢,激发社会经济活力。因此,从性质上讲,产教融合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1.2   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新技术、新思想的出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得新的产业需求与原有的教育供给不匹配、不均衡,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人才发展,实施产教融合是破解教育人才培养“两张皮”等问题的有效举措。要深化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就要综合考虑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社会产业需求、学生需求,优化培养模式,为“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做好衔接。通过提供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一方面提高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知名度和影响力。产教融合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大量实用型人才,校企联系为双方进一步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供了基础,实现校企双赢,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     我国产教融合历程

我国教育的产教融合最早可以追溯至近代的“实业救国教育”[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发展。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

2.1   萌芽期——计划经济手段(1949—1978年)

1949年教育部《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实施计划的决定》文件中提出,高等教育应该是“教育”与“实际需要”相联系,强调了教育的大政方针是满足实际需要。1952年开始的大学院系调整,即运用计划经济手段调整了产教不结合的问题,通过指令促进大学教育与实际产业的衔接、融合。这一时期为了满足当时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了一批以工业建设为重心的工科院校。1955年以后围绕工业基地的行业需求,建设了一批与行业契合的工业职业院校。比如依托天津工业基地建设天津冶金工业学院。然而,这一阶段工科院校与行业产业相互独立,没有密切联系,只是通过行政手段将产教衔接起来。

2.2   發展期——市场经济+政策引导(1978—2013年)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强调依法治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强调产教结合,加强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合适的人才。这一阶段的产教融合更多是学校主动联系实习基地,实行点对点的生产实习,校企合作的触发点在学校,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3   深化期——市场经济(2013年至今)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2017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产教融合要跨出教育看教育”,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支持校企积极主动参与的“产教融合”。新的产教融合要求产业和教育互相依赖、形成多要素良性互动,促进高校、企业双赢发展。

3     山西省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现状

随着山西省经济社会不断转型升级,各高校在追求特色发展中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路径。

3.1   特色学院和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山西医科大学与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共建山西医科大学爱尔眼视光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建有大同黄花产业学院、忻州杂粮产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食用菌学院、农田产业学院、双碳学院等。山西科技学院结合晋城产业现状建立能源工程学院、光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文旅康养学院。山西药科职业学院与平顺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上党中药材产业学院。

3.2   校企合作共建学生实训基地

山西农业大学与企业共建现代农业双创园、大学生科技园。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太原学院、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等与企业合作建设了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立作为校企沟通的平台,将学校教育教学与产业企业需求进行对接,双方沟通企业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3.3   产教融合建立科研中心

山西农业大学与企业合作成立了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林果种苗研发中心、食用菌产业“三院一园区”。山西医科大学与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共建山西医科大学爱尔眼科研究所。科达自控与诸多科研院所合作建成“矿用智能电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科创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链条,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率,也解决了科研项目经费来源问题。

4     山西省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尽管产教融合的实践已经有很多,但地方高校的“融合”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存在很多问题。

4.1   政策制度不健全,政府协调缺位

对政府而言,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是执行相关规范性文件,另一方面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地方企业开发新技术,塑造良好的教育口碑,因此政府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较为充足。但从实施层面来看,产教融合存在较多的制度空白、制度混乱,归口不清晰,可执行性差、行政指导不到位等问题。

4.2   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队伍能力素质与时代需求不契合

双师型教师是产教融合教育的基础。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有助于培养优质的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而且是激发企业主动寻求合作的强有力抓手。但实际上,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的,没有工作经验,理论功底扎实,但较为缺乏相应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很难在教学过程中还原企业工作场景,所以教学只能以理论为主。教师实践经验较少也是产教融合的短板。

4.3   利益分配不均衡,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深化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一项跨系统合作,合作效果取决于各系统的参与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往往成为产教融合的“发起方、主动方”,而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由于价值观念、性质等固有的因素决定了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3],所以普遍出现“校热企冷”现象[4]。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关键是激发应用型高校、社会企业参与教育合作的能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分析产教融合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建立相应的动力机制,才能提升各个主体的参与程度。

4.4   教育理念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企业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组织,往往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造成校企双方合作仅停留在“签了个协议、挂了个名”的程度。地方高校只能调研、访谈一些愿意配合的企业,收集一些建议后单方面制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并没有深入沟通、论证、修订,这样的方案往往是特色不明显,定位模糊,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用这样的方案培养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人才供需脱节。

5     山西省高校产教融合路径探索

从本质上看,产教融合是产业、教育两大系统之间涉及多方利益群体的全面深入的联动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必须秉承多元合作共治理念,各主体主动服务并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于共同利益而实现高度互补和资源整合的跨系统合作。

5.1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社会组织要想高效发展,就要最大限度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地方政府应积极协调高校、产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人才需求的正确、高效传导,促进社会各要素的高效融合。通过市场、行政和法律手段,融合各方资源,调节各方利益,在共赢的基础上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办学的良性互动。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臺,各省市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基本形成了从上到下的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实施细则,促进产教融合落地,并规范各方责任主体的工作任务、权责分工。

(1)政府牵头建立校企联动平台。基于产教融合本质上是多方利益群体的联动合作,各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点不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由政府牵头建立校企联动平台,通过平台促进各主体对话,达成行业企业间的共识、合作,使得人财物及信息等资源实现共享和互补。

(2)建立产教融合效果评价体系。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使命建立评价标准,从社会服务贡献、人事聘任考核、薪酬待遇等方面考虑,强化院校在产教融合、应用研究、技能型人才培养、横向课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考核,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功能,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5.2   发挥行业协会功能

行业协会一方面作为行业企业的集合体,代表着行业企业的利益,熟知行业发展动态、市场需求和运转规则;另一方面也是政府管理的延伸,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能。行业协会作为中间人,可制定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奖惩机制[5],包括但不限于提升员工技能素质的培训、税收减免等;广泛收集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数据,通过校企联动平台实现人才对接;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积极参与校企技术合作。总之,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发挥中间人作用,协调各方之间的矛盾。

5.3   建立人、财、物、信息共享机制

人才共享: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与教师交流沟通,提升教师的行业认知能力。通过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合作协议等方式,将企业、高校人才进行对接,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人员在高校进修。聘请企业专家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兼职,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等。实现专家、教师、员工、学生的共享发展。

物质资源共享:鼓励教师做横向课题、应用型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攻克技术难关,双方共建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高校自身的吸引力,激发企业合作动力。

理念共享:将学校办学理念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并与行业企业经营理念融合,将职业标准与相应学生行为规范结合,建立定制班,形成相互认同的理念文化。

5.4   科学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行业企业

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特征,不能依赖市场竞争进行供需调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优化人才的培养、供给。高等院校应定期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实时了解行业岗位需求、技能要求、产业发展等情况,据此布局具有前瞻性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等。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及时整理行业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过程[5],从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技术人才为前提的育人模式改革。

5.5   建立高水平教师团队,提高合作能力

首先,应用型高校应引进成熟的学科带头人担负科研任务。学科带头人一般在所在领域拥有丰富的成果,可以从理论、实践方面分析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他们专业知识丰富,能够逐步形成某方面的科研教师团队,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其次,加强培训。应用型院校应制订培训计划,如选派教师到国外提升学历、开展企业培训或者访学等。输送骨干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到企业历练,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

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1]连晓庆,吴全全,闫智勇.我国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历程与路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20(11):5-11.

[2]李大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历程与路径优化研究[J].科教导刊,2022(35):7-9.

[3]靳江燕.供应链集中度对零售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基于批发零售上市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3(5):54-57.

[4]陈磊,朱庆卉,刘夏.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深化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3(2):42-50.

[5]邓红卫,何敦培,孙文静,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实践与探索:以衡阳师范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6):141-144.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山西省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