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区养老模式下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研究
2023-03-31代薛丽
代薛丽
[摘 要]随着河南省老龄化程度加深,市场对提供养老保障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急速攀升。社区养老作为继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之外的第三种补充养老方式,成为当前推行的主要养老方式。然而,这一新型养老模式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数量、质量、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了解河南省社区养老服务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现状,针对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差异,分析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扶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产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加大专业建设投入,提供养老服务所需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等解决方案。
[关键词]社区养老;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2.06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2-0209-03
0 引 言
随着河南省老龄人口数量逐年增长,预计“十四五”时期河南省将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由此,养老服务人才需求、养老服务设施需求急速攀升。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需求急速增长,进而对养老服务人才也提出了创新型、高标准的要求。本文通过调研河南省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服务人才规模,结合目前河南省养老服务人员平均年龄偏高、性别失衡、专业水平低、待遇低、人员流动性强等问题,借鉴国内外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实践经验,从河南省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体制设计等方面进行革新,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河南省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方案,进而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水平、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1]。
1 河南省社区养老服务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河南省社区养老模式下的服务人才需求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养老护理人员的数量需求
据民政局统计,河南省目前仅有3万余名护理人员,且从事社区养老的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年龄大,工资薪金水平较低,工作强度大,个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人員流动性较大,不稳定性较强,养老护理人员的现有数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化需求。
此外,随着老年人口基数增多,高龄、空巢、失能老人数量也呈现明显增长态势。根据《养老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规范》要求,自理老人与护理人员的配备比例要达到15∶1,不能自理老人与护理人员的配备比例要达到3∶1,从目前的数据推算,专业护理人员的缺口巨大。
1.2 养老从业人员的类型需求
根据养老人员配备规范的规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除配备基础的养老护理人员,还需配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志愿者等岗位人员,每个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和素质,确保养老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当下,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把精力主要放在从事基础工作的养老护理人员的培养上,忽视管理人员、养老服务志愿者以及智能化养老产品研发者的配置。
1.3 养老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需求
养老服务人员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掌握的技能以常规护理为主,缺乏康复训练、医疗养护、心理疏导、线上线下资源的组织策划以及工作运营等专业技能。2019年新修订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对养老护理员在养老中所需要具备的技能要求增加了新的内容:在“基础知识”模块新增“消防安全”内容,将“失智照护”分层次纳入各职业等级的工作内容和技能,并增加“质量管理”和“能力评估”两项内容。服务范围在逐渐扩大,服务质量标准和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2]。
1.4 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需求
养老服务人员主要面对的群体是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各种疾病的可能性也在增大,行动能力逐渐受限,养老服务人员每天长时间与老年人相处,面对老年人的多需求、高要求,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工作态度不佳等问题,较高的职业道德标准逐渐成为养老服务中心对养老服务人才的硬性要求。
2 河南省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现状
2.1 招生人数少,专业报考率低
一方面,多数院校借助原有医学、护理院系的教学资源,在这些院系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不仅招生人数少,而且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和医学、护理类专业课程有较大的重合,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医生、护士等职业,从事养老服务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传统的养老观念使得大家在看待养老工作时,认为养老工作就是伺候老年人,给老年人当保姆,工作环境差、压力大、工资低,受传统观念影响,养老专业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专业报考率低。
2.2 养老服务人员流动性大
专业对口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尚处于发展阶段,其业务能力、服务水平、管理能力都处于起步阶段,工作时间长,薪资待遇低,提供岗位少且护理、后勤岗位居多,这也导致养老相关专业毕业生可选择机会少,离职率高。此外,多数机构在职业岗位上只能提供基础岗位,对养老从业人员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晋升路径并未给出明确的计划,这也使得不少毕业生对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
2.3 人才培养监控差
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参与问卷调查的高职院校表示,养老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并未有较大的差别,缺乏养老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而人文素养和职业修养学习恰恰是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驱动力[3]。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未能给学生提供养老服务相关的实习机会,学生就业机会少,实习经验不足,学生迫于现实压力只能选择与本专业无关的单位进行实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养老专业人才的流失。
2.4 师资力量薄弱,人才质量缺保障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开设养老类专业面临的普遍难题。目前,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养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多数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学历,且从事医疗、康复和护理理论教学的经验丰富,但普遍缺乏养老实践经验,对现实养老服务情况知之甚少,因此现有师资难以满足应用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需求。
3 河南省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人才培养理念并未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高职院校开设的养老专业以老年护理、老年保健为主,忽视老年心理、老年娱乐、智能养老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综合性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主,培养目标宽泛不具体,学习内容博而不精。这一目标导向下毕业生就业时缺乏竞争力[4],工作流动性较大。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为导向,存在忽视学生职场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等问题,这既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根本理念,也很难培养出具有职业素养的新型人才。
3.2 人才培养模式欠优化
传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理论学习时间较长,实践时间较短的问题。在校学习期间,理论和实训课一般按照6∶4或7∶3的比例设置,且学校的模拟环境和养老中心的真实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人才就业,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方式。然而,目前开设养老专业的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的数量较少,未能给学生提供多机构、多岗位的实习机会。学生缺少拓展课堂、暑期对口实训、定岗实习等机会,未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培养优势。
3.3 教学配套资源薄弱
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存在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不连贯等问题,课程体系拼接特点显著,常常是借助校内现有的教学资源跨方向或跨专业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学生专业素养和精神的培养更是换汤不换药,未考虑到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需求变化,课程设置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校企合作因专业师资力量、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实用的培训教材相对不足,不能对接企业的有效需求,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积极性不高,产教融合效果不佳。
3.4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学历的养老服务人才储备少,一些高职院校为解决教师数量不足、实践经验匮乏的师资问题,采用“企聘校管”的企业人员展开兼职教学,但兼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均未受过严格的培训,容易发生教学事故,加上企业一线人员也难以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4 提高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适配度的对策
4.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扶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可通过制定养老专业扶持政策,设立养老专项资金,组建养老职业教育集团等,加大养老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激发养老职业教育的活力,增加社会对养老专业的关注度,提高社会对养老专业的报考积极性。对于愿意报考养老专业的考生,学校可通过减免学费,设立高额奖学金等优惠政策招揽学生。学校与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签订就业协议,为养老定向专业毕业生安排工作,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另外,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职业人格、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诚实、奉献、责任感等职业素养,改变学生对养老服务人才工作内容老旧、狭隘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认同感。
4.2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产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坚持“内涵式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实习实训基地[5]。养老服务职业院校应积极与当地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智能养老产品研发中心等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养老服务主要岗位(护理、社工、行政、康复训练)进行轮岗,真正接触老人。逐年完成认知实习,即了解学习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岗位认知等;其次完成生产认知实习,进行社会服务实践;最后是现代学徒实习,即主要岗位的轮换实习,锻炼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素养,毕业时就能够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服务社区养老,助力老龄化社会发展。
此外,改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贯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实现课证融通,把养老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使专业课程内容与养老机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建立起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资格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
4.3 加大专业建设投入,提供养老服务所需保障
高职院校应重视养老服务专业建设,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并以此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养老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补充课程以及岗位特色课程等模块。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再现工作情景,集“教、学、做”于一
体。此外,建设赛教鉴培实训中心,实现中心承担不同技能群的训练、教学或“1+X”证書培训、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和国赛训练、承办等功能,实现人才的精细化培养;建设养老服务产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中国养老服务的人才培养基地,推进养老教学改革,使产教融合向更深更广领域发展[6]。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外聘养老服务相关的技术专家承担课程教学,或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为确保外聘专家的质量,学校需制订外聘专家引进方案,并进行岗前培训,下发工作成果验收标准。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与校外养老中心、养老机构以及国外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的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引导中青年教师利用工作之余参与养老机构的实践工作,在社区养老中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游雪滕,蔡德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现实困境及对策探析[J].大学教育,2021(9):154-156.
[2]金然.辽宁省高职院校适应养老护理需求的人才培养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2:26.
[3]左春雨.养老新业态下高职院校养老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4):99-103.
[4]程静,袁国.老龄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5):27-29.
[5]崔静.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4):198-200,204.
[6]马晓彤.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