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2023-03-28姚玉香苏悦文

文教资料 2023年22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教师

姚玉香 苏悦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将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教学质量改进的积极作用,识别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适应性挑战、文化差异性冲突及价值观融合困境,提出了构建师德教育体系、设计师风建设活动、树立师德师风典型等路径,以促进教师内化传统文化并秉承其精髓。

關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教师 师德师风建设

在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时代的双重影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关键。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对于塑造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师德师风不仅关乎教育质量,而且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因此,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师德师风的建设不仅要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应当深入挖掘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师德师风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深入理解,教师能够更好地在日常教育实践中体现出传统美德,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之才。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民族精神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与伦理规范,对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如儒家强调的仁爱、礼节等,为教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这对于教师个人品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若能内化这些传统道德理念,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为,还能在无形中向学生传授这些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包含了历代先哲关于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将这些文化精髓融入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吸取古人的教育智慧,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等,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最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中庸之道、和谐共处等理念,为教师树立了团队合作与和谐发展的导向。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融入这些理念,可以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意识,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建立起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文化。在集体主义文化的熏陶下,教师更容易形成协作共赢的教育环境,从而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效能。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改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渗透,能显著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意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剖析。

一方面,传统文化中蕴含了深厚的教育思想,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与方法上的借鉴。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深入挖掘这些思想,能够更精准地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案,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师道尊严与德才兼备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道德榜样的角色。小学教师身负传授知识与教化学生双重使命,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因此,将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融入师德师风建设,能够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规范教学行为,从而在无形中提升教学质量。

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现代适应性挑战

现代适应性挑战指的是传统文化在面临现代社会多元价值、科技进步和教育理念更新换代的背景下,所遭遇的适应与整合的难题。这些挑战涉及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等层面。

其一,教师不仅应成为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培育者。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念冲突,既能保留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现代适应性挑战中的一大难点。其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适应性挑战上尤为明显。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自身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技术工具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融合难题。这不仅考验着教师在技术层面的敏捷性和创新性,也挑战着其对于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准确性。

(二)文化差异性冲突

文化差异性冲突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传统观念及行为习惯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碰撞,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实践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可能会产生摩擦和分歧。这种冲突在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尤为明显,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与职业行为。

首先,师德师风建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权威性和规范遵循,而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个体主义、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2]在这一矛盾交织下,教师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平衡,尤其是在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环境中,如何恰当引入并实践传统文化中的师德师风,成为师德建设中的难题。其次,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师德师风表现形式也存在差异。中国幅员辽阔,多元文化并存,各地的传统文化差异显著,这种文化差异性冲突对师德师风的统一建设提出了挑战。最后,国际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更加剧了这种冲突。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进入中国教育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文化背景,这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不同地域以及本土与国际之间的文化差异,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连续性,是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价值观融合困境

价值观融合困境是指在不同价值体系交汇融合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与挑战,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在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相互碰撞时所产生的矛盾。

第一,在价值观念的碰撞中,现代适应性挑战表现为传统师德理念与现代教育目标之间的张力。小学教师在实践中需发扬诸如尊师重道、师表等传统美德,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这一跨越古今的教育理念桥梁构建不易,往往处于两难之中。此外,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也在不斷变化,如何在传统师德框架内回应新时代教师形象的要求,成为现代适应性所需解决的问题。第二,内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困难。由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往往是抽象和理想化的,如何将其具体化、生活化,并有效地内化到教师的日常教育实践中,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又一挑战。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将仁爱、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内化为对学生的具体关怀和教育方法,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一)构建师德教育体系,确保教师行为与传统美德相一致

其一,师德教育体系的构建需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将仁爱、义务、礼仪、智慧、信诚等传统美德纳入师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形成以传统美德为指导的师德建设规范和评价标准。其中,仁爱作为师德的基石,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和对同事的互助;义务意识要求教师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既要教书育人,也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礼仪规范要求教师在校园内外均能恪守社会公德,以崇高的职业操守和端正的行为举止示范给学生;智慧的涵养则强调教师应不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信诚的坚守要求教师诚实守信、公正无私,树立诚信的师表形象。这些标准共同构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师德规范,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和评价准则。

其二,师德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考虑到地域差异和国别特性,采取弹性策略与普遍原则相结合的方式。制定时,须兼顾国际教育准则与本土文化价值,构筑起一个既有普世性基础又不失地方色彩的师德框架。这样的体系不仅能够跨文化传播师德教育的核心理念,还能确保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具有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同时,需通过柔性文化的引导,比如全球范围内的教师德育论坛、跨国教育项目等,共同营造出尊师重教的国际化氛围。此外,教师的自我提升不仅要在个体层面上内化为自觉追求,还应在国际教育界形成共识,以促进不同教育体系间的师德建设和文化

融通。

其三,为保证师德教育体系与传统美德相一致,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反馈机制。监督机制应当多元化,包括学校内部监督、家长和社会监督以及教师自我监督等,学校内部监督主要依靠校方管理层和教师之间的日常互动,通过定期的教育教学评估和师德考核来实现;家长监督则通过家校联合会议、开放日活动、满意度调查等形式,将家长的声音和关切融入师德建设;社会监督则更多通过媒体报道、社会舆论等方式,让教师的师德行为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评价;教师自我监督则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自觉和自我提升意愿,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同行评议等形式进行,从而确保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和持续性。

(二)组织师风建设活动,促进教师内化传统文化精髓

第一,课程体系构建方面,须开发一系列囊括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教师专业成长课程,融入儒家的教育理念、道家的自然哲学、兵家的策略思想等,以此深化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开设“儒家思想与师德建设”课程,探讨仁、义、礼、智、信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学习,指导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贯彻这些思想。同时,可以结合中医文化讲授教师自我保健课程,增强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管理能力。

第二,情境模拟实践在师风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可以设计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中体验和实践传统文化中的师德师风。如可设计“古代师生问答”模拟活动,让教师扮演古代教师与学生角色,通过这种师生互动,体验尊师重道的传统师风。[3]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作为“古代先生”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儒家经典的讨论,同时,学生也可向“先生”提问,体验求知的过程。这种情境模拟能让教师体验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展示儒家的仁爱与礼教精神,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耐心和智慧。

第三,师风建设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至关重要。可以开发使用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电子教案、互动软件和模拟教学平台,提供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等技术支持的传统文化教学模拟,让教师在高科技环境下探索和体验教授传统文化的新方法。同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如在线教育资源库,教师们可以共享和下载各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激发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热情和创造力,也有助于提升教师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和现代化教学能力。

(三)树立师德师风典型,鼓励教师秉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应当定期组织师德师风评选活动,通过多方评议和自上而下的推荐机制,筛选出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评选标准应包含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度、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程度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的实践效果。

其次,建立师德师风案例库,收集并整理那些在日常教学与教育管理中展现出优秀师德师风的教师行为案例,通过多媒体、互联网平台等方式进行动态更新与推广。案例库中的内容应涵盖各种典型场景,如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处理学生问题、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在家校沟通中展现教师智慧等。通过对这些具体案例的学习与模仿,教师可不断提升自己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4]

最后,倡导师德师风进校园项目,鼓励教师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中,如传统节日庆典、古诗文诵读比赛、传统手工艺体验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习者和实践者,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此类活动还能为教师提供展示自身师德师风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争做典型的良好氛围,从而在整个教育系统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可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师德教育体系、组织师风建设活动以及树立师德师风典型,小学教师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内化传统美德,将优秀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教学质量。面对现代化教育的挑战,这样的建设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海英.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促师生健康成长的策略[J]. 新课程,2021(5):3.

[2] 张继林.加强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分析[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19):1511.

[3] 侯春柳.新时代加强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对策探析[J].新一代,2021(15):63.

[4] 宁树志,李琳.师德师风,淳朴真情——论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J].中外交流,2020(18):250-251.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九个坚持教育论述的创生方法论研究” (23JYB001)。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教师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吹响中职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号角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小学管理中师德师风建设探究
高校育人工作之主题实践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