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译著翻译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2023-03-28张泽芳

文教资料 2023年22期
关键词:翻译原则规范

张泽芳

摘 要:在种类繁多的引进版图书中,学术译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术译著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译者的翻译质量密不可分。为了促进学术译著翻译质量的提高,本文根据学术译著的特征,整理了学术译著翻译过程中一些值得注意的基本原则和翻译处理方法,以期为译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翻译质量。

关键词:学术译著 翻译 原则 规范

2012年新闻出版研究院开始制定学术出版规范行业标准,2015年1月29日《CY/T 123—2015学术出版规范 中文译著》行业标准(简称“中文译著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实施。该中文译著行业标准规定了外文学术著作翻译为中文的结构要求、翻譯要求和标点符号使用方法,适用于外文学术著作的翻译出版。[1]

纵观学术译著的相关研究,学术译著的质量并没有随着该标准的发布而得到明显改善。针对译著翻译质量的提升,已有研究从经济支持、评价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如肖人夫、楚天舒[2],隋嘉滨[3]等;也有人针对译著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周小勇就译者注的类型、规范进行了研究[4],官欣欣就学术译著索引的翻译问题进行了探析。[5]这些研究都反映出学术译著的翻译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通常不是由于译者的学术水平导致的,而是由于译者对翻译的基本原则与规范不够了解。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学术译著的翻译除了要精心挑选专业的译者、设置试译环节、提高翻译报酬等,还应该让译者了解基本的原则与规范。

一、学术译著翻译的基本原则

(一)完整性

学术译著的内容原则上应与原书保持一致,译著的篇章结构、编排顺序、具体内容都应与原书保持一致,比如原著共十章,译著不能只有九章;原著的第三章不能排在译著的第五章;译著不仅要完整呈现原书的正文内容,还不能遗漏其他部件:外表(如封面)、前置部分(如序言)、后附部分(如附录)等,除非有涉及第三方版权未经授权的内容,或者是与版权方有正式约定(以编译、节译等方式出版)。有少部分内容可以由译者自行处理,比如原书所属的丛书信息,如果中文版引进时未按照原丛书整体引进,则不需要翻译丛书相关内容;原书封底一些宣传文字,如果有不适合中文读者的内容,也可以不译。

(二)准确性

学术译著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积累性等特点。翻译时要准确把握专业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在专业术语的翻译上要反映基本的学术发展脉络。在众多的翻译标准中,无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还是林语堂提出的“忠、顺、美”,或是瞿秋白提出的“信顺统一”等,都反映出翻译要力求准确性这一原则。对于学术译著而言,翻译的准确性更重要,也就是要忠于原文。所谓忠于原文就是对原文意思的传递不能有缺失,也不能随意添加原本没有的意思,如果有需要解释说明的内容,最好以译者注的形式进行补充,并标明“译者注”字样。

(三)规范性

如果说准确性强调忠实于原文的话,那么规范性则强调译文的通顺、地道。两者有时会互相矛盾,但要尽量达成统一。译者在翻译时要使用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表达方式,确保读者能顺畅阅读。读者阅读时感到不知所云,但对照原文会发现翻译似乎都符合原文,这种现象并不正常,因为中文图书必须达到让读者脱离原文也能读懂的效果。如果翻译时一味地遵照源语的语序、从句等语法结构,而不考虑目标语的语法规范和习惯,是万万不行的。学术译著在翻译时不能使用西化的语言,译文既要体现原著风格,又要便于中文读者理解意思。

除了上述原则,学术译著的正文部分还应尽量避免中外文混用的情形,要尽可能地将外文翻译成中文。

二、学术译著各部分的翻译

学术图书主要由外表部分、前置部分、正文部分和后附部分构成[6],下面就按照这样的顺序阐述学术译著翻译的基本规范或处理方式。

(一)外表部分

图书的外表部分有护封、封面、封二、封三、封底、书背/书脊、勒口等构成。外表部分关键信息要翻译,不相关的内容可以不翻译。比如,封面的书名、作者名等关键信息都要翻译。封二、封三通常是空白的,封底如果有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等要翻译,如果封底是宣传文字,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翻译。书脊通常呈现书名、作者名等信息,处理方式同封面。有些勒口上有作者简介、内容提要,要翻译;有些勒口上有丛书名、丛书简介,这类内容是否翻译主要依据图书是否按照原丛书引进的。封面、书脊的丛书名也照此处理。

(二)前置部分

图书的前置部分主要有扉页、版权页、致谢、献词、序/前言等。前置部分的翻译也要遵循完整性的原则。比如,扉页会再次出现书名等信息,处理方式同封面。版权页通常按照出版社与版权方的合同约定呈现必要的内容,译者可以根据出版社的要求进行处理。致谢通常是作者对给予帮助的个人、机构等表达感谢的部分,是对他人贡献的肯定与感谢,对致谢部分的完整翻译也是对有贡献的各方表示尊重。献词也要翻译,因为其中可能会体现一定的师承关系,所以不能省略。

(三)正文部分

正文是一本书的主体部分。译者在对文本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同于普通文本处理方式的内容,比如人名、地名、术语等的翻译,中英文标点符号的不同……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却是很多译者不清楚的。这里针对学术译著中特有的内容通用的处理方式加以说明。

1. 专有名词、学术术语的翻译

学术译著必定会涉及专有名词、学术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章第二十五条规定:“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7]也就是说,专有名词、学术术语都是必须译出的。译者应了解并遵守相关法规,同时还要确保前后文译法的统一。同一译者一般不容易出现不统一的现象,如果是多名译者合译,就需要在正式翻译之前对这类内容进行梳理和统一,避免为后续统稿工作增加麻烦。当专有名词、学术术语在书稿中第一次出现时,要在译名后用括号标注原文,这是中文译著行业标准中第5.2.5、5.3.3、5.4.3、5.5.4等条目明确规定的[8],这些规定归根结底是为了便于读者查阅原始资料。

(1)人名、地名的翻译。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大部分的人名、地名通常是采用音译的方式,具体可以参考各种工具书,比如《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美国地名译名手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但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尊重约定俗成的译法。有些人名、地名的翻译具有历史延续性,例如历史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名字是从近代以来就确定的译法,所以现在继续沿用,而不能按照常见的音译规则改成“亚当·史密斯”。

第二,追溯源语的发音。在很多英文原著中,也会涉及非英语国家的人名或地名,翻译时如果单纯按照英文发音音译并不准确,比如外国人名Bach,不能单纯按照英文发音规则进行音译。追溯Bach在德语中的发音,就应该译为“巴赫”。

第三,使用固定中译名。比如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有固定的中文名,他们的名字就不能按照音译规则进行翻译,比如,John King Fairbank——费正清;MatteoRicci——利玛窦;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李约瑟;G?ran Malmqvist——马悦然。

第四,使用正确的书写格式。虽然出版社会针对书写格式进行规范修改,但如果译者能够了解相关规范,则更有助于提升译稿质量,减少译稿中的错误。翻译一个完整的人名时,通常用中圆点把名、中间名、姓氏间隔开,例如,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培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bel)。翻译带有缩写的人名时,比如,Charles B. Davenport,可以保留缩写部分,译为“查尔斯·B.达文波特”(注意B前面用中圆点,后面用缩略点)。如果要将缩略字母译出,必须确认好人物身份,最好是能查到完整拼写后选择合适的字。这种译法既费力又无法体现原文的缩略写法。因此,前一种处理方式更值得提倡。还有的外国人名中有复姓,用连字符连接,译为中文时可以用半字线代替连字符。比如,Claude Levi-Strauss,译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学术译著中,地名的翻译要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GB/T 17693)[9] (此类标准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站上查询),同时要在首次出现的译文后括注原文,并且注意全书统一的问题。

(2)书名、文章名、民族名、机构名。这类名词的翻译,一般可以参照权威机构公布的翻译,比如书名、文章名可通过权威的数据库搜索核实,销售中的图书还可以通过出版社网站、购书网站查询;国家名和地区名、国际组织名可在外交部网站查询。

(3)学术术语。学术术语的翻译可以采用权威机构确定的译名,或参考各学科的译名辞典,或者采用学界通用的译法进行翻译。对于不常见或有新增义项的术语,第一次出现时要标注原文;对于新生词汇,要选择单义性强、最能体现学术内涵或是学科惯用的译法。國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官网、中国语言文字网官方网站会不定期地在“外语中文译写规范”栏目分批发布推荐使用的外语词中文译名表,其中包含了不同领域的学术术语推荐译名,译者可以勤加关注。

(4)缩略词。对于缩写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完整地进行翻译,并且用括号标注源语中的完整拼写及缩略写法。比如,如果书稿中反复提及WHO,可以在第一次出现时括注全拼及缩写: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简写为WHO)。

如果某个缩写词在源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可以在第一次出现时说明“以下简称为……”。比如,书稿中频繁提及5G,可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后续都用缩写,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以下简称5G),在后文中直接用5G,这样既简洁明了,又不影响阅读体验。

对于一些不常见的缩略词,如“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oyal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简称RSPB),无论第几次出现,都应使用完整的译名,更便于读者流畅地阅读。

如果外文缩略语有约定俗成的中文缩略语,使用中文缩略语效果更好。比如,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世贸组织(WTO),行文中用“世贸组织”即可。

2. 注释的翻译

学术著作的文中注释是必不可少的。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注释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解释性注释要完全译出,而引文性注释则不建议完全译出,完全翻译且只呈现中文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因为这不利于读者查找相应的参考文献。如果已经全部译出了,则建议将对应的原文附上。有的译者只将引文性注释最核心的内容——书名、作者名翻译出来,并在第一次出现的地方用括号附上原文。这种做法不仅便于读者通过书名了解外文图书的主要内容,而且不妨碍读者按照源语信息检索相应的文献,也是可取的。由此可见,对于引文性的注释,最简单的处理方式莫过于照搬原文。如果源语是英文以外的其他语种,广大读者不易读懂,如能附上书名、作者名的译文则对读者而言是更为友好的。

如果是解释性与引用性相结合的注释,则建议将解释性内容完全译出,引用性内容照搬即可。

3. 图表的翻译

图表中所有能看清的信息都应译出,如果原图中存在字号很小且字迹不清晰的内容,说明这样的内容不重要,译者无须翻译。图中的图例常常是译者容易忽略的,图表下方如果有小字号的注释性内容,也要完整地翻译出来,为读者阅读图表提供完整的参考

信息。

4. 世纪、年代的翻译

英文中有类似“1980s”这样的时间,在以前的翻译中,通常会译为20世纪80年代,后来有人译为“1980年代”。现在看来,后者的译法更简明,而且不容易引起歧义。这种译法的优势还在于,遇到类似“1900s”这样的时间,可以直接译为“1900年代”,相比于“20世纪头十年”的译法更显简洁、准确。诸如“1980s-1990s”可以简洁地译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

5. 计量单位的翻译

译文中的计量与单位名称、符号的书写可参照GB3100[10]、GB3101[11]中的相关规定。对于非公制、非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最好以译者注的方式给出这些单位与公制或国际单位制的换算关系。比如英文著作中用到的英里、盎司等单位,如果能标注出“1英里=1.6097千米”“1盎司=28.35克”,读者就能较快地计算出正文中提及的数字,从而更快地读懂正文内容。再如,很多关于户外学习的书中会提到华氏度,译者可以在第一次出现时标注“华氏度=摄氏

度×1.8+32”这一计算公式,便于读者就根据需要自行换算;或者如果译者已将每一处的华氏度换算成摄氏度,也需要在第一次出现时说明“下文中所有的华氏度都已换算成摄氏度”之类的字样。

6. 特殊符号或格式的内容

(1)斜体内容。英文图书中的斜体字通常有几类情况,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式(见表1)。

(2)标点符号。学术译著标点符号的使用应符合GB/T 15834[12]的相关规定。通常,译者在译著中对顿号、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的使用一般没有问题,但对横线符号的使用比较混乱。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英文破折号为一字线“—”,相当于大写字母M的长度,译为中文时,破折号为二字线“——”,相当于两个汉字的长度。

英文中的连接线有三种长度:连字符(hyphen)为四分之一字线(-),约为字母m的三分之一,用于连接单词的前后缀、复合词等;连接线(en dash)为半字线“-”用于表示数字范围或者时间跨度;破折号(em dash)为一字线(—),用于分隔额外信息或者标记句子中的停顿。在译为中文时,有一个比较简便的处理方式,就是把长度加倍。示例如下(见

表2)。

此外,在一些译著中难免出現中英文夹杂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标点符号的用法可以参照《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标点符号用法》。关于中英文夹杂现象中英文的大小写问题要分情况对待:中文句子中夹有英文单词、词组时通常用小写,除非这个词本身就需要大写;中文句子中夹有英文句子时,依然保留句首字母大写的格式。

(四)后附部分

学术图书的后附件部分包括附录、索引、参考文献、推荐书目等,在翻译过程中是比较容易被遗漏的。这部分内容总体翻译原则与正文一致,但也有特殊的处理方式。

1. 参考文献和推荐书目

通常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书目不需要翻译,这是为了便于读者准确检索相应的文献和书目。如果原文为小语种,则建议将书名、作者名等核心信息翻译呈现,帮助读者直观了解相关内容,但依然要附上原文。

2. 索引的翻译

索引是学术类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索引内容通常能够体现全书的主题,便于读者查找特定内容。然而,目前国内已翻译出版的引进版学术图书的索引并未形成统一规范,常见的有三种处理方式:直接删除原著索引,原样保留原著索引,对原著索引进行粗糙翻译。[13]比较规范的做法是将索引全文翻译,可以按照原书页码进行标注(这种情况下要在正文中标注边码,与索引中的英文原书页码相对应);也可以根据GB/T 22466进行编制。索引的排列顺序建议按照英文的音序,这样便于对应查找。索引中常有一些小词也要准确翻译,示例如下(见表3)。

三、结语

学术译著的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对学术译著翻译的基本原则和学术译著中常见内容在翻译时的处理规范进行了梳理,对译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本文梳理的书稿类型是学术译著,因此对文学翻译等其他类型的翻译不具备太大的参考价值。其次,本文举例以英译中为主,对于中译英,或是其他语种之间的翻译没有涉及。再次,本文还有一些讨论不全面的地方,比如当译者发现原文中存在一些错误和缺陷时,该采取怎样的处理方式?等等。

参考文献:

[1] [8] 学术出版规范中文译著(CY/T 123—2015) [S]//覃益功.编辑:最新标准与规范.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34-140,136-137.

[2] 肖人夫,楚天舒.人工智能时代,再审视翻译追求——中文译著的喜与忧[N].光明日报,2021-10-24.

[3] 隋嘉滨.提高社科专业学术译著质量[J].学理论,2020(5):101-103.

[4] 周小勇.学术翻译中的译者注类型、规范及译者素养[J].上海翻译,2021(6):89-94.

[5] [13] 官欣欣.出版视角下引进版学术图书索引翻译问题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6):40-43.

[6] 谢曙光,童根兴.作者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1(2):10-1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7693.1—2008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 英语[S]//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四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222-229.

[10] 国家技术监督局. GB 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S]// 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四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367-400.

[11] 国家技术监督局. GB 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S]//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四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401-424.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S]//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四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83-106.

猜你喜欢

翻译原则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