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建与思政育人融合发展机制、困境与路径研究

2023-03-27吴静杜宇萍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学生党建实现路径

吴静 杜宇萍

摘 要: 探索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的作用机制,是做好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工作。通过识别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出针对性地对策建议和实现路径,对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水平和思政育人成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建;思政育人;融合发展机制;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86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促进两者紧密融合,对培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新时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结合愈加紧密,共同作用于高校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两者在同向同行的发展中产生了良好的协同育人效应。我国高校学生党建研究历经缓慢增长期、波动发展期后,进入快速发展期,研究热潮逐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是多主体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多主体力量相互作用、矛盾运动所形成的整体自然就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近年来,学界对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研究逐渐深入,既有整体性把握,也有点位式研究,既有内涵性阐释,也有外延式延伸,例如: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协同育人”“整体性”等相关概念拓展、拓深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建构。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工作融合发展,是党持续发展进步的关键要素。关于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协同发展、融合策略、创新实践等方面,已有研究对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发展的学理性探讨不多。因此,对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作用机制、现实困境及其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融合的作用机制

厘清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协同作用机制,是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方式,做好新时代思政育人有效路径的关键环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秉持开拓创新的理念,坚持与时俱进,方能坚守阵地。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对学生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巩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政育人工作贯穿到教学全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局面。因此,探索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协同机制,是提高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高思政育人成效的有效路径之一。

在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界定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工作的内涵要义,从范围、内容、目标、功能、任务等维度厘清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相互关系,以党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为原则,把握二者的一致性和契合点,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释学生党建和思政育人工作融合的逻辑进路(图1)。

2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性不足,思政育人阵地有待进一步筑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时俱进、日益丰富,一些高校在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为了避免出现内容上的偏差,或者是出于严谨性和正确性的考虑,学生党建和思政育人的理论更新缓慢,党的最新思想、指示和精神等未能及时地融入学生党建和思政育人体系中,造成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工作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落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思政育人效果。

2.2 学生党建模式传统固化,思政育人理念创新性不足

落后的学生党建模式和思政育人理念通常体现在管理者、组织者、教育者在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的时代价值认识不到位,对二者的协同性认识不足,甚至会出现在实际中将二者分开独立开展工作。部分高校在开展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仍然通过简单灌输与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上课方式停留在课堂讲授、专题会议报告、传达文件学习等简单的方式,学生党建模式与思政教育理念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2.3 学生党建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思政育人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党建队伍的数量、结构和层次直接影响着思政育人水平。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学大纲、内容和方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产生改变,教师队伍也具有固定性,坚持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工作中更多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多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基层组织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通常身兼数职,多种工作交叉重叠,特别在工作时间分配上有时存在冲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育人水平。

2.4 學生党建平台单一,思政育人渠道不够丰富

传统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通常局限于上下级的党组织之间,每一层党组织的具体工作内容、方式以及考核等由上一级党组织决定并下达,下级可变通和创新的空间有限。因此,学生党建和思政育人工作通常按照讲座、报告、会议、集体学习等方式举行,模式固定、学习方式单一,信息基本也是“单通道”传递,对工作效果的关注不够。部分高校由于数字校园建设缓慢,数字手段在学生党建和思政育人中的应用范围有限,数字化多媒体平台建设不足,思政育人渠道有限,影响了学生党建供工作与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

2.5 学生党建机制衔接性不足,思政育人成效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密切联系,二者之间需要协同发力,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许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存在责任分工不明确、基层部门不衔接、监督管理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暴露出协同育人工作意识不强、体制不完善和实践探索不到位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思政育人的成效。

3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融合发展路径

3.1 夯实学生党建理论,筑牢思政育人阵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具有紧密的理论逻辑关系,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的协同融合发展。在学生党建和思政育人的全程中,要以党的最新发展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和核心要义,坚定共同理想信念,以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为标准,实现党对高校育人工作的领导。理论武装是开展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高校各基层党组织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加强对自身理论素养的要求,实现党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筑牢思政育人的主阵地,真正实现高校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发展,为党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

3.2 创新学生党建模式,激发思政育人活力

以学生党建为引领,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激发思政育人活力。构建双向可反馈的及时沟通模式,转变从基层组织部门到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形成双向沟通及时反馈的双通道模式,积极发挥党支部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平等互动,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生党建体系。将学生党建活动与文化艺术表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文化交流和传播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让思政育人体现在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立学生公寓党建服务站,将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从学院、课堂延伸到公寓,搭建学生党建工作新平台,打通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拓展学生党建阵地、精神家园和学习园地,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服务站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3.3 建设学生党建队伍,提升思政育人水平

学生党建队伍建设的结构和层次,对提升思政育人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按照“校内全员上下齐抓共管”的理念,依托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辅导员和思政专业课教师,组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学工处、学生党校、纪委、团委以及各院系的党支部等基层组织部门的牵头作用。基层组织部门的管理人员,不仅具有党建工作的实践经验,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可以有效地将党建工作的思想和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党建工作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衔接角色,辅导员既是学生党建工作的执行者又是发展学生党员的监督者,全程参与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活动的开展,辅导员的数理和素质与思政育人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政课专业教师具有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学术性等多种特征于一身,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和管理是提升思政育人水平的基本保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引导者。

3.4 搭建学生党建平台,拓展思政育人渠道

随着数字媒体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多的平台,从而拓展了思政育人的渠道。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时也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搭建了新的平台,提升了思政育人的时代性、先进性和灵活性。通过数字媒体平台,宣传优秀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先进事迹,一方面可以激发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勉励其他学生以其为榜样而不断努力。数字媒体具有传播及时、阅读方便的特点,党中央的会议、精神以及时事政治可通过校园数字媒体与学生手机终端进行链接而实现将新时期党的理论通过网络渠道转化为思政课程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此外,可以开展网络课程、线上讲座等活动,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让党建工作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拓宽思政育人渠道。

基金项目:  武汉工程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综合教学改革研究”(X202059);武汉工程大学2022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生命科学导论”(15)。

作者简介:  韩新才(1963-),男,湖北仙桃人,硕士,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中心教授,主任,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工与生物技术;熊艺(1973-),女,陕西华阴人,硕士,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通讯作者)。

3.5 创新学生党建机制,提高思政育人成效

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协作的逻辑关系,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构建相互协同的工作机制,从而提高思政育人成效。基层各组织部门之间要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密切的工作联系、科学的监督管理评价体系和健全的协同运行机制,实现育人成效的最大化。具体来说,高校各基层相关部门应对现有工作制度和范围进行梳理和细化,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与工作关系,确保各部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又与其他部门保持密切而有序的联系,用制度建设确保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和机制,重视大学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对党建工作和思政育人成效进行动态管理、监督和评估,防止片面和形式化的评价,形成“有数据、有结论、有反馈”的常态化运行机制,确保思政育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珊,张雅玮,方田红,等.我国高校党建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可视化分析——基于2000—2019年CSSC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4):107112.

[2]叶本乾,吴满意.高校思政工作体系逻辑结构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09):4042.

[3]马洁.发挥高校思政工作育人主渠道作用问题研究——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谈》[J].领导科学,2022,(01):152153.

[4]罗桂生.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评《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21,(07):103.

[5]王婷.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略探[J].中学政治教学參考,2022,(11):97.

[6]李响.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5):89.

[7]夏天.高校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如何协同发展[J].人民论坛,2019,(05):120121.

[8]付晓琳,张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究——评《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领导科学,2022,(01):156.

[9]任鹏,赵海男.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的深度融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5):126129.

[10]任怡.我国农村党建与思政工作的新探索[J].农业技术经济,2020,(02):144.

[11]朱爱胜.新时代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的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2728.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学生党建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与实践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新媒体平台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