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人民立场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3-03-27温纯龚卫洁
温纯 龚卫洁
摘 要: 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一以贯之的执政宗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大学生人民立场教育是落实党中央“‘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具体反映,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时代要求。因此,高校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大思政工作格局中,使人民立场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管理与教学、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和理论与实践中,形成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人民立场教育体系。
关键词: 大思政课;大学生;人民立场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8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全党必须永保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论述不仅彰显了党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的政治關怀和执政理念,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立场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场域,必须深入领会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承担起继承与发扬人民立场的光荣任务,使人民立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民立场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育人价值,对大学生进行人民立场教育,对于引导和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锤炼品德修养、提升素质能力,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人民立场教育的价值意蕴
当前,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课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要求,构建大思政格局便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后继有人的关键一招。2021年3月,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代表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将人民立场教育纳入大思政格局正是是落实党中央“‘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具体反映。人民立场在马克思人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解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为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牢记历史赋予的使命。而人民立场要深入人心,必须要抓住大思政课这一重要场域,大学生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亦是劳动人民的智力担当。青年大学生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了高校立德树人任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而,大思政视域下加强大学生人民立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1 “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大学生人民立场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实需要
人民立场,就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人民立场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始终不变的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将其与高校大思政课很好地融合并开展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主要体现在:
首先,稳固大学生政治方向。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历史虚无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等贬抑人民社会思潮时常作乱,构成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人民立场是在无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必然具有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性。对大学生进行人民立场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意识形态话语,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提升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能力,同时可以使大学生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理解国家的政策,路线和方针,形成政治认同,从而稳固政治方向。
其次,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当今社会中存在一种习惯性思维:学校看成绩,工作看业绩,社会看名利,常常用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评判成功的标准。这种功利主义思维的出现,常常会让大学生在逐梦路上迷失方向。对大学生进行人民立场教育,一方面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方法,活用辩证的逻辑思维。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逐梦道路上实现社会和个人平衡,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在直面人生的考验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能够以冷静、睿智、全面的眼光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从而引领大学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完善自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最后,提升大学生责任担当。在市场经济疾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可以体验到丰厚的物质享受,部分大学生开始滋生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无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躺平”在自己的小天地。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人民立场蕴含对群众路线的坚守,对大学生进行人民立场教育,让大学生学习和弘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和廉洁修身的道德修养,可以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找到学习的动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担当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任。
1.2 “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大学生人民立场教育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时代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树人”就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大学生人民立场教育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体现在:
首先,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大思政课担负着向大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场域。而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立场是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吸取无数教训、积累无数经验凝结而成的,内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重要源泉。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其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一支拥有九千五百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大党,并带领着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创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与持久稳固的历史奇迹,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守着其精神谱系中的人民立场,保留了其鲜明的“人民性”政治品格。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民立场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成为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立场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为大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高度契合,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民立场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结合时代特点,培育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有道德的时代新人。在人民立场的指引下,大学生能心系“国之大者”、胸怀两个大局,坚守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自觉把个人理想同人民的期盼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
综上所述,“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大学生人民立场教育,既体现了大学生使命教育的现实要求,同时也彰显了高校铸魂育人的时代担当,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为此,新时代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场域——大思政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指引他们把爱民之心和强国之愿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如此才能讲述好、传播好、践行好人民立场。
2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人民立场教育的实践路径
“大思政课”特色在“大”,其本质仍是思政課。因此,高校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把人民立场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大思政工作格局中,使人民立场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管理与教学、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和理论与实践中,形成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人民立场教育体系。
2.1 以协同育人制度护航,释放人民立场教育动力
首先,发挥党政部门的领导作用。“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以党委书记为领导核心的统一领导机制,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从上而下地统筹确立高校内部大学生人民立场教育目标体系、权责划分、激励保障和环境营造等设计全局的体制机制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人民立场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监督和支持学生人民立场教育工作。成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团委及各院系等部门组成的人民立场教育联动工作协同机制,定期针对大学生人民立场教育工作进行专题研讨、目标制定、任务分工、问题解决等协同的研究和部署,使其融入既有制度保证,又有资金支持,既有任务分配,又有评价奖励,从而保证各部门能认真落实党政各部门的安排,把人民立场的培育与践行融入各自的工作之中。
其次,发挥教师骨干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育。高校要制定完善的招聘、培训和晋升机制,出台奖励政策,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参与性。并实施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出思政课后备力量,进一步深造,形成一支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团队。做好人民立场教育,思政课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人民立场理论知识,还要自觉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和觉悟,深入研究所教授学科的重点、难点,运用成熟的授课技巧开展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要优化教师队伍的管理。加强思政课教师、各科教师和辅导员的融合,将三支队伍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加强管理,构建一支先进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队伍。人民立场教育主渠道功能的加强除了依靠思政教育者的知识传播和品性感染,还需要依靠教育者的积极联络和配合。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不仅可以在专业素养和政治立场两个方面,突出高校教师队伍的正面影响和正向推动,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整个高校的人的方向正确,解题精选实效提升。
2.2 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融合,铸造人民立场教育校园
首先,以整合教学内容为核心,夯实人民立场教育主阵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含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人民立场论、人民检验论和人民目标论等重要内容,只有通过系统学习,才能深刻领会人民立场的内涵。因此,可以依据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合教学内容,融汇贯通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十九大后,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专家重新编写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习近平人民观被写进了、融进了新教材。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要将新教材内容研读透彻,还要寻找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要做好教材相关内容的有益补充,精心做好课件,做好课堂教学。如:教师在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理想信念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关于人民的相关论述和当前备受关注的新冠抗疫事例制作课件,开展别具时代风格和中国精神的理论讲授,使大学生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熏陶中,不自觉将个人职业理想同人民相联系,潜移默化中凝聚勇担初心使命的动力。
其次,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初心使命渗透作用。第一,完善校园文化景观育人功能。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和时代特点,在建筑景观、植物景观、雕塑、景石等校园文化景观元素的建构方面实现外在的关联性和内在的统一性,从而营造一个稳定的文化育人环境。如:在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方面,充分利用景石元素,将“一颗初心,永志不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等标语雕刻在景石上,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牢记自身的责任担当与时代使命。第二,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高校可以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实现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强人民立场的传播,如:社团可以组织以“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创意活动,可以是微视频创作比赛,也可以是征文竞选等,通过优秀作品的展览,扩大“初心使命”这一观念在学生中的影响。第三,加强大学生同辈群体行为文化建设,发挥初心使命榜样作用。所谓同辈群体是指基于相近的年龄、兴趣爱好、目标、活动方式等因素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大学生同辈群体往往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互感性、灵活性和独特性,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可以依托学生组织,加强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辐射作用,构建同辈群体的行为文化。如:学生党支部就是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党员身上往往具有更强的先进性,是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党组织可以组织党员到基层农民家里劳动,增强学生党员对“群众路线”“初心使命”的认同,在校园内营造向优秀看齐的行为文化。
2.3 借力网络思政平台,为人民立场教育加速度
首先,整合网络资源,占领网络舆论高地。第一,发挥主流平台作用。大思政课所要构建的是一种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课堂生态,疫情背景下,除了教师要运用网络技术阐述好,传播好人民立场,上好云上“大思政课”,高校也要充分发挥“中国大学生在线”和“易班”平台在教学、生活、文化和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两个平台在人民立场宣传内容的互联融通,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此奏响网络空间主旋律,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第二,扩展网络教育平台,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管控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和移动设备的发展,抖音、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聚集地,高校可以将融合文化娱乐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知识发布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人民立场教育。第三,借力社会网络思政元素。如:“第一书记”黄文秀因公殉职后,她扎根脱贫攻坚一线,深情地奉献家乡人民的消息登上头条,很多青年网友纷纷留言“好感动”“了不起”。高校要充分挖掘这类蕴藏丰富思政元素的社会网络案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筑牢人民立场定力。
其次,培育正能量网军。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更主动、更积极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抒发感想,发布活动,开展联谊的主要阵地,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影响下,线上交流、学习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常态,甚至形成了比现实中更为活跃的交流氛围。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强调个体为中心,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有自由的话语权,这一现象虽然体现了互联网环境的公平,民主化。但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一些不怀好意的传播者为了哗众取宠,博取眼球,会利用网络发表贬抑人民的虚无言论,从而消解着大学生群体的人民立场。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人民立场教育工作更应该借助互联网优势,创新工作机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借助网络,提升正能量。为了提升正能量,在网络管理上必须打造强大的正能量网军,敢于发声,主动发声。加强网络正能量建设,净化互联网环境,让网络清朗起来,社会力量的调动必须是全方位的,必须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工、青、妇等组织,特别是共青团组织要引导大学生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让大学生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主力军,自觉抵制贬抑人民话语。
2.4 健全实践育人体系,提升人民立场教育实效
首先,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强调“从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等几个方面发挥社会大课堂作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只有经受社会的历练,大学生才能真正识国情,长本领,做贡献。因此,高校应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加强沟通协作,拓开资源渠道,打通“校内+校外”通道,建立长期定点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建设创新合作平台,将人民立场社会教育资源和第一、第二课堂相互渗透,互补互动,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协同的大思政格局,具体执行上,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实践项目指导教师库,匹配党政机关干部、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负责与企业、政府、社区等对接,并随团指导,参与学生选题、立项、实践、总结的全流程,提升实践质量与深度。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基层校友导师结对制度,促进学生深入基层,找准职业生涯方向,在未来择业就业的过程中,投身人民和祖国需要的行业。
其次,豐富实践活动形式。高校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国情和民情,感悟人民群众的力量,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实践能力。第一,开展暑期调研活动。如: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走访乡村,开展乡村振兴基层调查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农村贫苦情况和环境特点,结合本专业知识,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在调研中可以全面认识国情和民情,深刻感知祖国和人民需求,燃起大学生的爱国为民情怀,从而增强思政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第二,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价值,就地就近组织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如:教师组织学生在红色基地听讲解员讲述党领导人民群众的百年奋斗史,并让学生提交一份学习报告计入成绩,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当中的人民立场。第三,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如: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宣讲团走进社区,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倾听群众的心声。人与人的感情,只有越走才能越亲近。通过与人民群众的交流,能纠正大学生同人民交往的价值观念偏差,加强大学生对群众路线的认同,燃起大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2]“‘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3]王炳林,刘奎.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考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04):2231.
[4]习近平.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J].求是,2021,(21).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6-12-7.
[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8]孙苓,徐成芳,刘岩,等.大学生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05):6873.
[9]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39.
[10]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http://m.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20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