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3-03-27陈忠伟
陈忠伟
摘 要: 大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为传统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变化和新思路。传统理论学习型单一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经济发展及学生就业的需求。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背景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全社会对既具有财经类专业知识又具有大数据思维的复合型、跨界型现代财经人才需求强烈。当前,通过将大数据知识及技術融入创新提升人才培养的全流程中,才能真正有效培养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此,需建设落实以校企合作为重要载体,融贯“课、证、岗、赛、帮、创”六大环节的财经类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财经人才。
关键词: 大数据、应用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44
0 引言
国家大力推行以数据密集、跨学科、强合作和问题驱动为特征,以交叉融合为重要手段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引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教育改革理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分类培养体系等已然成为下一阶段新文科教育建设的重点。其中,财经类专业的技术化发展、学科的对策化创新是当代财经类专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对大数据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其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愈发重视,各行各业的决策制定模式正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使命。为兼顾社会整体发展趋势和市场的定制化需求,信息化和大数据已经成为大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生产要素。面对海量数据,大数据行业作为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进行创新,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财经类专业人才大数据岗位就业现状
《2021-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高校纷纷建立了大数据相关专业,这些新增专业多体现了实用性与交叉性,反映了大数据相关专业朝着精细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新职业—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经济管理类是企业大数据人才的重要来源专业之一。特别是财经数据分析类岗位,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主要人才来源。
从人才渠道来源看,社招来源占比最大,比校招、内培和内推以及培训机构招聘的总和还要高。大数据人才目前主要依靠社招,说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内培和培训也不能满足岗位要求。
大数据相关岗位是未来财经类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高校人才培养存在校招培训不足、与岗位不匹配、校企合作脱节等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对原因进行分析。
2 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新发展格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除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具有较高实践水平和创新创业素养的大学生愈发得到青睐。但是,在实际人才培养中,部分民办院校缺乏对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也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成就感不高、就业技能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结果。
2.2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目前,不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计还是以理论学习课程和单一理论考核为主,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在课程内容修订过程中,主要以政策要求和教纲需求为主,教授知识然后采用考试进行考核,教学方法上存在滞后性。虽然有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引入沙盘推演、仿真实习等一些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课程,但仍未完全形成体系化的创新教学体系。
2.3 实践教学体系缺乏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自我教育共同构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对于民办院校财经专业来说,实践教育是其中更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当前实践教学更多是为了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教学需要,使得财经、金融行业的市场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老师中,理论型教师虽然能在理论教授环节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往往因为没有真正参与企业运行和管理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足。
3 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设计
3.1 高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主要通过校企的深入合作来洞悉行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围绕此目标来更新教学课程设置,同时依托企业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突出财经类专业应用型的特点。
湖北经济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应用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实践型、实用型财经管理和一线实践人才。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财经大数据行业分析、企业调研以及近年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举措,总结了以教学内容改革和校企合作模式为两大环节,“课、证、岗、赛、帮、创”为六大途径,一体化地进行职业化教育改革,建立校企合作联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培养应用型复合财经类人才。
3.2 教学内容改革设计
教学内容改革环节是整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大数据课程开发、交叉与创新课程开发、师资力量改进三方面。
首先,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求人才在有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能够熟练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因此,针对财经类专业人才更偏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敏锐度、数据素养和数据能力。针对上述需求,可以采用R语言等具有图形能力的平台,通过在实践中教学和考核,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据技术和能力,并具备大数据思维。目前,在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财经类专业,拟开设《金蝶cloud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金融大数据分析》《ERPⅠ》《ERPⅡ》等应用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大数据素养,未来将进一步打造体系化的大数据技术课程。
其次,财经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时,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倡导创新创业与新文科发展的趋势下,管理类专业教育需要面向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学科重组,将新技术、新实践融入课程内容中,为学生提供有创新意义、满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融合课程。
最后,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在加强理论型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创新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民办院校财经类专业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应用实践能力上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一支“双师型”的专业师资团队。师资力量的改进,一方面是理论型老师的改进,主要是通过提升教师对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大数据财经的认识,并积极培育教师研究财经大数据分析技术。另一方面,加大创新型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推动双导师制,积极引入社会上一些优秀的创业者或者创业成功的校友,可以将其作为学院的客座教师和学生的校外导师,来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做指导。
3.3 高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环节包括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由实践教学的老师完成,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课程教育,同时指导学生参与各项大数据及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各类财经大数据专业及创新创业讲座等方式做实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虽然已经纷纷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但对于专业特长和本地资源的挖掘仍然有待深化,应积极推动企业就行业趋势、岗位需求及技能等进行讲座或培训,参与学校实践课程的研发,大力发展企业导师,使之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并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在新型校企关系和合作平台之下,未来可以从 “课、证、岗、赛、帮、创”六个维度制定举措,重点落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课”指对大数据相关课程改革。主要是通过对理论类课程的知识优化,实践课程的体系化,从而建立专业特色课程群。专业特色课程群主要包括财经大数据理论课程、财经大数据分析课程、财经大数据仿真实习课程、财经大数据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等。通过对专业特色课程群的规模化创新,在传统的理论类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大量结合大数据相关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财经类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的认识。
“证”指的是执业资格认证考试体系。民名办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执业资格认证体系则是职业化教育的重要抓手。2019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动职业化教育更加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在传统高等教育过程中融合职业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在高校阶段积累一定的职业实操能力,培养起一批具有数据信息和数据价值敏感度、能够有效发掘与利用其潜在社会经济价值的现代财经人才。
“岗”指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财经类企业实习岗位资源机会,并与企业制定合理有效地分阶段实习目标。通过实习,让学生能够在真正的就业环境中学习和锻炼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既能够为社会输出“订单式人才”,又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自主实践能力的创业人才。
“赛”指对财经类大数据相关竞赛的筹划。在校内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经管类大数据相关竞赛,使得学生能够获得专业知识交流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争取竞赛荣誉获得更好地成长。参与竞赛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技能的提升,而且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捕捉行业动态,对于未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义斐然。
“帮”指财经类行业内优秀人士的传帮带和就业推荐。合作企业及校友资源是学生传帮带和就业推荐的重要途经。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校外导师”可以更好得提高帮扶效果。同时,鼓励已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参与对在校学生的就业帮扶推荐。传帮带和就业推荐,可以充分调动合作企业和校友资源的动力,使高校进一步利用好内外部智力资源,形成“滚雪球”效应,在行业内形成高校聚集效应,在不断帮扶中不断发展,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帮扶。
“创”指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动建立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大数据时代新文科背景下管理学科创新建设与财经类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打造“一流”专业的关键一环。整合高校、企业、社会资源,建设“师生同创模式”“开放式模式”与“‘孵化器+’模式”三种模式协同的高校专创融合机制,以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培育、课程体系建设、基础条件平台、质量文化体系五个方面为支撑,融贯“人才—创新—文化—成果”四螺旋路径,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PDCA循环路径。藉此建立的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4 结论
大数据背景下的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与校企合作两个环节,通过“课、证、岗、赛、帮、创”的培养方式,形成稳定的产教融合合作机制,构建在校产行企“六K”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符合市场需要的“三有三实”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基于此模式,民办高校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上,可以更有效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深入优化财经类专业的学科专业結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分类培养体系,深入探索财经类人才的职业化教育路径,与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背景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培养既具有财经类专业知识又具有大数据思维的复合型、跨界型现代财经人才提供新思路,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陈寿灿,严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大商科创业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08):96100.
[2]任韬.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数据分析教育的思考——以财经类高校为例[J].学周刊,2016,(34):4042.
[3]董媛香,杨帆,苗敬毅,等.大数据时代财经类院校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指导[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22(03):5057.
[4]胡俊华.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经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11):142143.
[5]尹舸,吴岩.经管类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华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8):1315.
[6]李奕轩.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商科”建设的思考[J].纳税,2020,14(03):294295.
[7]周珍,方云飞,吴鹏,等.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提升对策[J].海峡科学,2021,(01):6166.
[8]张学春,徐公伟.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5,17(01):128130.
[9]聂春田,薛吉宝.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与探索[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16(06):143146.
[10]陈骏.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C].加快“双一流”建设 实现内涵式发展——“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论文集,2018:3637.
[11] 海妙.新文科建设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N].甘肃日报,20210205(10).
[12]彭华涛,朱滔.“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创深度融合模式及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1):16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