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高尚品质
——浅谈《扫松》中饰演张广才的心得体会
2023-03-22刘广
刘广
(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 四川 泸州 646000)
一、江安县的戏剧基因
江安是一片热土,它坐落于四川南部的长江边上,滔滔的长江水穿流而过,上游不足百公里便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下游则比邻具有“中国酒城”美称的泸州。江安风景秀丽,文化底蕴厚重,古老的川剧是江安人民非常喜爱的剧种,江安人民对“泸州河”川剧艺术更是情有独钟。一代又一代的川剧艺人为这一艺术流派的传承历尽艰辛。让江安倍感自豪的还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1936年,中国戏剧的最高学府,中国第一所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为免遭日寇侵略战火的破坏由南京迁至江安,让江安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声名鹊起。“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北宋大诗人黄庭坚逗留川南时,在慨叹中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八百多年后的抗日战争中,四川成为大后方,大批人口涌入四川,“食不足”的江安面对陡增的大量人口,毫不退缩,敞开博大的胸怀,以宏伟的气魄接纳、拥抱患难与共的同胞兄弟,同胞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坚持了整整十年,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曹禺、洪深、焦菊隐、黄佐临、李累、张骏祥、谢晋等一大批名家、大家或从教于此,或就读于该校。毫无疑问,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对江安的历史、文化、戏剧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扫松》的戏剧情节
1979年,笔者12岁,放下书包,带着满身的孩子气,考进了江安县川剧团,主攻生行(须生)。几经辗转,1996 年,笔者进泸州市川剧团工作。在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笔者先后在《铡美案》《三击掌》《武家坡》《杀狗惊妻》《绛宵楼》《蟠龙剑》《描容》《扫松》等数十个传统大幕戏和折子戏中饰演主角,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舞台人物形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笔者就《扫松》中饰演的张广才谈谈心得体会。《扫松》是传统大幕戏《琵琶记》中的一折折子戏,而《琵琶记》是川剧著名的高腔四大本之一,又名《孝琵琶》,分上、中、下三本。川剧保留了南戏的主要关目,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感人情节,故有“哭死人的《琵琶记》”之说。其中,《坠马》《吵闹》《辞朝》《汤药》《赏夏》《描容》《琵琶词》《扫松》《书馆》《祭墓》都是川剧著名的折子戏,常单折演出。《扫松》是一折老生行的重头戏,描写张广才受赵五娘临行前的嘱托,清明时节为其公婆扫墓祭奠,荒郊野外,面对生前好友坟上枯枝落叶,倍感凄凉,不觉触景伤怀。恰逢蔡伯喈差下人蔡旺投书蔡家庄,向张问路,彼此相互打探,蔡旺道出原委,张广才激愤地倾诉蔡家遭难,二老饿死,赵五娘尽孝公婆的情由,并套出蔡伯喈家书,坟前代读,告慰蔡父蔡母,不胜感慨。
三、饰演经验分析
(一)做好案头工作
做好案头工作是演员演好角色的重要基础。
人物分析:由老生出演的张广才是《琵琶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扫松》一折更是凸显了这一人物的艺术形象,他是蔡父蔡母生前故交,又是蔡伯喈的诗书老师,是一个深知百行孝为先的知识分子。他为人谦和,有着强烈的同情心,他周济穷人,帮扶弱者,是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的善良人。他坦诚自然,言谈举止中不乏幽默诙谐,是一个有智慧、令人敬重的长者。
声腔运用:昆、高、胡、弹、灯是川剧的五种声腔艺术,浩如烟海的川剧剧目经过各条“河道”(流派)艺人的反复实践后,在如何采用这五种声腔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模式,于是,就出现了以《琵琶记》《红梅记》《黄金印》《班超》为代表的高腔四大本,以《春秋配》《苦节传》《梅绛亵》《花田错》为代表的弹戏四大本传统剧目,同时,相继出现了大批采用胡琴、昆腔、灯调演唱的传统戏。在川剧界,同一剧目,由于河道不同,所演唱的声腔也不同,这种不同被称为“路子”不同。然而,在三百多年的川剧发展进程中,有相当一批剧目打破了“河道”的界限,在声腔演唱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思凡》一剧,最早源于昆曲,川剧五腔统一后,成为一出演唱昆腔的剧目,后来更有大胆优秀的艺人通过不断的革新尝试,融入了高腔曲牌的唱法,现在人们观赏到的《思凡》虽然仍有演唱昆腔的段落,但更多的却是以高腔的演唱形式来完成的。又如《三击掌》《马房放奎》等剧目,既可以唱高腔,又可以唱胡琴,凭演员喜好自行选择。更值得称道的是,一出《三祭江》,竟以胡琴、弹戏、高腔三种声腔演唱形式完成。人们把这种“独具特色”的声腔演唱形式称为“三下锅”。如此,《三祭江》成为川剧的优秀剧目,川剧旦行的公份戏特别受观众的青睐。值得肯定的是,多种声腔演唱的同一剧目,其艺术特色各有千秋,而且成为“通江”的路子,演员喜欢演,观众喜欢看,有利于普及,大大促进了川剧各条河道剧目的相互交流和声腔艺术的发展。前辈艺人促进川剧艺术发展的进取精神令人敬佩,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扫松》是川剧高腔四大本《琵琶记》中的一出折子戏,一开始是高腔的演出本,后来,经过胡琴的慢慢“渗透”,成了今天的演出本。胡琴还分二黄与西皮两大类,胡琴演唱的剧目很多,其数量仅次于高腔的剧目,二黄声腔一般适宜表现凄凉沉郁、缠绵婉转的感情,因此,演唱《扫松》的演员必须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认真把握、运用好二黄声腔多样板式的特点与变化,加强与身段表演、讲口念白的自然有机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美地塑造好张广才这个舞台人物形象。
(二)重视讲白
讲白与唱腔是构成戏剧的主要元素,两者同样重要,京剧有“千斤白,四两唱”之说,川剧则把讲白与唱腔提升到“讲为君,唱为臣”的高度,意在强调讲白的重要性。川剧有不少以“讲白”为主的传统剧目,被称为“讲纲戏”,如《审玉蟹》《越王回国》《公堂失和》《林丁犯夜》《巴九寨》《把宫搜诏》《哭桃园》等。《扫松》虽然是一折以唱为主的戏,但仍然不能忽略讲白的重要性。主人公张广才与下书人蔡旺之间一系列的对白,只有把握住了语气的准确性,自然性,才能体现出主人公的知书达礼,谦和为人,忠厚善良而不失幽默风趣的人格,尤其是那一封价值万金的家书,文字虽短,却是字字千钧!念好这段讲白,对剧情发展和人物情感的表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道具
扫帚是特殊的道具,形体美观,制作讲究,在本剧中几乎不离人手,运用起来恰到好处地配合了剧中人的身法表演,一点也不碍手碍脚,在悲剧喜演的某些环节起到了点缀的作用。不难看出,张广才为了缅怀故人,为故人扫好墓,祭好坟,才有意制作了这把经久耐用的“扫帚”,这何尝不是老人高尚人品的体现呢!
四、笔者饰演张广才的心得体会
大幕缓缓升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里紧紧地握住一把扫帚,步履蹒跚地走来,老人叫张广才,人们习惯地尊称他为张大公,只因前番受了赵五娘的委托,今天前来兑现承诺,为其公婆也是自己的两位老友蔡大哥、蔡大嫂扫墓祭坟。此时此刻,广才老人的心情极其沉重,思绪相当复杂,广才的学生,老友的儿子蔡伯喈上京赶考,整整三年,杳无音信,家乡陈留郡年年干旱,粮食奇缺,蔡大哥、蔡大嫂双双饿死,蔡家一系列的不幸遭遇完全落在儿媳赵五娘一个弱女子身上,赵五娘为安葬公婆做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撼的孝举,广才老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深深地被感动,也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尤其是在不久之前,赵五娘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亲手描绘好公婆的尊容画像,上京寻夫!原来是公婆临死之时渴望与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均未如愿,因此,两位老人难闭双眼,死不瞑目!这凄惨的一幕久久地压在赵五娘的心里,善良而倔强的赵五娘横下一条心,决意要实现公公婆婆死前的唯一愿望!感慨万分的广才老人只好赠送雨伞,亲自送赵五娘上路。今日祭扫,一路走来,老人耳畔响起的是赵五娘那凄苦婉转的琵琶之声,两眼看到的是迢迢千里、风雨交加的泥泞路上,柔弱的赵五娘头戴白花、身着孝服、腰系破裙、怀抱琵琶,背着公婆尊容画像,于热闹场中逢人下拜、求讨盘缠……老人又想到,历尽艰辛的赵五娘到了京城能否寻到丈夫蔡伯喈?蔡伯喈还会与这位糟糠之妻相认吗?要是?万一……老人真不敢再想下去了……脚下这条弯弯曲曲的扫墓小道,今天为何如此的荒凉难行?眼前虽是“一轮红日升光彩”,老人却高兴不起来,只因“怀念故人暗伤怀”。荒野之地,孤坟台前,心中压抑许久的老人,千言万语又向谁说!向谁诉说呀?看来只有向入土的故人倾诉一番了。正是“千注荒山泪,一泻故人坟”。
无巧不成“戏”,下书人蔡旺的到来使剧情发生了拐点,并很快地把戏推向高潮。一切都弄明白了,下书人的主人原来是高中状元的蔡伯喈。一霎时,白发苍苍的张广才“怒从心中起,愤向胆边生”!激愤!激愤!万分激愤的老人几乎失控,只见他,雪白的长须左抛右掸,一只手紧紧握住扫帚,剧烈抖动的另一只手直指京都方向,双眉紧锁,怒目圆睁,一字一字,掷地有声:“休提那忘恩负义的蔡伯喈小奴才”!牙缝中迸发出一串串颤抖的“那…那…那…”犹如决堤的江河,倾泻而下……接下来,稍微冷静的老人以教书先生固有的老成持重,一五一十地把蔡伯喈走后,陈留郡连年遭旱,蔡父蔡母双双饿死,为葬公婆,赵五娘剪去头上青丝,长街叫卖,卖钱买棺木而无人问津,只能痛哭街头,幸遇广才老人相助,赵五娘又如何罗裙兜土,双手搬石垒坟,以至十指磨破,血染坟台等故事一一道来,字字血,声声泪,有条不紊,感人肺腑。声泪俱下的老人是在向大不孝的蔡伯喈倾诉!是在向可怜的死者倾诉!向世人、向冰凉的社会倾诉!向苍天、向大地倾诉!
这是一大板很有嚼头的核心唱段,文辞质朴,旋律动听,演唱者须熟练掌握二黄幺板、一字和梅花板的规律,根据其特点,发挥其功能。节奏上注重快慢有别,起伏不定,碰板、提眼层次分明、变换自然。声腔上力求抑、扬、顿、挫轻重入理,音色圆润、悦耳动人。总之,赵五娘那一桩桩、一件件孝动天下的义举,通过张广才行云流水、声情并茂的演唱,使悲情往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谁不为之动容!谁不为之动情!悲剧还在继续……
一边是:奉了状元命,回乡投书来。下书人蔡旺听完老人血与泪的诉说,感慨不已,对眼前这位忠厚善良的长者更是肃然起敬!因而急急表明身份,说明来意。一边是:血泪连三载,家书值万金!广才老人听了蔡旺是专程前来投书的,心里为之一震!家书!这封家书不正是两位老友,赵五娘,还有我广才老师天天所盼,日日所想,朝思暮想,望眼欲穿的期盼吗?面对迟迟到来的书信,老人恨不得一把夺过来看个明白,但是,理智的老人压住激动,没有造次,不悖常理,巧妙地与对方商量,争取来个两相情愿……谁知此时的蔡旺却毫无异议,完全听从老人吩咐,跪立坟台,敬请老人为逝者代读家书。四周一片寂静,唯见老人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取出书信,全神贯注地由轻至重,从慢到快,一字一字,句句到堂,掷地有声,一口气将信念完,不!又见老人一边大声地,重复着书信末尾那句“享受荣华富贵”,一边跌跌撞撞扑向坟台……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笑声划破四周的寂静!笑声冲向山谷,上下翻滚,来回飘荡!……“荣华富贵”“坟台”反差竟是如此之大,阴阳之别呀!笑声,一片苦涩的笑声……
一缕阳光照着老人略带弯曲的背影,他慢慢地转过身来,久久地注视着余晖下的坟台,似乎在说:“蔡大哥,蔡大嫂,你们的儿子蔡伯喈回来了,回来了……”眼含泪水的老人,默默地分享着老友的喜悦,一份迟迟到来的喜悦……
此时此刻,人们已经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舞台人物,一个充满人间大爱的长者,一个真实可信的、有着高尚品质的小人物——张广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