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影响研究

2023-03-17崔新蕾白莹莹马艳茹

中国土地科学 2023年10期

崔新蕾 白莹莹 马艳茹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撤县设区政策工具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效应,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9年发生的撤县设区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机制模型检验其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影响及传导渠道。研究结果:(1)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2)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财政竞争和工业集聚促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但引资竞争弱化了两者之间的正向促进作用。(3)撤县设区对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促进效应显著;其增加了商服和住宅用地出让面积,加剧了不同用途土地出让价格扭曲。研究结论:合理运用撤县设区政策工具对推动工业用地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区域与城市规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推进撤县设区政策,逐步深化地区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

关键词:土地经济;工业用地市场化;撤县设区;多期双重差分;土地出让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23)10-0081-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6104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2YJA630010);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MS07023);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2AY60);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项目”(NJYT23123);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700-54220384)。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是“十四五”时期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资源配置高效公平的基本保障,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我国城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不同土地用途间的市场化配置差异较大,其中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起步较晚,地方政府以地引资策略导致工业用地配置效率较低[1],阻碍产业结构升级[2]。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对于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打破区域间行政区划形成的壁垒,可进一步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提出要有序推进“县改区”,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撤县设区通过打破区域之间的行政边界,能够缓解市场分割问题[4],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5]。合理运用撤县设区政策工具,可更好地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并实现更高水平的要素市场一体化配置。

撤县设区是扩展城区规模和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行政手段。撤县设区政策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6],提升城市经济韧性[7],吸引资本和劳动力流入,促进人口城市化水平提升[8],通过推进城区和周边县城的融合协同发展,加速区县之间的要素流动[9],有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蓬勃发展,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效率[10]。同时,撤县设区为企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11],僵尸企业得到一定抑制[12],通过优化内部竞争环境,增强人力资源流动性[13-14],带来企业垂直分工水平提升,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4],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并淘汰高耗能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5]。

在县改区后,不仅消除了制度方面的障碍,增加中心城区发展空间,而且盘活更多的土地要素,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15-16]。通过推动要素资源流动,撤县设区引导区域一体化建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解了建设用地资源紧张问题[5]。工业用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价多由政府需求决定[17],行政壁垒的存在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更深,撤县设区政策可以打破行政边界,加速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撤县设区偏向于选择经济基础好、配套产业完善的地区,政策倾斜导致形成“强县弱市”[18]。在强弱分化的格局下,要素流动与定价会逐渐产生地区性差异,资源会向具备高质量产业支撑和人口更集聚的地区流动,使撤县设区不仅对本地区工业用地配置产生影响,也对相邻地区的工业用地市场化程度产生影响。那么,撤县设区究竟如何影响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存在哪些影响路径?是否存在城市异质性?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厘清以上问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撤县设区政策效应的理解和拓展,对破除工业用地价格扭曲、全面推进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至关重要。

现有文献对于撤县设区政策效应的研究多从经济增长、城镇化和企业角度切入,鲜有学者从其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本文的边际贡献可能有:(1)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影响,丰富了撤县设区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丰富了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影响因素研究;(2)多角度分析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作用机制,并对其影响进行多维度异质性研究;(3)探讨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对不同用途土地出让面积和价格的影响。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改革开放后我国行政区划调整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19],而土地要素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流动的重要生产要素,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城市拥挤和土地供需紧张现象,通过撤县设区可有效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供给问题。撤县设区可以通过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强化城市辐射扩散作用,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20],提升经济发展質量[21]。经济发展压力较大的地方政府倾向以优惠地价将工业用地出让给高效率企业[22],借此实现“以地引资”目的,但不利于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发挥作用;而经济发达地区的集聚效应优化了资本和劳动力配置,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推动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上涨。因此,撤县设区促进地区一体化发展、行政权利更加集中促进地区经济提升,使得市场机制完善、市场规范更加清晰,提高了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

在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体制下,行政区经济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同时也因行政边界加重了地方政府主义的保护色彩[23],阻碍生产要素的横向流动。相邻市、县在生产结构、生产要素价格上存在的差距,不仅会增强极化效应推动城区集中发展,还会对县级单元边缘化而产生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撤县设区行政调整可以打破城市内的分割现状,使得原县域享有与城区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城区市场规模,进而促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撤县设区可有效缓解劳动力市场分割,扩大市场规模进而实现集聚经济,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来促进经济增长[24],中心城区的工业产业逐步迁移或布局在撤县设区的区范围内,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着工业用地的供求及出让价格。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提升城市化水平[25],引导城市内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打造以技术为支撑的高端制造业,使得工业用地出让不再是以地引资为目的,从而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撤县设区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26],激发市场活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集聚于城市内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撤县设区政策通过扩大城区规模,吸引大量优质企业入驻,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加速资本流动,带动周围城市内部经济结构产生转变,进而推动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进程。因此,撤县设区不仅影响到本地工业用地市场化,而且对相邻地区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具有辐射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撤县设区提升了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撤县设区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并扩大了城区发展空间,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随着城市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为满足内部产业结构新要求,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引资力度,不断引进高附加值的高技术型产业。为在引资竞争中取胜,地方政府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工業用地出让策略互动,通过压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来吸引投资[27]。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的城市为获得引资,往往通过大面积低价出让工业用地进行恶性竞争,土地出让价格的扭曲阻碍了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因此,撤县设区将加剧地方政府引资竞争,而引资竞争将弱化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促进效应。

撤县设区推动了人口城市化进程,获得了更高的人口集聚效应[28],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民生性支出和管理费用支出的增加[29],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重,为缓解财政缺口紧张,地方政府倾向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建设用地[30]来获得土地出让金。随着我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格限制政策出台,工业用地多采用招拍挂方式进行出让,并以挂牌出让为主[31],这种出让模式使得工业用地使用价值合理体现,且在城市层面人口集聚和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竞争配置的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会提升[32],进一步推动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因此,撤县设区将加剧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而财政竞争将促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

撤县设区提高了县域的行政级别来吸引大量人力资本和资金投资涌入,通过改善市场营商环境[33],提高企业的销售产值和经营利润[34]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基于垄断竞争视角来看,只要行业有利润企业就会进入直到利润消失,所以撤县设区短期内会吸引大量工业企业集聚来共享资源。同时,撤县设区可以降低公关壁垒,减少企业的非生产性支出,增加其在生产活动方面的经营时间[33],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降低企业进入门槛使得企业数量增加。在工业企业集聚的基础上,市场竞争程度加深无形之中提高了工业用地的相对价格,避免低效率企业的进入,有效遏制僵尸企业产生,促进工业用地市场良性发育,进一步提高了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因此,撤县设区将促进工业企业集聚,而工业企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促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2a:撤县设区促进引资竞争和财政竞争。其中引资竞争弱化了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而财政竞争增强市场化配置程度。

假说2b:撤县设区通过促进工业企业集聚,提高了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设立

2.1.1 基准回归模型

2.2 变量选取

核心解释变量为撤县设区政策,为避免因时间较早政策效应消失,只考察研究期内发生撤县设区的情况,将撤县设区城市设为实验组,未经历撤县设区城市设为对照组。

核心被解释变量为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本质是提高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使其还原真实价值水平,改善工业用地“以地引资”情况,优化工业用地配置结构。借鉴崔新蕾等[36]的研究,采用工业用地实际出让价格与最低出让价格的比值表征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

中介变量为:(1)引资竞争(open):采用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表示。(2)财政竞争(cgov):采用地方财政支出与GDP的比值衡量。(3)工业企业集聚(ie):采用工业企业数量与工业用地面积比重衡量。

选取的控制变量:(1)经济发展水平(lngdp):采用地区生产总值表征,为提高数据平稳性取对数处理。(2)产业结构(ind):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衡量。(3)财政压力(press):采用(地方一般预算内支出 地方一般预算内收入)/地方一般预算内支出表示。(4)融资水平(finance):采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衡量。(5)土地供给能力(land):采用建成区面积与总人口比值表征。(6)市场规模(scale):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总人口比值衡量。

2.3 数据来源说明

删除数据缺失严重的城市如拉萨、毕节、三沙等,最终选取2007—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工业用地地块出让价格来源于中国土地市场网,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格来源于原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撤县设区数据来源于民政部官网、行政区划网检索获得。中介变量和控制变量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2020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部分缺失值采用均值或线性插值法处理。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采用多期DID模型的基准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在控制时间和个体效应情况下,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cxsq的系数值都显著为正,表明撤县设区会显著促进所在城市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验证了假说1的成立。撤县设区政策推进了区域一体化并有效促进要素配置循环加快,使得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显著提升。模型(2)加入控制变量后cxsq系数值提高,表明控制变量对撤县设区的促进效应起到一定强化作用。

3.2 稳健性检验结果①

稳健性检验的方法主要有:(1)平行趋势检验及动态效应。撤县设区发生前1年、3年和4年系数值不显著,表明双重差分模型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其影响到第4年依然存在且效应逐年增加。(2)安慰剂检验。改变政策发生时间,通过改变政策发生时间设置虚假政策,分别将撤县设区时间提前1年、2年。随机生成实验组,通过随机生成撤县设区城市制造虚假实验组,重复此操作500次得到虚假回归结果绘制安慰剂检验图。(3)倾向得分匹配检验。为解决样本选择偏误问题,将基准回归中的控制变量分别采用半径匹配和核匹配方法进行匹配后回归检验。(4)干扰政策检验。高铁开通会吸引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入城市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影响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和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會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倒逼企业技术创新来提高工业行业竞争力,进而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产生影响,将高铁开通变量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时间虚拟变量加入基准回归模型中进行回归检验。上述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支持基准回归结论的可靠性。

3.3 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

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Morans I指数显著为正,表明其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高值区趋向于与高值区集聚,低值区与低值区集聚。通过LR和Wald检验结果表明空间杜宾模型不可退化成空间自回归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显示P值在1%水平下显著拒绝原假设,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基于以上检验,采用最大似然法估计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cxsq系数显著为正,再次验证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促进效应,ρ值显著为正表明相邻城市工业用地市场化会促进本城市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提升,验证了假说1的成立。θ值显著不为0,若空间滞后项系数显著不为零,W×cxsq的回归系数不能用于解释撤县设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利用空间回归模型的偏微分方法,采用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来解释撤县设区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分解结果如表4所示。从直接效应结果看,撤县设区显著促进地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提升。从间接效应看,本地撤县设区显著提升相邻地区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即存空间溢出效应。本市撤县设区促进了当地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提高了行政区域发展水平,吸引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集聚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相邻地区为防止生产要素流失,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人才集聚、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发展,提高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进而提升了其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

3.4 中介机制检验分析

作用机制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撤县设区通过促进地方政府引资竞争抑制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而通过促进财政竞争提高工业用地市化配置水平,验证了假说2a的成立。cxsq系数值显著为正,说明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促进效应仍存在。cxsq×open系数值显著为负,表明引资竞争程度越高,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的抑制作用越强。政府引资竞争程度越高,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就越低,通过较低的工业用地价格吸引企业投资入驻,企业会倾向获取相对便宜的工业用地来节约投资成本,但这不利于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扭曲了工业用地价格。cxsq×cgov系数值显著为正,表明财政竞争程度增加,撤县设区会促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经济增长竞争致使各地政府不断提高财政收入进行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地方政府倾向于高价量多的出让商住用地,在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确定的条件下,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受限会提高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进而对于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起到一定提升作用。撤县设区通过工业企业聚集促进了工业用地市场化进程,验证了假说2b的成立。cxsq×ie系数值显著为正,表明工业企业集聚程度越高会提升企业发展的外部规模经济,增加企业的利润率来带动区域整体效益提升,经济增长带来对工业用地的需求增加,进而提升了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

4 进一步研究结果分析

4.1 异质性检验结果

4.1.1 区域异质性分析

由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差异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分布集中,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较完善,而中西部地区处在后发崛起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慢、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故将城市按地域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进行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东部地区的cxsq系数值为负但不显著,中西部的cxsq系数值显著为正,说明撤县设区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提升。近几年撤县设区较多发生在中西部地区,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打破了行政边界壁垒,有利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动,加强了城市中心增长极建设使得要素市场化水平提升,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地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

我国南北方城市经济水平发展近年来差距逐渐拉大,经济重心向南转移导致北方市场活力不足及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撤县设区的政策效应在南北方表现出较大差异,故划分为南北地区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北方地区cxsq系数显著为正而南方地区cxsq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说明撤县设区对北方城市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的促进效应更显著。北方城市地域广袤,城区和县城之间地理壁垒较明显,区域一体化政策使得城市内部行政区间联系紧密,促进要素集聚增强了城市发展活力,提升城市承接外部产业转移能力,增强了工业用地竞争程度,进而促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

4.1.2 城市規模异质性分析

城市人口规模大小决定城市消费规模和消费多样性,影响建设用地分配和出让方式,进而影响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依据《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Ⅰ型大城市人口规模为界限,划分为Ⅰ型以上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撤县设区显著促进了中小城市的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提升。中小城市发生撤县设区后,使得城市内部联系紧密,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内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城市整体运行效率的提高使市场化配置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从而优化工业用地要素竞争配置,提升了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

4.2 撤县设区对土地出让面积配置的影响

结果如表8的列(1)、列(2)所示,撤县设区政策效应系数值显著为负,说明相对于工业用地出让面积来讲商住用地出让面积增加幅度更大。撤县设区会提高当地城镇化水平,资源要素不断集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业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下降,服务业成为城市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对于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的需求进而快速增加。

4.3 撤县设区对土地出让价格扭曲的影响

回归结果如表8列(3)—列(8)所示,撤县设区加剧了商住—工业和住宅—工业出让价格的扭曲度。说明撤县设区政策不仅提高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对于商住用地尤其是住宅用地出让价格的提升作用更大。撤县设区后城市集聚能力增强,吸引大量人口流入,推动了当地房地产行业发展,导致住宅用地出让价格涨幅远超工业用地,造成土地出让价格扭曲现象加剧。

5 结论与政策启示

撤县设区政策是国家推进区域一体和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其推动了城市土地要素的配置方式和结构,研究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影响,对于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7—201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和中介机制模型研究撤县设区政策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影响及作用渠道。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存在显著促进效应,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和倾向得分匹配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仅促进本地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提升,同时也促进相邻地区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第二,撤县设区通过财政竞争和工业集聚促进了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但引资竞争弱化了两者之间的正向促进作用。第三,异质性研究发现,撤县设区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促进效应显著;对不同用途土地出让面积和价格的进一步影响研究中,商服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出让面积相对于工业用地增加得更多,同时也加剧了商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的扭曲程度。

其政策启示有:第一,撤县设区政策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促进效应说明其实施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符合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符合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求,但同时也要“严控”撤县设区,避免“摊大饼”式扩张城市。第二,充分发挥撤县设区形成的地区经济增长效应与集聚效应,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地方政府应提高招商引资技术门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来提高企业质量,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应避免城市过度“服务化”,应充分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水平提升,显化工业用地市场化价值。第三,重视地区间发展的差异性和示范性,实现“因城施策”与地区联动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存在示范效应,因此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城市之间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联动效应,建立多产业联合帮扶机制,充分利用空间溢出渠道,优化土地要素资源配置,促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力行,黄佩媛,马光荣. 土地资源错配与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差异[J] . 管理世界,2016(8):86 - 96.

[2] 李勇刚,罗海艳. 土地资源错配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吗 ——来自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经验证据[J] . 财经研究,2017,43(9):110 - 121.

[3] CHEN W, SHEN Y, WANG Y N. Does industrial land price lead to industrial diffusion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a spatial perspective[J]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8(40): 307 - 316.

[4] 郝闻汉,袁淳,耿春晓. 区域一体化政策能促进企业垂直分工吗 ——来自撤县设区的证据[J] . 经济管理,2021(6):22 - 37.

[5] 邓慧慧,潘雪婷. “大国大城”如何带动产业升级——来自撤县设区的经验证据[J] . 世界经济文汇,2020(6):88 - 103.

[6] 邵朝对,苏丹妮,包群. 中国式分权下撤县设区的增长绩效评估[J] . 世界经济,2018(10):101 - 125.

[7] 卢现祥,许诚,张峰. 撤县设区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J] .财政研究,2023(3):63 - 77.

[8] 唐为,王媛. 行政区划调整与人口城市化:来自撤县设区的经验证据[J] . 经济研究,2015(9):72 - 85.

[9] 谢涤湘,文吉,魏清泉. “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J] . 城市规划汇刊,2004(4):20 - 22,95.

[10] TANG W, GEOFFREY J D. Do city-county mergers in China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J] .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17, 25(3): 439 - 469.

[11] 陈熠辉,蔡庆丰,林海涵. 政府推动型城市化会提升域内企业的创新活动吗 ——基于“撤县设区”的实证发现与政策思考[J] . 经济学(季刊),2022,22(2):465 - 484.

[12] 彭洋,许明,卢娟. 区域一体化对僵尸企业的影响——以撤县设区为例[J] . 经济科学,2019(6):80 - 91.

[13] FRANCIS B, HASAN I, JOHN K, et al.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CEO compensation[J] .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16, 51(6): 1925 - 1953.

[14] HSIEH C T, HURST E, JONES C, et al. The allocation of talent and US economic growth[J] . Econometrica, 2019, 87(5): 1439 - 1474.

[15] 王斯亮,陈欣. 撤县设区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2):117 - 127.

[16] 张嘉庆,戚渊,朱道林,等. 撤县设区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了嗎 ——基于全国261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9):59 - 68.

[17] 徐升艳,陈杰,赵刚. 土地出让市场化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 . 中国工业经济,2018(3):44 - 61.

[18] 王禹澔,张恩. “撤县设区”研究刍议与展望[J] . 中国行政管理,2021(2):116 - 122.

[19] 高玲玲,孙海鸣. 行政区划调整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地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的证据[J] . 经济体制改革,2015(5):66 - 71.

[20] 王贤彬,聂海峰. 行政区划调整与经济增长[J] . 管理世界,2010(4):42 - 53.

[21] 詹新宇,曾傅雯. 行政区划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了吗 ——来自“撤县设区”的经验证据[J] . 财贸研究,2021,32(4):70 - 82.

[22] 杨继东,崔琳,周方伟,等. 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与土地资源配置——基于工业用地出让的经验分析[J] .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8):29 - 43.

[23] 刘君德. 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兼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 . 经济地理,2006,26(6):897 - 901.

[24]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 . 经济研究,2011(5):4 - 16,31.

[25] 郭树华,郑宇轩,蒙昱竹. 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推进的影响、效果与机制[J] . 工业技术经济,2021(1):22 - 32.

[26] 张光利,薛慧丽,兰明慧,等. 行政区划调整与地区市场主体活力——基于“撤县设区”政策与创业活动的视角[J]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2(4):84 - 97.

[27] 王鹏,王健,林津,等. 引资竞争、财政竞争与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策略互动行为——基于271个地级市土地交易数据[J] .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8):33 - 43.

[28] 黄金升,陈利根,赵爱栋. 经济发展差异下县域土地引资竞争研究[J]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3):163 - 172.

[29] 张莉,皮嘉勇,宋光祥. 地方政府竞争与生产性支出偏向——撤县设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 财贸经济,2018,39(3):65 - 78.

[30] 周琳,范建双,虞晓芬. 政府间竞争影响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双边效应研究:基于财政竞争和引资竞争的不同作用[J] .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5):60 - 68.

[31] 杨其静,吴海军. 地理禀赋、土地用途与挂牌–拍卖出让策略——基于2007—2017年土地出让数据的研究[J] .南方经济,2021(10):28 - 47.

[32] 高菠阳,罗会琳,黄志基,等. 中国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0,22(6):1189 - 1201.

[33] 钟粤俊,梁超. 行政区划调整与企业家时间配置:基于撤县设区的视角[J] . 财贸经济,2021,42(8):97 - 112.

[34] 范子英,赵仁杰. 以非税收入划转改革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J] . 学习与探索,2020(5):107 - 115.

[35] 李建明,罗能生. 高铁开通改善了城市空气污染水平吗 [J] . 经济学(季刊),2020,19(4):1335 - 1354.

[36] 崔新蕾,孟祥文.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与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J] . 产业经济研究,2021(4):1 - 12.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on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CUI Xinlei, BAI Yingying, MA Yanr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policy tool for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on the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factors in the context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deepening the market-oriented allocation of factor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as follows. A quasi natural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on 283 cities at or above the prefecture level from 2007 to 2019, using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ethod and intermediary mechanism model to examine their impacts on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land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and transmission channel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have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and the results are still valid after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2) The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have a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n the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the level of which is promoted through fiscal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but the competition for attracting investment weakens the positive promoting effect. 3) The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have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in citi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northern regions,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which increases the transfer areas of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land and exacerbates the distortion of land transfer prices. In conclusion, the reasonable use of the policy tools of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Based on the phase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 targeted promotion of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is necessary to gradually deepen the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level of regional industrial land factors.

Key words: land economy; marketization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transforming counties into districts; multi-period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land transfer

(本文責编:仲济香)

①受篇幅所限,这部分实证结果可向笔者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