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校园背景下的非遗数字化传承与青少年民族认同构建

2023-03-17岑燕钟佳作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民族认同智慧校园

岑燕 钟佳作

[摘 要]在智慧校园的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文章从智慧校园和非遗数字化传承的交叉点出发,提出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教育培训和社群参与的方式进行非遗数字化传承,同时提出通过改变认知方式、提高接受程度、创新教育课程和家庭文化教育的方式,培养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智慧校园;非遗传承;数字化;青少年;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6-0041-03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校园逐渐成为校园发展的主流。在智慧校园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可能。非遗传承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压力。本文从智慧校园和非遗数字化传承的交叉点出发,探讨数字化技术如何促进非遗传承,以及这一过程对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塑造产生的影响。

一、智慧校园与非遗传承

(一)数字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广泛应用

在智慧校园的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了新契机[1]。数字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VR)和人工智能技术(AI),给非遗传统技艺提供了更为生动、直观的展示形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传统技艺的魅力,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非遗不再仅是过去的记忆,而是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非遗传承更具互动性,让传统技艺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更具个性。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和水平提供定制化的非遗传承体验,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这样的互动性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非遗的认知。

(二)信息网络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

智慧校园的信息网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为高效的管理手段[2]。在传统的非遗传承中,信息传播受限,而智慧校园的信息网络为非遗文化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社交媒体、在线平台等为非遗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更为直接和多元的途径,从而使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使得非遗传承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深入挖掘非遗的历史、文化背景,大数据分析技术不仅可以为非遗的保护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持,而且可以为非遗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思路。这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的非遗保护策略,将非遗更好地嵌入文化体系中,发挥其在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三)智慧校园给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在智慧校园的环境下,数字技术不仅是传统非遗传承的工具升级,更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技术通过提升非遗的展示效果和管理效率,为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传承者能够通过数字平台更便捷地与受众互动,扩大传统技艺的传播范围,使更多人了解、参与非遗传承。

VR和AI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传承不再是传统的静态展示,而是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同时,智慧校园的信息网络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使得非遗传承可以更加高效、系统地进行,促进了非遗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这一切为共同推动非遗传承走向数字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非遗数字化传承的策略

(一)技术创新

在非遗数字化传承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关键,VR和AI技术的应用为非遗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感受非遗文化,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非遗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够提高公众的参与度,让非遗传承更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利用AR技术在实际场景中通过数字信息展示非遗元素,能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把现实环境中看到的数字信息叠加在实景中,让非遗元素无缝融入当代城市景观。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能让人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为非遗的传承注入创新和时尚的元素。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数字化传承更为智能化[3]。通过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可以实现对非遗资料的智能化分析和管理。这意味着非遗文化的相关资料可以得到更好地整理、存储和传播。AI技术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使得非遗传承过程更具针对性和互动性。

(二)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非遗数字化传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一策略旨在培养具有非遗传承意识的专业人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普及非遗传承知识,既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又关注普及非遗传承知识。

学校教育在非遗数字化传承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学校应完善对非遗的课程设置,将非遗文化融入学科体系中。这不仅包括传统的非遗教育,还包括结合数字技术设计创新的非遗教育课程。通过数字化环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更为紧密。

非遗数字化传承的创新教育课程可以结合VR、AI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更生动、互动性更强的学习体验。例如,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非遗文化,提高学习的兴趣。教育体系的创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非遗的理解,而且提高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认同。

针对在校学生开展非遗数字化传承培训尤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对数字化技术和非遗传承知识进行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参与到非遗传承中。

(三)社群參与

数字化时代,学校参与成为推动非遗数字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建立非遗社交平台、利用社交媒体不仅能够促使非遗传承者、爱好者以及在校学生形成共同体,还能够更好地推广非遗文化,形成社群共鸣,提高大众对非遗的关注度。

建立非遗社交平台是社群参与的核心。通过这样的平台,非遗传承者、爱好者以及在校学生可以在同一个网络空间中分享非遗传承的经验、故事和成果。这种互动性的平台能让非遗传承者、爱好者和在校学生形成一个紧密的社群,社群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这不但能够增强社群成员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而且能够为非遗数字化传承提供更多元的参与方式。

在非遗社交平台上,非遗传承者和爱好者可以开展线上展览、互动讨论、远程学习等多样化的活动,交流起来更加便捷。同时,这还可以记录非遗传承的历程,形成数字档案,方便后人学习、参考。

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用户的分享可以更好地推广非遗文化。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能够迅速扩大非遗传承的影响范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数字化传承工作中。

三、非遗数字化传承与青少年民族认同

(一) 改变认知方式

在智慧校园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传承会对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构建产生影响,改变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方式。数字技术的应用让非遗文化能以更为生动的形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改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方式。

VR技术为青少年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通过VR技术,青少年可以置身于非遗传统技艺的实际场景中,与传承者亲密互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和图片,而是一次视、听、触的全方位感官盛宴。青少年能够亲身感受到非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

AI技术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兴趣和水平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增强非遗传承的互动性。这种定制化的学习体验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一刀切”模式,使得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具有个性。这样的数字体验不仅使传统文化更贴近青少年的生活,而且打破了传统学习的单一模式,使学习变得更富有趣味性,让青少年从传统的教材中走出来,进入一个充满创意和趣味的學习空间。这种全新的认知方式能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为他们更主动地去了解和接受非遗文化创造条件。

(二) 提高接受程度

作为数字时代的主要受众,青少年更容易掌握并运用数字技术,这有利于推动非遗文化传承。

通过数字化手段,非遗传承得以与青少年的兴趣和习惯相结合,这打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移动终端为青少年提供了随时随地接触非遗内容的机会,这种便捷性极大地拓展了青少年学习的边界。青少年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地通过手机或其他数字设备获取丰富的非遗信息,实现学习的无缝衔接,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数字化手段的使用为青少年创造了更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这种创新的学习体验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使学习不再单调乏味。VR技术使青少年感受到非遗传统技艺的魅力,互动模拟能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具有个性。

数字化手段的引入不仅让传统文化更贴近青少年的生活、让非遗传承充满互动,还能使学习变得更为轻松愉快,充满趣味性和创意体验。这样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非遗传承的过程中。

(三)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关键角色

非遗数字化传承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数字技术的运用能为青少年提供更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非遗学习体验,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文化认同。

学校教育层面,可将数字技术纳入与非遗相关的教学计划中,教师通过数字化手段让非遗文化以更为生动、直观的形式在课堂中呈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深刻理解和珍视传统文化。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线上展览、数字化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非遗传承的机会,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数字平台的互动性和创新性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促使他们在学校中形成积极的文化认同,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4]。

家庭教育层面,家长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开展家庭文化教育,家庭成员共同学习非遗文化。比如,可以在数字平台上参与一些非遗活动,使家庭成员能够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这种家庭参与式的数字化学习不仅能改善亲子关系,还能为非遗文化在家庭中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数字化手段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非遗文化在家庭中到更广泛地传播。

四、结语

在智慧校园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传承为青少年民族认同构建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技术能让青少年通过VR、AI等技术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改变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数字化的体验不仅让非遗传承的学习更贴近生活,而且提高了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接受程度。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非遗数字化传承扮演着关键角色。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家长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让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非遗活动,从而增强家庭成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种融合了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的数字化策略,能培养新一代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黄永林,余召臣.技术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向度与创新表达[J].宁夏社会科学,2022(3):198-206.

[2]  刘晓茜,李曦明,何人可.基于交互虚拟现实技术视域下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创新[J].艺术工作,2022(1):93-98.

[3]  韩美群,周小芹.近二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65-74,184.

[4]  浦昆华,尹可丽.中华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影响:亲社会倾向的中介作用[J].民族论坛,2022(2):24-32.

(责任编辑 陈 明)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课题“普通高中民族特色课程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柳州市民族高中为例”(立项编号:2022ZJY5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民族认同智慧校园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慧校园”浪潮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智能云教学系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