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指导,让幼儿教育“建构有术,指导有方”

2023-03-15谢瑞

教育界·A 2023年2期
关键词:指导策略行为习惯幼儿教育

【摘要】在幼儿时期,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幼儿的可塑性强,教师的教育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应加强指导,寻找适合幼儿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指导策略

作者简介:谢瑞(1994—),女,江苏省泰州市东方明珠幼儿园。

3到6岁是幼儿发展的黄金期,良好的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采取的指导策略存在问题,如“灌输式”教学、“替代式”教学以及“蜻蜓点水式”教学。这三种指导策略反映的是三种不同的教育态度,尽管都指向幼儿教育,但却未能取得理想的指导效果。“灌输式”教学过于生硬,不利于幼儿理解;“替代式”教学不利于突显幼儿的教学主体地位;“蜻蜓点水式”教学则是没有深入地讲解知识点,一带而过,幼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述教学方式的弊端不一而足,为了避免出现“过犹不及”“隔靴止痒”的指导效果,教师应优化指导方法,对幼儿进行科学化的引导,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一、因材施教,实现全面发展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若这一阶段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幼儿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多和家长沟通育儿观,积极引导,加以干预,关注幼儿的言行举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健康成长。

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无法自主穿衣、吃饭,不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此外,还有部分幼儿自控力差,依赖心重,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便大哭大闹,表现出极其任性的一面。面对幼儿的这些行为举止,教师必须加以干预,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改掉他们的不良习惯。

比如,有的小班幼儿在午睡醒来后,没有自主穿衣的意识,而是依赖教师,让教师为自己穿衣服。幼儿的这一行为与其父母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因其父母缺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意识,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差,无论是穿衣還是吃饭,都习惯呼唤教师帮忙,缺乏独立自主能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设计教学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如设计“打扮小花猫”的服装活动,引导幼儿给小花猫布娃娃穿衣服,比一比哪个幼儿速度最快、衣服穿得最整齐。这个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掌握穿衣技巧,养成自主穿衣的意识,逐渐习惯自己动手,从要他人穿衣到自主穿衣,实现个人自理能力的提升。

此外,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要足够了解班级幼儿的情况。教师可针对幼儿的水平,将幼儿分为若干个小组,让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共同成长。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自理小能手”的活动,要求幼儿吃饭时坐好,保持桌面整洁,吃完饭主动把碗筷放到指定的地方,并让表现优秀的幼儿进行示范,鼓励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午睡后穿衣叠被,叠不好的幼儿可以请其他做得好的幼儿帮忙,在互相帮助中掌握自理技能,实现共同成长。

面对幼儿的种种不良习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要主动干预、主动指导,通过趣味游戏活动帮助幼儿提升自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二、优化策略,拓展幼儿视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教育,并表示“生活教育就是拓展教学的范围,以生活为学校,将教学延续到天地间。”简而言之,生活才是教育之本,生活才是教育之源。只有让教育回归生活,才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鉴于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在指导幼儿参与活动时,应尽可能贴近生活,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幼儿,让幼儿回归大自然,回归真实的生活,这样才能拓展幼儿的视野,让幼儿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例如,为了帮助幼儿掌握关于四季的知识,教师可带领幼儿走出学校,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去真实的大自然中看一看、转一转,带领幼儿体会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以及特征。

比如,到了春季,教师可以在校园内组织一场名为“探春之行”的户外实践活动,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基础上,组织幼儿参与春游,地点可以选择幼儿园附近的公园或河溪边。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旁引导幼儿认真地听、认真地看、认真地闻、认真地摸,在多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幼儿能够切身体会春季独特的美。

笔者在带领班级幼儿开展寻春之旅后,收到了很多幼儿的反馈,他们觉得活动很有趣,并表示想继续参加。脱离了电视、平板、电脑的世界,走进大自然,很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有趣事物都被幼儿发掘了出来。像有的幼儿发现了新的植物幼苗,有的幼儿看到了七星瓢虫,有的幼儿聆听到了鸟叫声,这些细微的季节变化都昭示着春天的到来。在此过程中,笔者借助问题引导幼儿,让幼儿表达对春天的观点和看法。活动结束后,笔者让幼儿自主选择以绘画或文字等方式展现自己心中的春天。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亲子活动,邀请幼儿家长与幼儿一起植树。幼儿和家长一起种树,随着树的逐渐成长,它每经历一个季节都会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幼儿可一叶知秋,了解春天到冬天的环境变化。树苗成长需要浇水施肥,这也是培养幼儿爱心和责任心的有效方式,幼儿不仅能够感受到季节的更迭,还会感念大自然的神奇和劳动的不易。

案例中,教师在实施幼儿教育时,并没有采取“灌输式”教育,而是秉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幼儿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知识。在整个体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幼儿的感受更加深刻,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准确定位,树立角色意识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有的教师的指导行为存在一定的不当之处。之所以存在这些疏漏,主要和教师未能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有关。教师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职责,应在幼儿的成长道路上竭尽全力做好幼儿的“人生领路人”。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未树立角色意识,未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务必明确自身和幼儿的角色定位,突出幼儿的教育主体地位。

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看病”这一区域活动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角色分配,然而在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抢着扮演医生和护士,唯独没有幼儿愿意扮演病人。对此,若教师不加以干预,渐渐地,便没有幼儿愿意扮演病人这一角色,游戏就无法继续进行。

不仅如此,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明确、不了解,便无法深入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就会表现得无所事事。其结果是,幼儿玩着玩着,便感觉索然无味,对游戏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对此,教师在幼儿游戏时需要从旁观察,帮助幼儿明确角色定位,引导幼儿轮流当“医生”“护士”“病人”。有的教师发现问题后表现得太过强势和生硬,导致幼儿缺乏自主思考意识,完全失去了自主性,教师反而成了教学的主体。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师应该把握好干预的度,引导幼儿站在角色的角度自主思考、明确定位。

大多数幼儿玩游戏时并不会回顾自己游戏过程中的行为,反思需要改进的地方,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偶尔会发生矛盾,教师调解矛盾时,比起让幼儿认错道歉,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意识到犯错之处,确保不会再犯。活动过后,教师还要让幼儿回顾活动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反思自己的表现。

比如,针对扮演医生的幼儿,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你的表演很生动,接下来请你思考几个问题,你对医生真的了解吗?你觉得自己演得像医生吗?有哪些地方像、哪些地方不像?如果你是病人的话,应该怎么表现呢?”

教师要通过提问给予幼儿反思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会通过游戏活动学会自主思考,而教师需要给予幼儿充足的自主思考空间,让幼儿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而不是直接告知幼儿。

在幼儿教育中,要想纠正幼儿的行为举止,教师一定要把握尺度,既不能过激强势,也不能放任不管,而应当在引导的基础上,适当地点拨幼儿,鼓励幼儿思考,让幼儿积极反思,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成长,不断发展。

四、认真观察,关注幼儿行为

在幼儿教育中,要想提升教师指导的效果,应当从对幼儿的观察做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教师积极引导幼儿的一言一行,但是最终并没有取得良好的引导效果,反而让幼儿沦为课堂中的“背景板”。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善用观察这一教学方法,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展开个性化指导。

通过观察教师的指导行为,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只是盲目地对幼儿开展指导,甚至统一采用相同的解决方式,而没有针对幼儿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导致对幼儿的指导不仅多余,而且毫无意义。对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认真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引导幼儿健康成長。

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有的幼儿表现得十分谦和、随性或是内向害羞,但有的幼儿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性、好斗性,他们接受不了和其他幼儿一同参与活动,还会和其他幼儿争抢玩具,甚至故意打乱别人的活动节奏。

在此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会直接介入指导,强硬地以“一刀切”的方式解决矛盾,指责好斗的幼儿,将原本很小的问题扩大化。实际上,幼儿自己有处理矛盾的方式,原本产生矛盾的幼儿,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会“化干戈为玉帛”,此时教师的指导就会显得多余且没有必要。

比如,笔者班级中有幼儿因为借油画棒的事情争吵起来。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了这一僵持不下的局面,就询问幼儿相关的事由。其中一个幼儿说:“老师,我想借他的油画棒,他好小气,不借给我。”另一个幼儿说:“他刚刚抢我的油画棒。”了解事情的缘由之后,笔者问:“你为什么抢他的油画棒呢?”“因为我没有带油画棒……”

接着,笔者引导道:“没有带油画棒就可以拿别人的油画棒吗?”这时,幼儿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教师就没有必要以强硬的态度迫使幼儿道歉。因此笔者以夸奖的方式进行疏导:“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了,对不对?那么做了错事之后应该怎么做呢?”听了这番话,抢油画棒的幼儿开始向对方道歉,另一个幼儿接受道歉以后,双方友好地继续画画。

由此可见,教师应在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之上指导幼儿,并注重给予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处理矛盾。若矛盾无法处理,教师才需要介入指导,防止幼儿出现不恰当的行为。这样既能让幼儿学会处理矛盾,还能拉近生生和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指导行为之前,应当认真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教师应给予幼儿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幼儿自主解决,而不是“大包大揽”,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的成长情况,通过因材施教、开展生活化教学、明确角色定位、观察幼儿行为等方式,找准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指导手段,选择良好的指导契机,采取科学的指导方法,这样才能“建构有术,指导有方”,让幼儿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丽红.论幼儿园德育的渗透策略[J].好家长,2020(93):81-82.

[2]王静.让规则与自由同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及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0(11):86.

猜你喜欢

指导策略行为习惯幼儿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