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3-03-14宋艳芳
[摘 要]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教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提升内在德行和精神品质,实现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和价值引领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与意义、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点、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途径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为环境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途径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土壤资源退化较为严重,“土壤污染修复”成为一门服务国土安全、国民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是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必修课,是高等环境学院的职业素养必修课,蕴含了大量的思政要素。本文就“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与意义、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点、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途径,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与意义
“土壤污染修复”课程理论性极强,内容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比如:在“绪论”和“土壤”章节中,土壤中重金属与土壤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蕴含着马克思唯物科学观,满足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再如:在“土壤污染”和“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章节中,讲述了土壤污染是全世界面临的重点、难点,土壤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有待提高,让学生意识到未来努力的方向,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规划,立志用所学为土壤修复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等等。将思政教育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既对学生提升了思政教育,又拓展了课程的高度和宽度,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土壤污染修复”课程主要讲授土壤的基本概念、组成、土壤污染的形成、土壤污染修复的技术和基本原理等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到主要的污染修复技术,了解国内外土壤修复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同时,“土壤污染修复”课程对接国家土壤环境保护政策,与中国农业生产、土壤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紧扣新时代发展需求,便于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另外,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认证对课程思政提出明确要求,课程思政教育势在必行。将专业知识融入思政内容,可以保障学生系好人生扣子,达到又红又专的教学目的。
二、“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广泛的思政元素,但实际教学中依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没有有机融合的客观现象,甚至还出现了两极化现象。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
实际教学中,大部分任课教师仍保留着思政教育只与思政课程有关的观念,只教授深而精的专业知识,忽略了课程思政教育。这种错误的观点不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领会课程思政的實际含义。甚至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接触过课程思政概念,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思政教育引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专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现象频频出现[1]。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不完善
以往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只包括知识目标、能力和素质目标两个内容,未明确要求情感目标等思政教育内容。因此,配套的教材建设、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也只围绕前两个目标开展,教材内容缺乏思政教育,教案设计未考虑思政元素,教学反思缺乏思政教育思考。此外,在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方面也未形成设置课程思政的考核机制,导致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无法完美结合,难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点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比如:从土壤形成之久、污染之重、修复之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限的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相辅相成。
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讲授土壤类型时,可以增加一堂专题课“色彩绚丽的中国”。首先让学生提前研究自己家乡土壤的特点,包括颜色、类型、组成、土壤剖面等内容。其次教师从土壤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的性质讲授我国土壤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将职业认同融入到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向学生传递科学家的奋斗精神、家国情怀。在讲授土壤环境科学发展时加入优秀科学家的典型事迹,比如:我国土壤科学研究开拓者熊毅院士以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科学思想、扎根农田的奋斗精神推动土壤环境保护发展的故事。以此培养学生“爱岗敬岗”的职业情怀,教导学生勇于奉献、忧国忧民的职业素养。
将思政理论融入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讲授农药发展史时,讲授有机污染物农药DDT从发现到辉煌到禁止的兴衰发展,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人类的认识与实践密不可分,人类的认识是持续发展的。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
将科学精神融入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追求上进、独立思考的科研精神。在介绍土壤在环境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时,结合“熊毅院士治理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提出自然科学家要正视辩证”的故事,同时加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引申“联系的普遍性,分析问题时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思政内容,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途径
(一)优化教学大纲,完善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思路,提供了开展教学的根本依据。在“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要以优化教学大纲为着力点,以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切入点,有机、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完善教学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优化修订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课件、德育目标等关键环节,强化情感价值目标。从而将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素质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将隐形情感教育渗入到显性专业知识中,实现隐性德育内容的内在化。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
教学案例资源庫是课程教学必备的资源,案例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决定了课程教学的优劣。土壤污染修复课程以专业教育为载体,提炼学生专业认同、民族自信、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等德育要素,应注重学生对土壤环境乃至整个生态保护责任意识的培养,响应国家的基本政策,构建教学内容丰富、整体结构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组建与“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教学内容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及案例库。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课程思政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雨课堂、超星及智慧教室等进行信息化教学。以互动参与式教学为探索路径,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3]。
1.感官体验教学法
在确保教学辅助视频内容积极向上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课程视频来活跃课堂气氛或者实地参观如土壤污染地区、土壤修复防治基地等,通过直观地感受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入我国的绿色发展、生态观。如:第二章“土壤污染”中播放日本痛痛病、镉大米事件等视频,使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土壤污染、土壤危害的理解,树立学生爱护环境、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通过认识实习参观城市垃圾处理现场,结合我国生态保护政策,加强学生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对专业问题的探索和对专业相关的国家发展政策的把握。
2.实践活动教学法
“土壤污染修复”课程的很多专业技能和理论既来自工程实践,又服务于解决实践的工程问题。因此,实践活动教学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案例活动。比如,湖南工学院引入“衡阳市常宁水口山铅锌矿生态修复区的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案例”,讲授水口山修复区时,在分级治理、绿色优先、统筹经济的原则上,采用种植苎麻产业经济作物治理污染耕地的措施。通过讲解苎麻对重金属的吸附,降低耕地污染程度,可以更形象地讲解“污染物的迁移”课程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植物修复法”的理解。
3.任务驱动学习法
通过课前导读、课上教学、课中讨论、课下发布任务清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将实际的学术讨论、工程难题、研究前沿等作为课程作业,由学生组成学习团队,探讨课程作业,制定解决方案,并进行课堂的答辩和讲解,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我国土壤区域性划分的成因,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每人研究一个区域土壤的成因,并进行交流探讨[4]。
4.项目反哺教学法
将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人文社科项目应用到课程教学里面,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研究类项目,如:结合我国垃圾分类的推进工作,可以“生活垃圾分类研究与推广”“城市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调查研究”等主题开展调查。人文类项目,可借助每年的土壤环境日,围绕“美丽校园,我在行动”等主题开展微电影宣传。科学研究类,可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实验室等,围绕土壤治理、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主题开展研究。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专业知名度,增强学生自豪感。
(四)变革考核方式,完善考核机制
目前大多数“土壤污染修复”课程的考核方式放弃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制,改为从课堂出勤与表现、课堂笔记、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联合评定,但考核结果仍不能精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加入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如:对学生的出勤率、集体意识、个人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此外,还可增加国家方针性的主观性试题,如:可持续发展观、“三农”精神、绿色农业等知识[5]。
五、“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认知和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是开展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教学认知水平和能力决定了课程的高度和广度。专业教师首先要提升自我的思政素养,充分发掘和运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对专业教师的政治敏锐感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专业课教师应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觉悟,加大知识储备;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大授课对象的参与度,扩宽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二)课程思政教育要做到与时俱进
及时导入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国家大政方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掌握土壤污染修复的最新技术,不断扩充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案例。在课程讲解中立足专业知识,不断融入党的最新理论和时事要点,拓宽教学内容,深挖思政要素,实现知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6]。
结束语
本人在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特点与课程思政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建设、家国情怀教育、职业认同、思政理论、科学精神为融入点,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并依托课程建设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目标,丰富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变革考核机制,使学生高效学习“土壤污染修复”课程,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方面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蒋宗礼.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中国大学改革,2017(8):34-39.
[3]马闯,魏明宝,张珂等.工程教育背景下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21(1):240-244.
[4]冯丹.张萌.尚江伟等.环境科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广州化工.2021(10):177-178.
[5]梁晓梅.旅游学概论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高教学刊,2020(24):131-134.
[6]蒋乐平.OBE视域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9(24):105-107.
作者简介:宋艳芳(1988—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湖南工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土壤污染修复研究。
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E-CDIO视角下‘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HGJG-202109);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苎麻种植在污染耕地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以水口山铅锌矿生态修复区为例”(202111528005)。